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十年砥礪奮進 護好一方綠水青山

安徽:十年砥礪奮進 護好一方綠水青山

新安江水質穩定在全國最好水平,連年達到補償條件,累計獲得補償資金65億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省委、省政府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明顯改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

十年來,我省堅持高位推進,齊抓共管“大環保”格局基本形成,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高位推動是根本保證。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成立了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等重要議事協調機構。

聯動共管是重要支撐。各地各部門堅持“管發展、管生產、管行業必須管環保”原則,印發實施《安徽省省直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安徽省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推動出臺《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實施意見》等重要制度,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基本形成。

  狠抓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

十年來,我省堅持較真碰硬,生態環保督察走深走實,一大批突出環境問題得以解決。

突出生態問題整改成效明顯。在全國首建立立省級領導包保突出環境問題整改工作制度,形成四大班子、省直各部門和市縣(區)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共同推進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工作的良好局面。截至2022年6月底,三次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的296個問題已完成整改238個;四批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的69個問題已完成整改52個,其餘問題整改均按序時進度推進。

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縱深推進。我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實現“四個率先”,率先啟動省級生態環保督察,2015年12月,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啟動試點後,安徽省當月即制定省級督察方案,並於2016年9月啟動第一輪省級督察;率先實現“全覆蓋”,2016年至2019年,安徽省完成兩輪對16個設區市黨委、政府的例行督察全覆蓋,2022年5月已啟動第三輪例行督察;率先創新督察方式,先後開展了長江安徽段“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巢湖綜合治理攻堅戰、藍天保衛戰、焦崗湖治理、自然保護地管理情況等5次專項督察;率先拓展督察範圍,2021年對4家省屬企業和3家省直部門開展例行督察。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編髮專刊向全國推廣安徽省省級督察工作先進做法,並連續3年邀請安徽省在全國介紹經驗。

長效機制不斷完善。建立安徽省“1+1+N”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體系,對中央層面交辦問題(第一個“1”)、省級層面發現問題(第二個“1”)和各地主動排查發現問題(“N”)的整改分類施策、一體推進,實施“月排程、季督導、年考核”。陸續出臺《安徽省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工作實施辦法》等規範性檔案,不斷完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發現和交辦、排程和推進、包保和指導、驗收和銷號、核查和考核”閉環管理機制。組織拍攝製作省級生態環境警示片,四部警示片已披露問題271個。

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顯著提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群眾生態環境信訪工作,多次明察暗訪生態環保領域問題。省生態環境廳透過壓實責任、交辦盯辦、回訪查辦等多項措施,保障人民群眾舉報的生態環境問題件件有迴音、事事有結果。截至目前,三次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共轉辦安徽省信訪件10078件,已辦結10009件,辦結率99。3%。歷次省級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2778個,已完成整改2301個,交辦信訪件13871件,已辦結13849件,解決了一大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2021年,全省公眾生態環境滿意率達93。4%,同比提高3。3個百分點,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持續增強。

  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十年來,我省堅持迎難而上,三大保衛戰縱深推進,汙染防治攻堅力度持續加大。

2021年,全省空氣、水環境質量均達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其中PM 平均濃度為34。9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32。7%;與2012年相比,SO濃度下降71。4%;PM 濃度下降22。8%;NO濃度下降3。7%。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83。5%,無劣Ⅴ類斷面;2020年與2012年相比,全省地表水總體水質狀況由輕度汙染好轉為良好,水質優良斷面比例上升24。9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由11。4%下降至全面消除。2021年全省國考斷面由106個增加為194個,水質優良斷面比例為83。5%,無劣Ⅴ類斷面。

在藍天保衛戰方面,實施“大氣十條”,開展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統籌推進“控煤”“控氣”“控車”“控塵”“控燒”五控措施,持續推進大氣汙染物減排。

在控煤上,劃定高汙染燃料禁燃區,禁燃區內全面淘汰散煤使用,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全面淘汰。

在控氣上,持續開展秋冬季大氣治汙攻堅專項行動,全省重汙染天數比例從2015年的1。7%下降至2021年的0。2%。鋼鐵、水泥、玻璃等25個重點行業全面執行大氣汙染物特別排放限值;65蒸噸以上燃煤鍋爐及燃煤發電機組全面實現超低排放;制定頒佈安徽省水泥行業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全省92條水泥熟料生產線全部按照地方排放標準完成了提標改造;富鑫鋼鐵、新興鑄管等1306萬噸鋼鐵產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開展夏季臭氧汙染治理攻堅,對石化、化工、工業塗裝、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和油品儲運銷揮發性有機物進行綜合整治,排查整治問題企業1。04萬餘家。

