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空軍炸山修房,意外炸出褐色土層,專家趕來:底下有大工程

1977年秋天,為適應軍隊戰備需要,原武漢軍區空軍後勤部雷達修理所準備新建廠房,他們看中了隨州市隨縣擂鼓墩城郊一座叫東團坡的小山包。為了加快工程速度,戰士們決定用炸藥修房就地取材。在用炸藥爆破後,紅砂岩中出現了一大片褐色的土層,同時被炸出的還有大量木炭和一些類似古董文物的器具。前來視察工作的修理所所長鄭國賢懷疑這底下可能有大工程,於是將情況立即上報給了隨縣文化館。

武漢空軍炸山修房,意外炸出褐色土層,專家趕來:底下有大工程

1977年11月26日,修理所副所長王學貴來到文化館,將東團坡發現的幾件舊銅器和大面積褐色土做了彙報。當時一位幹部被派到現場檢視,他沒有看到墓碑和墓門,就認為這應該不是古墓,讓王學貴繼續施工。事後才知道,這位幹部沒有學過考古,才作了錯誤的判斷。之後修理所繼續施工,工地上陸續挖出了大量不規則的青石板,而且他們發現施工現場發現的褐色土和江陵鳳凰山168號西漢墓下的青膏泥十分相似。於是王學貴再一次來到文化館報告這一情況,並認定施工現場下面有一座大型古墓。

這次文化館派出的幹部來到現場,他認為這下面就算有墓也是假墓,並將民間傳說中將軍戰死後隨縣內32座假墓的故事講給了王學貴聽,並讓他放心放炮推土。在之後的打眼放炮中,在10米深的土層中竟然出現了疑似人為鋪設的大石板。本著保護文物的初心,王學貴又來到了文化館,這一次他特意打聽了受過考古培訓的副館長王世振。王世振來到現場後建議暫停施工,聯合勘探小組成立,考古隊長譚維四帶領技術人員對現場進行鑽探發掘。初步判定該墓穴東西長21米,南北寬6。58米,總面積220平方米,這在當時還是首例,面積之大遠遠超出了長沙馬王堆和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

武漢空軍炸山修房,意外炸出褐色土層,專家趕來:底下有大工程

經過三次上報文化館後,隨州城西北約2千米處的擂鼓墩的小山包下面終於被認定為古墓。1978年5月11日,湖北省文化局及有關單位組成了“隨縣擂鼓墩古墓發掘領導小組”,對該墓葬進行正式挖掘。墓坑中部偏北的位置有一個面積約0。5平方米的盜洞,眾人心中一陣失望,墓中的文物會不會已經被盜走了呢?但考古隊長譚維四依然堅持挖掘。在47塊巨型石板被揭開後,石板下依次可見夯土、青膏泥和木炭,這一清理才知道,這周圍竟然有12萬斤木炭,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古墓中木炭數量最多的。

武漢空軍炸山修房,意外炸出褐色土層,專家趕來:底下有大工程

考古工作者將所有木炭清除完畢後,一個豎穴木槨墓出現在眾人眼前,墓室面積22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大型古墓。接著,他們用起重機將漂浮的木棺全部打撈了起來,棺蓋內共有23具女性遺骨,專家鑑定後發現她們都是13到25歲之間的女子,這些女屍應該都是為墓主人殉葬的,可見墓主人的身份之顯赫。

武漢空軍炸山修房,意外炸出褐色土層,專家趕來:底下有大工程

墓中共出土了金玉器、青銅器、車馬器和竹簡15000餘件,其中青銅編鐘、四龍曾徽、十六節龍鳳玉佩等文物都是極具研究價值的珍貴文物。如此珍貴的陪葬品,墓主人定是王侯貴族。墓室共有東、中、西、北四室,東室除了墓主棺之外,還有8具陪葬棺和一具殉狗棺。中室有不少陪葬的禮器和樂器,這應該是墓主人的音樂室、禮賓接待廳。西室有13具陪葬棺,北室放置兵器及車馬器等。

武漢空軍炸山修房,意外炸出褐色土層,專家趕來:底下有大工程

在東室的西南部,有一座比陪葬長近1米的棺木,內繪有神怪龍蛇各種奇圖案,彩繪極為華麗,毫無疑問,這就是墓主的棺。在對墓主漆木棺槨所在槨室進行清理後,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件短柄銅戈,上面刻有“曾侯乙之寢戈”五字銘文。由於古人視棺為寢,所以專家們推斷墓主名為乙,是曾國的國君,這件短戈就是曾侯乙寢宮守衛所使用的武器。對曾侯乙屍骸進行碳測定後表明,其死亡時間在公元前433年左右,死時約45歲左右。從陪葬品的豐富程度來看,曾侯乙是一位愛好廣泛,擅長作戰的軍事家。

武漢空軍炸山修房,意外炸出褐色土層,專家趕來:底下有大工程

所有陪葬品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曾侯乙編鐘,根據編鐘上的銘文記載,此墓為戰國早期曾國國君乙的墓葬,曾國和楚國關係密切。曾侯乙編鐘共65枚,做工精細,儲存完好,是戰國時期青銅樂器的巔峰之作,堪稱絕世國寶。

武漢空軍炸山修房,意外炸出褐色土層,專家趕來:底下有大工程

據《楚世家》記載,其中一枚精美的楚王熊章鎛鍾,是楚昭王的兒子為了報答曾侯乙先人的救父之恩贈送給曾侯乙的。曾侯輿編鐘上的銘文表明,曾侯乙的祖先是周朝開國大將軍南宮适,曾國就是歷史記載中的隨國。2400年前的一個傳奇古墓因武漢空軍炸山取石而重見天日,在修理所領導鄭國賢和王學貴德的堅持下,一萬五千餘件珍貴文物得到了有效保護,曾國的神秘面紗也被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