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恐懼症”不是病,是生存本能

原創 餃子姐 餃子姐的健康八卦

“密集恐懼症”不是病,是生存本能

(小貼士:本文不包含任何會引起密集恐懼症的圖片或影片,可放心食用~)

有人說,現在人們好像變矯情了,有各種各樣的“恐懼症”——恐高症、密集恐懼症、幽閉恐懼症、深海恐懼症、巨物恐懼症、社交恐懼症……好像沒有一兩個“恐懼症”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90後。

今天,餃餃就來個現身說法:以上這些恐懼症確實存在,不理解的人才會覺得矯情。

餃餃就有比較嚴重的密集恐懼症——比如好端端挖個木瓜吃,就能被木瓜籽激得渾身起雞皮疙瘩……

“密集恐懼症”不是病,是生存本能

什麼是“密集恐懼症”?

“密集恐懼症”並不是官方名稱。它在2005年被官方命名為“Trypophobia”,是由希臘單詞“ trypo(很多孔洞)”和英語單詞“ phobia(恐懼症)”結合而成的新詞彙。

“密集恐懼症”是恐懼症的一種,主要症狀是對密集排列的相對小或是有孔洞的事物很敏感,會引起令人嚴重不適的極端狀態,患者對密集分佈的圖案會感到恐懼。

“密集恐懼症”不是病,是生存本能

在日常生活中,蜂巢、蓮蓬、蟲卵,還有餃餃剛剛提到的木瓜籽等都是“密集恐懼症患者”的雷區。嚴重患者甚至看見米飯和咖啡上的泡沫都會感到噁心頭暈,渾身起雞皮疙瘩。雖然症狀聽上去不是特別嚴重,但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困擾。

關於“為什麼會有人害怕密集的圖案”,現在最流行的是基於進化學說理論:在長期進化中,人類留下了“害怕密集物”的DNA烙印。

比如,有一種章魚叫做“藍環章魚”,它在海洋中會發出好看的藍色光芒,從遠處乍一看很美麗,但實際上它是一種有毒生物,被稱為“謀殺章魚”。當人們靠近它並看到它身上鮮豔的藍色斑點時,會本能地感到渾身難受。

“密集恐懼症”不是病,是生存本能

來自遠古祖先的“警告”

科學家認為,這種對密集物體本能的恐懼是進化所得。仔細觀察的話你會發現,毒蛇、毒蜘蛛等有毒動物偏愛在身上演化出圓形圖案。幾萬年前,祖先們在無數次吃虧上當後終於總結出這個規律——身上有密集圖案的動植物大多有毒!所以,我們一看到密集物體,大腦就會本能地發出警報。

最近,一項研究又有了新發現:雖說引起“密恐”的原因是生物進化出的本能,但引起“恐懼感”的深層原因可能不止是有毒的動植物,還有一些更小的東西——寄生蟲和引發傳染病的病原體。

“密集恐懼症”不是病,是生存本能

密恐根源

英國肯特大學的某心理學研究小組在科學期刊《Cognition and Emotion》上發表的文章稱:“密集恐懼症”的根源,是人們對寄生蟲和傳染病的深層恐懼。

參與這項研究的是300名“密恐”志願者和300名“非密恐”志願者,研究者對這兩組成員進行了對照試驗。

研究者給他們提供了16張密集圖案的圖片,其中8張與疾病有關(如皮疹、天花、潰爛等),其他8張與疾病無關(如蓮蓬、蜂巢、牆上鑽了好多孔)。

“密集恐懼症”不是病,是生存本能

實驗結果顯示:幾乎所有人對與疾病有關的8張圖片都反應強烈,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不適,嚴重者甚至出現頭暈和嘔吐;而當研究者給他們看其他8張圖片時,對照組的300人覺得“還好”,而實驗組的300名密恐患者表現出了強烈不適,包括“頭暈噁心”“起雞皮疙瘩”“渾身發抖”“感到身上有蟲子在爬”等。而且,與非密恐患者相比,密恐患者表現出對寄生蟲和傳染病的焦慮程度更嚴重。

許多傳染性疾病,例如天花、麻疹、艾滋,都會引起面板起密集的疹子或出現大量腫塊;同樣的,當被跳蚤、蟎蟲等外寄生蟲叮咬時,面板也會形成無數密集的小包小孔。在密恐患者的潛意識裡,“密集的物體”是日常生活中的“潛在感染源”,從而引起他們過度的生物反應。

“密集恐懼症”不是病,是生存本能

密恐者的真實內心

聽到“密集恐懼症”這個名字,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人們會“害怕”密集物體,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另一項科學研究顯示,“密集恐懼症”引發的情緒並不是“恐懼”,而是“厭惡”。

當人們感到恐懼時,心跳和呼吸頻率會加快,瞳孔會放大,這種對潛在危險的過度警覺被稱為“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能激發身體的一系列神經和腺體反應,做好防禦、掙扎或逃跑的準備。

但是,當人們看到密集圖案(並非毒蛇、毒蘑菇的斑點圖案,而是單純的密集圖案)時,生理反應並不是上面所說的那樣,僅是瞳孔出現了更大程度的收縮,並無警覺反應,這樣的情緒變化特徵是“厭惡”,而不是“恐懼”。

“密集恐懼症”不是病,是生存本能

原標題:《“密集恐懼症”不是病,是生存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