在控車上,開展柴油貨車汙染治理攻堅專項行動,建立實施汽車排放檢驗與維護制度,累計完成老舊車登出29萬餘輛,全省黃標車實現全部淘汰。全面實施機動車國六排放標準。

在控塵上,實施施工揚塵“六個百分百”提升工程,對全省16個市實施降塵考核,全省可吸入顆粒物(PM)濃度從2015年的76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1年的61微克/立方米,降幅達19。7%。

在控燒上,強化各級政府秸稈禁燒主體責任,開展秸稈禁燒全時段衛星巡查和夏秋兩季網格化專項巡查。全力推進煙花爆竹禁限放,全省各市相繼制定施行燃放煙花爆竹管理條例。

在碧水保衛戰方面,實施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強力推進水環境質量改善。

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印發《安徽省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攻堅戰實施方案》等,全面推進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範化建設,加快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樹立標識標牌,持續開展環境問題排查整治,定期開展水源地水質監測,全省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到國家考核要求。

強化國考斷面水質目標管理,以“預警通報、幫扶指導、環評限批、定期會商”等為抓手,全面推進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達標。

實施巢湖綜合治理,加強點源、線源、面源和內源治理,建設環巢湖十大溼地,巢湖水質穩定在Ⅳ類,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雙橋河等劣Ⅴ類水體分別改善到Ⅳ類、Ⅲ類、Ⅲ類、Ⅱ類。巢湖藍藻水華整體呈改善態勢,2021年藍藻水華次數同比減少21次,累計面積同比下降20%。

加強汙染治理,實施了城鎮生活、農業面源、園區和工業、船舶港口汙染等治理,全省231條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黑臭,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全部建成集中式汙水處理設施,全面完成400總噸和100總噸以下船舶生活汙水防汙改造,完善了港口碼頭環境基礎設施。

以國考水質斷面為基礎,建立了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機制,省財政每年安排1。6億元生態補償資金,發揮經濟槓桿作用,激勵地方推進國考斷面水質改善。

在淨土保衛戰方面,完成全省土壤汙染狀況詳查,摸清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環境質量“家底”。完成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定,實施分類管理。加強建設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對709個重點地塊實行遙感“一張圖”管理,防止違規開發利用。持續推進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排查整治,完成788家重點監管單位土壤汙染隱患排查。在全國率先開展全省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完成8類1269個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和地下水汙染源環境狀況調查。

深入開展自然生態保護監管。堅持“兩手抓”,築牢生態安全屏障。2017年開展“綠盾”行動以來,自然保護地核心查發現的違法違規問題整改完成率達到95。5%。

積極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建立。宣城等1市、14縣(市、區)成功建立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嶽西等5縣(市、區)被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馬鞍山等2市、32縣(市、區)被命名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區)。

全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會同林業、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部門,積極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拯救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例如,開展揚子鱷拯救行動,建成全球最大的揚子鱷人工繁育基地,從最初的212條擴繁到如今的1。4萬餘條,野外放歸揚子鱷累計達到1038條。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要求,組織開展以“徽風‘皖’美,生態賦能長三角”為主題的中國館安徽展區線上展覽工作,充分展示了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

  長江大保護成效突出

十年來,我省堅持聚力攻堅,長江岸線綜合整治持續推進,長江大保護成效突出。

安徽省把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作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一號工程。落實“1515”三道防線和“禁新建、減存量、關汙源、進園區、建新綠、納統管、強機制”七項舉措,全面開展長江(安徽段)生態環境大保護大治理大修復強化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落實專項攻堅行動。開展長江入河排汙口排查整治,完成長江干流4558個排口監測溯源,編制入河排汙口名錄3527個,並制定整改方案;開展長江一級、二級支流排查,發現排口23430個。落實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強力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揭示問題整改。突出沿江干支流生態修復,努力將馬鞍山等地打造成長三角的“白菜心”。

