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武的過去現實未必偉大,忘戰必憂,強大的楚國是如何失敗的?

前言:大

中華歷史淵源流長,孕育了許多輝煌事蹟。同時,也存在令人唏噓的地方。其中,在春秋戰國裡就有一段這樣的歷史,其後演變出了一場著名戰爭,這就是鄢郢之戰。今天我們來品味這一場戰爭的前因後果,分析其能給後人留下什麼歷史經驗或教訓。

威武的過去現實未必偉大,忘戰必憂,強大的楚國是如何失敗的?

戰前諸侯國地圖

戰前形勢

春秋中後期戰國前期,諸侯國楚國只是一個偏遠小國,位處南方。但幾代楚國君主努力打拼,國力持續擴大,最終成為南方實力雄厚地盤千里的強國。

到了戰國中期,楚悼王實行變法,國力大增,並向外擴張,滅了巴蜀及越國,在諸侯國中興盛起來,同時,成了別的一個諸侯國的眼中釘。這個國家就是秦國。

公元前313年,被秦國聘用為宰相的著名外交家張儀開始出詭計了。他跑到楚國去,告訴當時楚國的國君楚懷王說,如果楚國與齊國斷交,秦國就把商於這個地方六百里土地送給楚國。這種小技倆居然瞞過了一國之君楚懷王,之後楚與齊斷交。斷交後,秦國“守信”給了楚國土地,不過不是六百里,而是後面減倆零,就是六里。

楚懷王有一種被深深愚弄的感覺,他的暴脾氣哪受得了這個?於是起全國之兵攻擊秦國。但秦國既然敢明目張膽地來,又怎會不精心準備?結果楚國在丹陽這個地方被打得大敗。幾年後,張儀再次出手,這楚懷王象沒有記性一樣,這一次是被人家騙到秦國,最終楚懷王死於秦國咸陽。

這個樑子結得很大,本來楚國應該勵精圖志,臥薪償膽,準備復仇。結果呢?

楚懷王被人騙走了,上臺的是他的兒子楚襄王。這小夥子上臺時年齡不大,這個年齡應是有創業幹勁的年紀。但如果大家這麼想,那可就錯了。

楚襄王一上臺就開始貪圖享樂,身邊臣子多是阿諛諂媚的人,對於忠臣良將,卻嫌棄他們防礙享樂,而排擠打擊。國庫銀兩用來享樂,沒有錢整軍隊,結果軍力下降嚴重,城池長久失修,防守力量很弱。在這傢伙的領導下,楚國從原來讓諸候國害怕的地位上快速衰弱。

在張儀出計謀,秦國用大時,上天送給秦國這麼大的一份禮物,讓敗家子領導楚國,秦國哪能不利用呢?因此,寫信給楚國,稱你楚國背叛秦國,我們要打你了!

楚襄王是個只圖玩樂的主,哪經得起這樣的嚇唬?於是趕緊和談吧。此時秦國要東擴,只要你楚國不出來搗亂就行,寫信的目的也正在於此。因此,同意和談了。

那麼這樣,兩國就相安無事了嗎?慢來慢來,事情很快峰迴突變。

威武的過去現實未必偉大,忘戰必憂,強大的楚國是如何失敗的?

準備出征的將士

戰爭誘因

公元前281年,楚國民間有個人,射大雁很利害,用的工具是小微的弓發射細細的繩索。這事很讓楚人驚奇,很快傳入楚王的耳朵裡。楚王本來就是個好玩享樂的主,碰到這種人哪能不見上一見?於是招見他,問射擊技術。

沒想到,這個人是個憤青,他告訴楚王,自己射的只是小雁鳥,哪比得上秦國這隻大鳥?這秦國大有一統中原的野心,小人我可沒有能力把它綁住再一箭射死它。

這句話明日暗裡有譏笑的含義。這楚襄王聯想起自己的老爹被騙到秦國客死分鄉,突然“醒悟”過來了,一拍腦袋決定對付秦國。但當時楚弱,怎麼辦?老方法,聯合他國一起來。因此,向其他諸侯國廣派使節,準備打秦。

秦國很快得到訊息,心想我還沒打你,你倒要當出頭鳥?於是決定先發制人,攻打楚國。

公元前279年,秦昭王令著名大將白起率大軍攻打楚國,鄢郢之戰來了!

