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味業“跌倒”,“行業老三”千禾味業吃飽?

海天味業“跌倒”,“行業老三”千禾味業吃飽?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侃見財經

行業老大哥“跌倒”,往往意味著老二、老三們“彎道超車”的機會來了。

10月10日是國慶後的第一個交易日,受到新增劑風波的影響,

海天味業

股價大跌9。35%;但另一邊,同樣以醬油為主營業務的

千禾味業

,股價卻直接以漲停板開盤,並全天封死漲停。

作為行業“老三”,

千禾味業

無疑是

海天味業

食品新增劑風波背後最大的受益者,在經過事件不斷髮酵之後,主打“零新增”醬油的

千禾味業

不費吹灰之力便獲得了不少的曝光度,幾乎可以說是“躺贏”了一把;而股價開盤直接漲停,更表示其已經獲得了不少資金的認可。

不過,雖然近期表現不俗,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當下160億市值出頭、去年營收不過19億的

千禾味業

,仍然和市值超過3000億、去年營收高達250億的

海天味業

存在巨大的差距。

毫無疑問,伴隨著

海天味業

這個行業龍頭的跌倒,整個醬油行業被撕開了一條裂縫,其中湧現出了不少的機會;但

千禾味業

能否捉住機會實現“逆襲”,卻仍然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

從新增劑起家,卻靠“0新增”成功逆襲

關於

千禾味業

的歷史,最早還要從其前身四川恆泰實業說起。

1996年,時年27歲的伍超群拉上了43歲的哥哥伍學明一起下海創業,成立了恆泰實業。

在剛開始的時候,恆泰實業主要做的是生產食品新增劑的生意,主營產品為“焦糖色”,而其客戶正是

海天味業

、味極鮮、李錦記等醬油巨頭。從這裡來看,如今的

千禾味業

其實是做新增劑起家的,在鼎盛時期

千禾味業

還一度成為國內最大的焦糖色生產商。

後來,由於食品新增劑的利潤微薄,不滿足只做原料供應商的伍超群也打起了做醬油的主意,而後

千禾味業

誕生;作為四川本土醬油企業,

千禾味業

的發展還順利,在當地受到了追捧。

不過,面對擁有深厚歷史沉澱的

海天味業

、李錦記等醬油巨頭,才成立不到10年的

千禾味業

自然難以和它們相競爭;權衡之下,伍超群選擇了一條“險路”——專攻高階市場。

2007年,

千禾味業

打著“零新增高階醬油”的口號,開始在全國進行推廣。

一般而言,醬油為了延長保質期,新增食品新增劑是再正常不過的操作,但

千禾味業

偏偏選擇反其道而行之,推出了180天、280天、380天三種不同保質期的零新增醬油,而正是這個操作為其贏得了很大的市場,

千禾味業

也憑藉著差異化的打法成功在市場站穩了腳跟。

2012年,伴隨著醬油業務的不斷擴大,此前的恆泰實業進行改制,而公司名也換成了

千禾味業

,恆泰實業正式變成了以“千禾”系列醬油、食醋、複合調理汁等調味品為一體的企業。

4年後的2016年,為了募集資金建造年產10萬噸釀造醬油、食醋生產線專案,

千禾味業

在上交所上市;在上市之後,頂著“高階醬油第一股”的

千禾味業

股價表現優異,從最開始的9。19元發行價一路上漲到了2019年最高的35。54元,市值也來到了340億。

老大哥“跌倒”,

千禾味業

的機會來了?

對於整個調味品行業而言,今年的國慶節可以說是最“熱鬧”的一年國慶。

而“熱鬧”的來源,正是源自於行業“老大哥”

