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心碎綜合徵”,還是抑鬱症?

前幾天上海電視臺都市欄目《老好的生活》節目中,有50歲左右的兄妹兩人,對於是否送老母親去養老院有激烈地爭執。

為什麼呢?

原來他們的母親,也就是蔡阿姨,她在老伴去世後,被女兒接到自己家中照顧,兒子提供經濟支援。

但蔡阿姨情緒很低,每天都不想動、不想吃東西、不出門也不做任何事情,夜晚也不睡,不開燈默默坐在衛生間或者客廳,有幾次女婿半夜上廁所,開燈看見蔡阿姨,嚇得差點心臟病發作。

究竟是“心碎綜合徵”,還是抑鬱症?

如果勸她,蔡阿姨會以沉默抵抗,或者說:“讓我死了算了!”

看著日漸消瘦的母親,女兒覺得很挫敗,她主張把母親送到養老院,由專業的人來照護母親。

但兒子不同意,他說“養老院是什麼地方?是等死的地方!” “我就不同意送養老院!我還要臉面呢!”

出錢大方的大兒子責怪妹妹沒有照顧好媽媽,“一百多斤的人變成八十幾斤!”,“你平時做了些啥?”

究竟是“心碎綜合徵”,還是抑鬱症?

蔡阿姨怎麼了?

看起來兄妹2人都是心疼母親的,說法各執一詞。就像《老好的生活》主持人所說,這件事“站在每一個人的立場都沒錯。” 麻煩還是出在蔡阿姨上。

蔚藍老師說,一切似乎都是從蔡阿姨的老伴去世開始,老人家“身邊的大(靠)山沒了”,那是不是喪偶1年多的蔡阿姨患上了“心碎綜合徵”?

這個在中文名詞上很文藝的“心碎綜合徵”,在西醫上是指“ takotsubo心肌病”、“應激性心肌病”或“broken heart syndrome ”,表現為短暫性左心功能不全的心臟綜合症,常常在喪親後觸發,與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患者相比,心碎綜合徵患者的神經或精神疾病患病率更高,而且起病通常和情緒有關。可是精神心理科有這個診斷嗎?節目中,在欄目主持人的溝通下,家人陪伴蔡阿姨來到了上海市心理諮詢中心,由老年科的李霞主任醫師為老人做了較為全面而系統的檢查與評估。

蔡阿姨的大腦有點萎縮,有輕度甲狀腺功能減退,記憶能力有減退,但更重要的是情緒上出了問題,蔡阿姨沒什麼笑容、說話無力、情緒低落、對什麼都沒興趣,加上一年多消瘦、睡眠不好,不願與人交流,常說一些“想要死掉”的消極言語等情況。

李醫師診斷蔡阿姨患上了抑鬱症。

究竟是“心碎綜合徵”,還是抑鬱症?

“心碎”?可能是抑鬱症!

“我沒想到老年人也會得抑鬱症。”主持人驚訝地說道。

“老年期是抑鬱症的高發期,患病率達到3%-5%,有抑鬱情緒的可能更多。”

李霞主任說:“蔡阿姨還有其他甲狀腺功能與認知能力需要關注,但當前她的主要問題來源於抑鬱狀態。”

蔡阿姨的老伴去世,是讓蔡阿姨“心碎”。不過,“心碎綜合徵”在精神心理上沒有這個名稱。老伴的去世是蔡阿姨抑鬱的誘發因素,我們稱親人去世後的情緒反應為“居喪反應”,但由於蔡阿姨的症狀並無太多與老伴相關的表現,而且時間超過了1年。就不能以“居喪(抑鬱)反應”來診斷。發現了問題,常常意味著有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正如李霞主任在節目裡提到:“抑鬱症透過規範的治療會好的,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會好。”

當然,要提醒的是,抗抑鬱藥物治療的療程比較慢,有時需要六週或更長的時間,但總是有好轉的希望。

在節目剛開始,無法調和的家庭矛盾,隨著蔡阿姨接受醫療干預而不再糾結,原本劍拔弩張的家庭關係也變得相互理解,有商有量。相信經過治療,蔡阿姨會擁有“老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