戰爭是怎樣打的

秦與楚一個在北邊一個在南邊,隔著千山萬水。雖然楚國已經衰弱,但這仗要怎樣才能快速勝出呢?這事放在另的將領,恐怕頭皮要痛上三五天,但白起不用。因為,他想到了最恨的一招,就是掏心戰法!

所謂掏心,用在戰術上,類似於擒賊先擒王的戰術,而且在戰役上,就是快速打下對方心臟地帶,即對方的都城。

楚國的都城在郢這個地方。在郢的前面有一個別都,就是類似副首都,叫鄢。白起準備船隻,沿漢江而下,快速突進楚國境內。沿路快速攻擊多處重鎮,收取各種糧草軍資。

秦軍長驅直入,攻陷楚國要地鄧,到達別都鄢城。楚人知道,這個地方再失守,都城郢就守不住了,楚國人就要做亡國奴了。因此,昏庸的楚襄王此時也顧不得享樂,組織起全國能集中的軍隊,在鄢與秦軍決一死戰。秦軍在此與楚激戰多時,未能破城。而他們是孤軍深入,沒有後援,時間一長,難免耗盡糧草軍需而失敗。

白起不愧是千年名將,他觀察到了有利地形,命人引夷水,在鄢城西面修築堤壩蓄水,並建一條長渠直達鄢城城牆,然後開牆,將大水灌入城中。城牆多年未修,很快到處決堤,城中軍民被淹死數十萬人。

威武的過去現實未必偉大,忘戰必憂,強大的楚國是如何失敗的?

名將白起

就這樣,白起迅速攻佔了鄢城。他不給楚人喘息機會,帶兵進攻都城郢城。

公元前278年,郢城破。白起令人燒燬了楚王先人陵墓。此時,楚襄王已向東潰逃,楚國大片土地被佔,國力衰退到微小國家的程度。

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

鄢郢之戰了。

其中鄢指楚國副都鄢城,而郢指國都郢城。

威武的過去現實未必偉大,忘戰必憂,強大的楚國是如何失敗的?

進攻路線圖

威武的過去現實未必偉大,忘戰必憂,強大的楚國是如何失敗的?

戰場

結語:

縱觀這場戰爭的前因後果,我們不難發現,其中有戰爭的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必然性在於秦國的野心。秦國數代國君幾乎都有統一天下的野心,而且一脈相承,都在為這個宏偉的目標而奮鬥。其中,少有變故。在這樣一個大的戰略下,秦雖與楚間隔遙遠,但最終必有一戰。沒有鄢郢之戰,也會有其他的。大將不是白地,同樣也有其他人會來攻打楚國。這就是戰爭的必然性。

偶然性,就是此戰的起因。如果不是楚襄王好奇要見那個打雁的人,或者那個不是憤青,不說出那套“道理”出來,或者楚襄王乾脆窩囊到底,不要想什麼復仇,那麼這場仗當時確實還打不起來。

當然,這不是戰爭暴發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於楚襄王前期的昏庸上。如果他能像他祖輩那樣勵志圖強,秦人安敢攻打楚國?

因此,躺在大國幻覺裡的楚襄王是忘戰了,又親小人遠賢臣,自廢武功,最終導致丟掉都城以失敗告終,也是歷史的必然。(注:楚襄王在此戰後真正醒悟,後來奪回了大片被秦國佔領的土地。楚襄王的後半生並不昏庸,相反變成的明君。)

此戰留給後人的經驗教訓,

筆者

認為最重要的是,

墮落導致忘戰,忘戰必有危險

。不知您是怎麼認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