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俗語全出自佛門,最後一條,你絕對想不到

勸善篇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出自《法華經·壽量品》:“我見諸眾生,沒於苦海。”

佛教認為,眾生在生死輪迴中,遭受著種種苦報;生死之苦茫茫無邊,故稱“苦海”。苦海是由惡業造成的。想要出離苦海,唯有修善,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民諺是勸人要去惡向善。

【報恩】

恩,即施好處給他人。受恩惠者,盡心竭力回報之即報恩

藏經中收有《報恩經》七卷,經中說佛在世時聞外道譏佛不孝,便召集大眾講了過去世為須提太子時,曾以身肉濟拔父母之難。圓滿成佛後,又先上仭利天為母說法。佛認為養父母身更要養父母心,讓他們擺脫輪迴之苦,這些全是盡孝報恩的行為。

空谷禪韻mmm

空谷禪韻mmm

慧普法師;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佛教寺院均會舉行盂蘭盆法會,這即是根據報恩思想演變而來的教內活動。佛門有《盂蘭盆經》,經中說: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念念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念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佛門迴向偈雲: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四重恩指父母恩、眾生恩、國土恩、三寶恩,涵蓋世間、出世間的一切恩情,心量不能說不大。

這些俗語全出自佛門,最後一條,你絕對想不到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景德傳燈錄》卷二五有“拋下操刀,便證阿羅漢果”之說。到《續傳燈錄》和《五燈會元》中,改成了“颺下屠刀,立地成佛。”“立地”是唐宋時的口語,意思是立刻、當下。整句意思是成佛理上可頓悟,事上要漸修。從絕對一的角度講,無大悟小悟之分,“立地成佛”是可能的,這和“初發心即成正等覺”相類似。但身處二元世界,“理悟”後還須靠“事修”來打磨保任。前後句的關係有點類似“看破”與“放下”,是互為因果互相成全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現如今是一句勸人改惡向善的俗諺,耳熟能詳人人皆知。

【窮吃素,老看經】

吃素即“素食”。“素食,菜食無肉也。”本意為居喪不肉食,後特指佛教徒持戒不食魚肉葷腥。“看經”即閱讀佛經。佛經稱為“法寶”、“法身舍利”。看經是佛教徒產生正信、正見並走上正道的主要途徑。“窮吃素,老看經”原含有世俗的一種偏見,但作為佛弟子完全可以把反話正解,把窮困時吃素、年老時看經當作是一種培福開慧的機會——因為窮才不會奢侈浪費造更多業,因為看經故少了許多家長裡短、散心雜話,這樣去過每一天的日子豈不快活哉!

這些俗語全出自佛門,最後一條,你絕對想不到

因果篇 

【因果報應】

因果報應是佛家的重要理念。“因果”包括世間和出世間兩種因果。世間因果即“苦”和“集”二諦。出世間因果,即“滅”和“道”二諦。“報應”包含著善、惡兩個方面。《法苑珠林》卷八雲:“故經曰:行善得善報,行惡得惡報。”宋·陳元靚《事林廣記》卷九《警世格言》中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未報,時節未到”之說。

佛教不承認有主宰一切的神或降禍賜福的“造物主”。《楞嚴經》卷八雲: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自妄所招,還自來受。《菩薩本業經》卷下:善果從善因生,惡果從惡因生。

無論信不信因果,報應都是客觀存在的。這是自然法則,就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報應觀念深入人心,人們做事時才會仔細掂量,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

這些俗語全出自佛門,最後一條,你絕對想不到

【閻王判你三更到,定不容人到四更】

中國民間多把死和地獄、閻王聯絡在一起。按佛教“六道輪迴”的說法,人死了未必都入地獄,只有犯“五逆十惡”的人才會入地獄。除了地獄,六道中還有天道、人道、鬼道、畜生道,阿修羅道。

“閻王”又稱鬼界之王,簡稱鬼王,既是鬼,又是神。原型為印度神話中的閻摩羅王,在早期佛教神話中閻王是冥界唯一的王,佛教傳入中國後,閻王作為地獄主神的信仰才開始在中國流行開來。而道教則將閻羅王歸為十殿閻王之一,佛教也隨之將十殿閻王概念吸收,於是佛教的閻羅王也成了和道教一樣,由北宋包拯擔任的地府第五殿殿主。

俗語“閻王判你三更死,定不容人到四更”,反映了中國民間舊時“死生有命”的觀點,人的壽數是命中註定的,“大限”一到,非死不可。民間還傳說,閻羅王掌管生死簿。

【冤有頭,債有主】

也寫作“冤各有頭,債各有主”。語出禪宗,《五燈會元·法雲本禪師法嗣》記載:“上堂,眾集定,喝一喝曰:‘冤有頭,債有主’。”原意當為找準目標,對機。現代則解釋為報仇、討債要找準冤家、債主,不累及他人。這句俗語同樣也反映出佛家“因果報應”觀念。

這些俗語全出自佛門,最後一條,你絕對想不到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佛門講的因果報應不僅侷限於今生,而是通三世——現在世、過去世、未來世。三世涵蓋了所有的時空。行善得樂報,作惡得苦報,只要有所造作就會有報應,只是報應有快有慢而已。

善惡業力大的,現世開花結果,稱為“現報”;小的來生受報,稱為“生報”;隔二生以上才受報的稱為“後報”。這就是所謂“來早”與“來遲”。中國民間將上面這句話精練為一句話就是:善惡到頭終有報”。

 警世篇

【跑了和尚跑不了廟】

佛寺,在梵語中叫做伽藍,意譯為僧院。佛教傳入中國後稱為寺或佛寺。民間又借用祭神祭祖的祠廟稱佛寺為廟或寺廟。和尚泛指出家僧侶。他們是住在寺廟裡以寺廟為家的。故“跑了和尚跑不了廟”是比喻在劫難逃,無論如何都躲不過。

這些俗語全出自佛門,最後一條,你絕對想不到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

寺院中一般有大鐘、堂鍾和殿鍾。其作用大致有三個:警覺、號令和報時。《敕修百丈清規·法器章》指出:“大鐘,叢林召令資始也。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可見撞鐘的重要作用是警覺僧眾,消除昏惰,精進修持。“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原為褒義,包含每日精進之意。此語進入民間卻誤會成了貶義,常用來形容消極應付,得過且過。

【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

最早出自禪宗叢林的參話頭。一個禪師問“如何是西來意?”另一個作答:“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世俗解釋是是好事難以弘揚,壞事卻傳得比風快。如今網際網路、多媒體的盛行,更加大了這種風傳的速度。

【求人不如求己】

是佛門一句頗有機鋒的話,體現了禪宗“自立自度”的特色。此話最早見於宋·蘇軾《問答錄》:蘇東坡與佛印禪師同遊杭州寺院。東坡見大殿上觀世音菩薩手持數珠,東坡覺得奇怪便問道:“彼自是觀音,自頌其號,未審何謂?”佛印答道:“求人不如求己。”

【掛羊頭,賣狗肉】

始於佛教禪宗。《五燈會元·衛州元豐院清滿禪師》雲:“又般名利之徒為人天師,懸羊頭,賣狗肉,壞後進初機,滅先聖洪範。你等諸人,聞恁麼事,豈不寒心?”後來用“掛羊頭,賣狗肉”比喻表裡不一、以次充好、名實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