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這個專做帽子的“老字號”,曾是國際一線品牌

武漢這個專做帽子的“老字號”,曾是國際一線品牌

幾天,天氣越來越冷,出門差不多可以戴上帽子了。這種時候,不禁記起武漢的一家老字號,以各種帽子著稱的“盛錫福”。眼下,這家老字號的影響力遠遠不止於武漢,北京王府井的那一家在全國可能更有名。

然而,無論是北京還是武漢的“盛錫福”,儲存到今天的部分,與其在歷史上曾達到的高度相比,都只能算是熊熊烈火熄滅後的餘燼。歷史上的“盛錫福”,跟常見的那種服務於一城一地的“老字號”不同,是標準的國際一線品牌。類比的話,大概相當於今天的“安踏”、“李寧”這種程度。

國際化的“盛錫福”

盛錫福的創始者是劉錫三。十幾年間,他把這個品牌從一家彈棉花兼賣草帽的小店,做成了全國知名企業。這個故事說來話長,本篇不贅述。但是,其中有三點不得不提。

第一,“盛錫福”從一開始面臨的就是國際化競爭。他們在草帽領域打敗了來自日本的競爭對手,這才站穩了腳。

第二,“盛錫福”的競爭優勢,很大程度上源自及時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做草帽用的是法國裝置,做呢帽用的是德國裝置。

第三,劉錫三農民出身,創業前的商務經驗,全部來自於他供職的幾家外企,這讓他的思路跟本土企業經營者大不相同。上世紀20年代,他就想到“僱傭外國人當模特”這種點子。此外,這老哥確實天賦秉異,漢字都認不得幾個,居然靠自學精通了英語。

武漢這個專做帽子的“老字號”,曾是國際一線品牌

從上世紀30年代起,在天津打出了名聲的盛錫福開始在全國鋪店。首先是北京,然後是遼寧、青島、濟南、徐州、上海、重慶等地。武漢的“盛錫福”,成立於1936年,經理牛致齋。

在同一時期,盛錫福也開始在海外鋪店,其門店開到了英國、法國、美國、荷蘭、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捷克、瑞士、挪威、緬甸、越南、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門店同時還承擔原料進口的任務,比如盛錫福的招牌產品呢帽,原材料羊毛基本上由澳大利亞進口,日用各種染料基本上由歐洲進口。

這裡面,法國巴黎那一家店面意義非凡。當時的巴黎,是國際時尚界毫無爭議的中心。在巴黎開一家服飾類的店鋪,屬於關二哥門前耍大刀,要有真功夫才行。為了讓人心服,當地經銷商把盛錫福的呢帽戴在假人模特的頭上,放在戶外讓風吹雨打,長時間之後仍不變形不褪色,打出了口碑。

武漢這個專做帽子的“老字號”,曾是國際一線品牌

這些海外的門店,不僅將盛錫福的產品遠銷出去,同時也在那個通訊不便的年代,成為了盛錫福關注全球時尚潮流的耳目先鋒。劉錫三本人長期訂閱國外的服裝時尚刊物,手下有專門人員負責收集相關訊息。倫敦、巴黎街頭上出現的新款式帽子,大約一兩個月,中國盛錫福的門店裡就有售。順便一提,當時的服裝業沒有今天這麼嚴格的智慧財產權保護,盛錫福的“山寨”在當時是完全合理合法的行為。

這種對標全球的視野和標準,放到國內,成就了盛錫福的驚人傳奇——這家企業的傳統裡,不許說對客戶說“沒有”。哪怕是訂做的孤品,只要有一張照片作為參考,盛錫福的師傅都能夠複製出完全一致的產品來。

武漢“盛錫福”的起起落落

前面提到,武漢“盛錫福”成立於1936年,其門店位於中山大道的鬧市區,裝修富麗堂皇,安有霓虹燈。當時的盛錫福已經是非常有名的品牌,很快就在武漢打開了銷路。

老武漢有個習慣,小孩10週歲生日必須戴大頂呢帽祝賀成年,因此,盛錫福的呢帽銷量很廣。另外,盛錫福和今天的許多大企業一樣,非常擅長“做活動”,春天送帽刷,夏天送扇子,秋天送毛巾,冬天送日曆,隔三差五搞個打折優惠,武漢人喜歡得不得了。

在很多對武漢盛錫福的介紹中,往往會將其稱為“盛錫福帽廠”。這就必須提一下“盛錫福結構”。

武漢這個專做帽子的“老字號”,曾是國際一線品牌

所謂“盛錫福結構”,指的是國內的每家分店都是“前店後廠”,分店的後廠具備完整的獨立生產能力,能直接給自己的分店進行銷售,不需要中間物流環節。

這一結構的好處在於,每家分店於所在城市吸收一些技術高、產品質量好的手工業作坊及個體手工業者,為其提供初級產品,避開了當時中國物流水平低下的弊端。

武漢的盛錫福,在開設之初,需要從天津總廠和上海分廠進貨,但在自己的分廠建設完畢後,就可以生產四季齊全的各類產品,春秋季的呢帽、緞帽,夏季的草帽,冬季的皮帽、棉帽等,種類約200多個。

1938年,武漢淪陷,店面撤往重慶。1939年,天津總店派彭錫良為經理,來漢復業。當時,中山大道的原店址已經被日寇霸佔,只好在漢正街石碼頭建房開業,勉強維持。

1945年,盛錫福帽店收回了漢口中山大道的原店址,開張營業,漢正街店面為支店,很快重新紅火起來,年銷售最高達25萬頂,員工在1946年時達到46人。

1958年,盛錫福帽店實行公私合營,同時將上海、冠亞、益昌祥、東昇昌、裕興、小蘇州、志成等七家帽店併入盛錫福。

武漢這個專做帽子的“老字號”,曾是國際一線品牌

1964年,盛錫福帽店劃歸武漢市服裝鞋帽公司領導,又併入礄口志成童帽廠,後一度改名“人民制帽廠”。

1985年,盛錫福產量達到143萬頂,達到歷史巔峰。不過,就像諸多國營老字號一樣,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這家企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虧損,經營狀況一路下滑。

2003年,盛錫福帽廠改制,位於中山大道的門面拆除。武漢盛錫福開始了長達10年的流浪生涯。時任武漢盛錫福總經理任炳環說,他們先後在一些百貨商場設過櫃檯,但效果不好,“百貨商場的進場費動輒十幾萬,再加上20%多的扣點,平常的宣傳費、堆碼費,帽子的價格要上浮40%左右,我們一年大概只能賣1000頂帽子。”

這個時期,北京盛錫福正守著王府井黃金地段的門面,越做越大,一年銷售額達2000萬元。

2012年10月,武漢盛錫福帽業公司重新組建,在民族路84號開了一家專賣店。開張頭2個月就賣出1384頂帽子,相當於以前一年的銷量。

武漢這個專做帽子的“老字號”,曾是國際一線品牌

《研究老盛錫福經驗的現實意義》,商業研究,1983。05。01

《劉錫三與盛錫福帽莊》,中國經貿導刊,2001。03。15

《百年老字號展現新面“帽”》,武漢商務,2012。10。15

《武漢“盛錫福”終有家》,長江日報,2013。01。17

【來源:黃鵠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