安慶升級設立省級江豚自然保護區,出臺安慶市長江江豚保護條例,成為全國首部長江江豚保護條例。安慶段江豚種群數量由2015年130頭左右增加到2020年200頭左右。

2021年,長江干流水質穩定在Ⅱ類,長江流域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92。7%,同比提高2。2個百分點。

  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日臻完善

十年來,我省堅持主動作為,環境治理體系日益健全,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

法治保障持續加強。制定修訂《安徽省環境保護條例》《安徽省大氣汙染防治條例》等地方法規規章。成立省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制定《生態環境標準管理辦法》,出臺《水泥工業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等31項地方標準和安徽省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裁量基準規定。“積極探索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公益訴訟銜接”獲2021年度安徽省十大法治事件提名獎。推動釋出省級“三線一單”。完成所有行業排汙許可證發放工作任務,累計發放排汙許可證超過1。1萬張。

智慧監管體系加快構建。加快“數字安徽—智慧環保”平臺建設,建成投運生態環境大資料中心和30餘個業務應用系統。歸集各類資料4。6億餘條,並實現與部分廳局以及地市縣等縱向及橫向資料交換共享。業務系統透過利用衛星遙感、GIS等技術,實現全省大氣、水等環境質量和汙染源監測網路視覺化,且構建了針對重點汙染源、突出環境問題等業務全過程資訊化閉環監管體系,實現平臺指揮與現場檢查處置視覺化聯動。其中,重點汙染源監控平臺已聯網2705家重點排汙企業,在全國率先實現自動監控裝置安裝、聯網、運維監管“三個全覆蓋”。這一平臺與生態環境綜合展示視覺化看板分別入選2020、2021年度全國環境網際網路會議“智慧環保創新案例”。涉及環保的政務服務事項全程實現電子化。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入選首批國家智慧社會治理(環境治理)實驗基地。

生態補償推廣實施。鞏固形成“新安江模式”,積極參與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建設,新安江水質穩定在全國最好水平,連年達到補償條件,累計獲得補償資金65億元。修訂完善全省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實施辦法,推動建立長江干流皖蘇段生態補償機制。完善全省空氣質量生態補償實施辦法。持續推動生態資源權益交易等工作,配合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協同構建長三角共保聯治機制。深化大氣、水、固廢治理及執法等聯防聯控機制,實行長三角統一的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裁量基準。聯合制定《製藥工業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等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標準。積極推進長三角排汙許可“一網通辦”“跨省通辦”改革。加快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高新區工業廢水近零排放及資源化利用”等專案啟動實施,在安徽省安慶、合肥等地開展整合示範,探索形成可推廣的汙水和固廢處置新模式,共同推進長三角區域汙染防治。

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制定《安徽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實施辦法(試行)》,實現全省16個省轄市案例實踐全覆蓋,累計辦理199起賠償案件,賠償金額達2。2億元。我省依法辦理的“池州月亮湖水汙染環境損害案”“查處外省某企業向潁上縣傾倒危險廢物案”先後被生態環境部納入“全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十大典型案例”。

  加強生態環境要素保障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十年來,我省堅持源頭髮力,綠色低碳發展不斷加快,引導結構最佳化升級取得顯著成效。

與2016年相比,安徽2020年一、二、三、四類市“生態環境”指標在政府目標管理績效考核中的權重,分值比重分別提高6。52個、6。52個、6。94個、5。35個百分點。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在全省範圍內常態化開展。“十三五”期間,我省大力淘汰落後產能,提前兩年完成鋼鐵行業“十三五”去產能任務,超額完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4項主要汙染物和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減排任務。“十三五”期間,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比重由2015年的36。9%上升到2020年的43。8%;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達到8。4%,比2015年提高4。2個百分點,實現了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協同推進。

機構改革穩步實施。完成省(市、縣)生態環境機構改革,建立了生態環境監察專員制度和“1+4”生態環境保護監察機構。安徽省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局順利掛牌,省、市、縣三級執法隊伍完成組建。16個駐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上收為省廳直屬事業單位,專項設立皖北、皖南輻射環境監測分站。掛牌成立安徽省首家生態環境損害司法鑑定專業機構,填補省內空白。

切實強化隊伍建設。開展“理論大學習、業務大培訓、崗位大比武”,切實提升幹部隊伍的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打造了一支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生態環保鐵軍。(圖文由安徽省生態環境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