本世紀首次出現“三重”拉尼娜將帶來哪些天氣變化?專家解讀

央廣網北京11月10日訊息(記者黃玉玲)近日,世界氣象組織(WMO)最新資料顯示,已經持續較長時間的拉尼娜事件,很可能會延續到今年底或更久,這將是21世紀首次出現“三重”拉尼娜事件。

本世紀首次出現“三重”拉尼娜將帶來哪些天氣變化?專家解讀

拉尼娜年我國冬季氣溫距平(圖片來源:中國氣象局)

“三重”拉尼娜在近40年的觀測中僅發生過兩次

何為拉尼娜?拉尼娜是西班牙語“LaNia”——“小女孩,聖女”的意思。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出現大範圍偏冷、且強度和持續時間達到一定條件的冷水現象。它與海面水溫持續高於常年的厄爾尼諾,被認為是有可能導致全球異常氣候的重要原因。

總體說來,拉尼娜的氣候影響與厄爾尼諾大致相反,其強度和影響程度不如厄爾尼諾,但它的到來也可能會給全球許多地區帶來災害。

記者從監測結果瞭解到,自2020年8月至今,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一直處於偏低狀態,尤其在2020年秋冬季、2021年秋冬季以及今年秋冬季,這三個時間點附近的海溫明顯偏低,也就是出現3次過程性“低谷”,前後跨越3個冬季,因此被稱為“三重”拉尼娜事件。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表示,“三重”拉尼娜事件並非一年一年不斷疊加,在第三年集中“發大招”。因此,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累積效應,不代表氣候影響會加倍。

歷史資料顯示,北半球出現連續兩個拉尼娜冬季較為常見,但連續3個則不多見。在此之前,“三重”拉尼娜事件在近40年的觀測中僅發生過兩次,分別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專家分析,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熱帶印度洋、大西洋和西太平洋增暖較快,三大洋海溫年代際變化和長期增暖趨勢不均勻,透過海盆間的影響有利於拉尼娜現象的持續發生。

今年出現強烈冷冬的可能性不大

在多數拉尼娜事件達到盛期的冬季,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比常年更加頻繁,且強度偏強,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大範圍降水偏少。因此,人們很自然地將拉尼娜事件與冷冬聯絡在一起。

然而,當前全球正處於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氣候變暖與拉尼娜事件的影響會“中和”嗎?二者誰強誰弱?今年冬季到底是冷冬還是暖冬,又是誰說了算?

本世紀首次出現“三重”拉尼娜將帶來哪些天氣變化?專家解讀

冷冬與暖冬的標準(圖片來源:中國氣象局)

周兵強調,我國冬季是“冷”還是“暖”,與東亞冬季風強度密切相關,拉尼娜事件只是影響我國冬季氣候的重要因子之一,不是唯一因素,北極海冰融化、歐亞積雪變化以及大氣環流系統內部自然變率等也起到重要作用。換句話說,雖然拉尼娜年冬季偏冷的機率更大,但並不意味著一定會出現冷冬。

國家氣候中心預計,今年冬季影響我國的冷空氣強度總體偏弱,全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這意味著出現強烈冷冬的可能性不大。但氣溫變化的階段性特徵明顯,前冬偏暖,後冬偏冷。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中旬,影響我國的冷空氣強度較弱,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2023年1月下旬至2月,冷空氣強度逐漸加強,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低;東北北部、西北地區東部等地可能出現階段性強降溫、強降雪過程,華中南部和西南地區東南部等地可能發生階段性低溫雨雪冰凍天氣;江南大部發生夏秋冬連旱的可能性大。

“在氣候變暖加劇的背景下,氣溫的波動將越來越大,而拉尼娜事件又增加了極端異常氣候事件出現的機率。因此,無論是冷冬還是暖冬,都需要格外關注階段性的劇烈降溫和嚴寒天氣。”周兵說,今年南方地區可能發生階段性低溫雨雪冰凍天氣,需要防範其對交通出行、電力和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