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國號原來是這樣來的,金庸沒說錯,明朝真有可能來自日月神教

國號是國家的名字,司馬遷說,從黃帝到舜和禹,國君都是同樣的姓,但國號是不一樣的,不同的國號是為了表彰自己的名德。國號主要有這樣幾個來源。

第一種,以祖宗的發祥地確定國號。

比如夏朝,傳說大禹曾被封為夏伯,夏是地名,在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一帶。商朝的始祖契的封地在“商”,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一帶。周朝,周王的祖先曾經居住在周原,今天的陝西省岐山縣一帶。秦朝的祖先曾被周王朝分在秦地,就是今天的甘肅省隴西縣一帶。還有後來的宋朝,趙匡胤曾做過宋州的歸德軍節度使,陳橋兵變後就以宋為國號。

古代國號原來是這樣來的,金庸沒說錯,明朝真有可能來自日月神教

九州地圖

周王朝分封后到春秋戰國時期,建立了許多小封國,一個地方就是一個國家,這為後世起國號帶來了許多題材,比如齊楚燕秦趙魏韓,都曾多次成為建國者的封地,也隨之多次成為國號。

第二種,以國土的所在地確定國號。

比如四川建國的稱為蜀,五代十國時期王建建立的前蜀,孟知祥建立的後蜀。三國時劉備建立的蜀漢,實際上國號是“漢”,不過是後世為了區別於東漢,西漢,稱之為蜀漢罷了。還有五代的後梁建都於開封,開封古代為梁地,所以國號為梁。還有三國時期的吳國,因為所在地主要為古代的吳國,便定國號為吳。

古代國號原來是這樣來的,金庸沒說錯,明朝真有可能來自日月神教

禹貢九州圖

第三種,以創始人受封的爵號為國號。

不過這種情況往往與第一種情形,受封的地名也有關。比如,漢朝,漢高祖劉邦曾被項羽封為漢王,在陝西省漢中市一帶,建國後就定國號為漢。三國時曹魏的創始人曹操曾封為魏公,兒子曹丕代漢後便定國號為魏。司馬炎代魏後,因為父親司馬昭曾封為晉王,便以晉為國號。還有南北朝的宋齊梁三國,建國者曾分別做過宋王、齊王、梁王。還有隋唐兩個大一統朝代,建國者隋文帝楊堅和唐高祖李淵曾分別事隋國公、唐國公。

古代國號原來是這樣來的,金庸沒說錯,明朝真有可能來自日月神教

春秋地圖

第四種(這以後的就比較特殊了),以國家發祥地的某種特產為國號。

遼國,原來國號為契丹,意思是鑌鐵,因為建國者耶律阿保機的發跡地遼寧一代曾盛產鑌鐵。後代又因遼河改名為遼。後來該多次在契丹和遼之間改來改去。我覺得還是遼好一些。有意思的是,金建國時,主要對手是遼,國號的意思是鑌鐵,代表著堅硬,但再堅硬也會壞掉,只有金不便不壞,那就定國號為金吧。這個完顏阿骨打,國號起得這麼有心機!

古代國號原來是這樣來的,金庸沒說錯,明朝真有可能來自日月神教

春秋時期地圖

第五種,用古語來定國號。

比如忽必烈建立元朝的時候,就應用《易經》中“大哉乾元”一詞,定國號為大元,看來學習漢文化挺快的嘛。南北朝時南齊的國號來自讖語“金刀利刃齊刈之”,這個就有些迷信了。

第六種,用同音代替的方式定國號。

清朝前身是後金,和前代的金都是女真族建立的。皇太極當了皇帝之後,想佔領中原,但因為前代宋和金是世仇,怕引起漢族人不滿,便在1636年的時候改國號為清了,因為清和金讀音相近,也有繼明為清的意思,清明清明嘛。

古代國號原來是這樣來的,金庸沒說錯,明朝真有可能來自日月神教

戰國時期地圖

第七種,以社會上流行的口號為國號。

就是明朝,元末農民起義的時候,曾宣揚明王出世,即彌勒佛下凡了,也曾經有過像金庸先生筆下“日月神教”這樣的組織,紅巾軍韓山童便被稱為明王。朱元璋原來稱吳王,建國後便以明為國號。第八種,以建國者的姓氏為國號,比如南北朝的陳,陳霸先就以他的姓“陳”為國號了。這個霸氣!

史料來自網路,觀點個人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