海天味業

被捲入了食品新增劑風波——在大家都反感食品新增劑的大背景下,

海天味業

先是因為自家產品中含有多種新增劑成為眾矢之的,後又因為出口的醬油中沒有新增劑而陷入了新增劑“雙標”的泥潭之中。

伴隨著食品新增劑風波在國慶節期間的不斷髮酵,雖然期間多次澄清,但在10月10日國慶後的第一個交易日,

海天味業

開盤股價便大幅低開,最終收盤大跌9。35%。

不過,雖然

海天味業

股價大幅下挫,但在另一邊,作為行業老二的中炬高新、老三的

千禾味業

卻迎來了大漲,特別是老三

千禾味業

,股價甚至直接以漲停板開盤。

實際上,在還未開盤之前,已經有很多的投資者預期

千禾味業

在開盤後將會出現大漲,原因自然是

千禾味業

主打的是“零新增”醬油;而在國慶節之前,對於

千禾味業

出售的零新增醬油佔比情況,公司還曾經做出過回覆,稱“零新增調味品收入佔公司調味品營收的50%以上”。

那麼,一邊是股價暴跌、被消費者聲討的

海天味業

,一邊是股價大漲、產品賣斷貨的

千禾味業

,這是否意味著行業老三

千禾味業

的機會要來了?

從目前來看,雖然整個醬油行業因為

海天味業

跌倒而被撕開了一條裂縫,其中湧現出了不少的機會,但

千禾味業

能否捉住機會實現“逆襲”,卻仍然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

從行業性質來看,渠道的佈局依舊是醬油企業最深的護城河。

根據媒體統計的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

海天味業

的全國經銷商數量達7147個,其產品遍佈全國各大連鎖超市、各級批發農貿市場、城鄉便利店、零售店;相比之下,

千禾味業

的經銷商數量僅為1903個,兩者差距甚遠。

此外,從市值和營收來看,雖然

海天味業

受到利空影響,股價在近期出現了大幅的回落,但截至10月12日收盤,其市值卻仍有3371億,而今年上半年

海天味業

的營收仍高達135。3億;而再看

千禾味業

,雖然股價短期出現了大漲,但163。5億的市值、10。15億的營收,相比

海天味業

而言顯然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雖然

海天味業

近期受到利空的影響,股價出現了明顯的回撤,但面對行業巨頭,作為後起之秀的

千禾味業

想要藉此實現彎道超車並沒有那麼容易。

股價大漲過後,慎防“潮水退去”

海天味業

陷入食品新增劑風波後,

千禾味業

的股價便出現了明顯的異動。

根據資料統計,自9月23日創出階段低點以來,

千禾味業

股價便震盪上行;截至10月12日收盤,

千禾味業

股價報收17。06元/股,9個交易日漲幅達到了22。12%。

不過,在

千禾味業

股價大漲的背後,其基本面卻並沒有那麼好。

首先是當下被瘋狂炒作的“零新增”概念,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稀缺。

根據媒體統計,其實目前各大醬油企業都有佈局“零新增”醬油,海天、李錦記以及廚邦都有進行佈局,而之所以

千禾味業

會被資金炒作,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於其一直主打的定位就是高階“零新增”醬油企業,一旦潮水退去,

千禾味業

的股價很可能會劇烈波動。

其次,從財報來看,近幾年來

千禾味業

的業績增速呈現出明顯的放緩趨勢。

根據財報資料顯示,2019-2021年,

千禾味業

分別實現營收為13。55億、16。93億和19。25億,營收增速分別為27。19%、24。95%和13。7%,營收增速不斷下滑。

而再看淨利潤方面,2019-2021年,

千禾味業

分別實現淨利潤為1。98億、2。06億和2。21億,營收增速分別為-17。4%、3。81%和7。58%,雖然淨利潤增速小幅走高,但和以往動輒超過40%的淨利潤增速相比,目前

千禾味業

的業績還是出現了明顯的放緩跡象。

此外,

千禾味業

還面臨著銷售地區單一化、重營銷、輕研發等一系列的問題。

根據財報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

千禾味業

51。14%的營收來自西部地區,東部和北部分列二三位,佔比分別為17。7%和14。62%,很顯然

千禾味業

對西部地區仍有嚴重的依賴症。

而對於重營銷、輕研發方面,今年上半年

千禾味業

的營銷費用高達1。45億,而研發的費用卻僅為2905萬,兩者顯然差距甚遠。

綜上所述,作為“行業老三”的

千禾味業

雖然受益於海天的食品新增劑事件的影響,股價也迎來了短期的大漲,但面對

海天味業

這座大山,

千禾味業

仍然很難實現超越;而當下

千禾味業

的基本面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樂觀,投資者或許更需要謹防“炒作過後,一地雞毛”的故事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