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末帝孫皓,魯迅口中“特等的暴君”,到底殘殺了多少人?

魯迅先生在自己的雜文《諺語》中提到,

孫皓是特等的暴君

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上,從來不缺暴君,夏桀、商紂、胡亥、石虎、高洋、隋煬帝等等。為何魯迅先生單獨說孫皓是特等的暴君呢?

東吳末帝孫皓,魯迅口中“特等的暴君”,到底殘殺了多少人?

孫皓是孫權的孫子,東吳的最後一位皇帝。孫皓在位初期施行明政,不久後就沉溺酒色,專於殺戮,變得昏庸暴虐,名聲很大驚動華夏,甚至連晉武帝司馬炎都感到惶怖。好酒好色、大興土木、橫徵暴斂這些我們就不說了,今天我們只看看他是如何殘害手下親人和大臣的!

東吳末帝孫皓,魯迅口中“特等的暴君”,到底殘殺了多少人?

殺兄弟、嬸嬸、叔叔

252年孫權去世,年僅9歲的太子孫亮(孫權幼子)登基為帝,在誅殺諸葛恪之後,東吳朝政落入權臣孫峻、孫綝掌控之中。258年孫綝廢孫亮,迎立孫休(孫權六子)為帝。264年孫休死,萬彧勸張布、濮陽興迎立孫皓,於是孫皓(孫和之子)幸運的成為皇帝。

東吳末帝孫皓,魯迅口中“特等的暴君”,到底殘殺了多少人?

孫休臨死之際,把自己的兒子託付給張布和濮陽興,沒想到這兩位最終選擇了孫皓。孫和是孫權三子,所以孫休是孫皓的叔叔,本來孫和被廢之後,孫皓日子過得也很慘。孫休繼位後,封孫皓為烏程侯,現在人家孫皓又搶了堂弟的皇位,本來應該感恩戴德。

沒想到孫皓登基一年之後就露出了本來面目,先是逼死自己的嬸嬸朱皇后,然後殺死了孫休的四個兒子。孫皓這麼做,動機非常清楚,就是為了穩固自己的皇位,但其殘忍程度實在讓人咋舌。

東吳末帝孫皓,魯迅口中“特等的暴君”,到底殘殺了多少人?

孫休的兒子還算是堂兄弟,孫皓可是連親兄弟都不放過!孫和有四個兒子,分別是:孫皓、孫德、孫謙、孫俊。孫皓稱帝后,孫謙被變民施但擁之作亂,與其母、子皆為孫皓所殺。孫俊聰明辯惠,為遠近所稱道,孫皓於是又殺了孫俊。

東吳末帝孫皓,魯迅口中“特等的暴君”,到底殘殺了多少人?

三個親弟弟,孫皓殺了兩個,只能說這是個瘋子

孫奮是孫權第五子,270年民間有人傳言孫皓已死,並謠傳孫奮與上虞侯孫奉必有一人會成為皇帝。孫奮母親仲姬的墳墓在豫章,豫章太守張俊猜測此事或許為真,於是前往掃祭墳塋。孫皓聽說此事後,將張俊車裂並夷滅三族,

將孫奮和他的五個兒子全部誅死

,取消他的封爵。

虐殺忠臣

自家人殺起來都毫不手軟,就更不用說大臣了。見到孫皓殘酷暴虐,當時擁立他的兩個大臣濮陽興和張布暗地裡感到後悔,萬彧給孫皓打小報告,結果兩位擁立之臣被孫皓誅殺。

張布有個女兒絕色,很受孫皓的寵愛。孫皓殺掉張布後,一天故意問張美人:你父親到哪裡去了?

東吳末帝孫皓,魯迅口中“特等的暴君”,到底殘殺了多少人?

張美人氣憤說:被奸賊殺死!孫皓大怒,

命令人用木棒錘死了她

。事後,孫皓又思念她的容貌,讓人刻製出她的木像,整天放在座位旁邊。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孫皓這傢伙基本上是個變態。

中書令賀邵

得了中風病,不能說話,休病假幾個月。孫皓懷疑他裝病,把他抓起來拷打,打了上千次,他也沒說一句話,最後孫皓命人鋸斷、焚燒了他的頭顱,把他的家屬流放。

尚書熊睦

見孫皓殘暴,略微勸諫一下,孫皓命人以刀環撞殺他,死時體無完膚,慘不忍睹。

東吳末帝孫皓,魯迅口中“特等的暴君”,到底殘殺了多少人?

常侍王蕃

,是一個忠誠正直的大臣,

266年丁忠出使晉國回國,孫皓大擺宴席會叢集臣,王蕃飲酒大醉,當即倒地,孫皓懷疑王蕃不敬(裝醉)而不高興,讓人把他抬到外面去。很快王蕃請求回來,雖然酒還未全醒,但因為王蕃一向有威嚴氣勢,所以此時舉止自若,孫皓大怒,喝令手下人將王蕃斬殺在大殿下。

樓玄

,字承先。孫皓即位後,樓玄歷任散騎中常侍、會稽太守、大司農。後來提拔為宮下鎮禁中候,負責殿中事物。因多次直言勸諫孫皓,遭人誣陷流放廣州。後又流放交阯,被孫皓逼迫自殺。

東吳末帝孫皓,魯迅口中“特等的暴君”,到底殘殺了多少人?

侍中、左國史韋曜

,是《吳書》的編纂者。孫皓想為自己的父親孫和作“紀”,而韋曜堅持以孫和未登帝位為據,只宜將其歷史記載文字定作“傳”。韋曜因此觸怒了孫皓,孫皓於是下令誅殺韋曜,終年七十歲,並將韋曜的家屬流放到零陵郡。

東吳末帝孫皓,魯迅口中“特等的暴君”,到底殘殺了多少人?

王蕃器量綽異,弘博多通;樓玄清白節操,才理條暢;賀邵厲志高潔,機理清要;韋曜篤學好古,博見群籍,有記述之才。然此

數子

,處無妄之世而有名位,強死其理,得免為幸耳。——《三國志》

陳壽評價王蕃、樓玄、賀邵幾人,既有才華,又品德高尚,忠正為國。但由於他們處在“無妄之世”,碰上了孫皓這樣的暴君,所以被殺是在情理之中,如果能夠免於一死,則算是一種幸運了。280年晉滅吳,孫皓投降,結束了自己的暴虐生涯。

東吳末帝孫皓,魯迅口中“特等的暴君”,到底殘殺了多少人?

三國志(中華國學文庫·全2冊)

檢視

參考文獻:《三國志》裴松之注、呂思勉《三國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