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的電梯:需要一個平權化的表達

傳播學中有一個研究學派,叫做普通語義學,簡單來說,人們之間之所以會有交流的障礙,很多時候是我們之間在語義的表達和理解上存在偏差,因此要透過拓展詞彙語義達到準確傳播的目的。

也就是說,很多時候,我們的“一言不合就……”不是脾氣暴躁,而是表達和接受這個過程中,編碼和解碼的方向出了問題。

舉個例子:同學之間,需要幫忙拿一本書,有兩種方法:

A:把我的XX教材給我帶過來。

B:XX同學,可以在來上課的時候幫我把教材捎過來嗎?三克油。

兩種方式,表達的是同樣的訴求,卻是兩種不同的情緒,也會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結果。

現在,進入正題:近日,北師大混住宿舍的電梯事件引發熱議。一組網傳的微信聊天記錄顯示,在名為“2020年碩士物業服務群中”的微信群聊中,有學生髮言稱:“能不能跟新入住的樓下男生強調一下,沒有重物搬運的需要就不要乘坐電梯了,尤其是我們樓的女孩子們洗完澡坐電梯的時候,真的特別尷尬,謝謝了!

北師大的電梯:需要一個平權化的表達

姑且不論網上是如何分別站隊這種所謂的男、女拳思維的,單純看這位女同學的表達,明顯有一種站在一種管理者的角度發號施令的感覺。其本意是提示、建議或者僅僅是一種個人初步想法的表達,但是,卻給人一種行政命令的感覺。

接下來還可以看到,引發言語衝突之後,有同學進行了解釋:女孩子覺得洗完澡穿的很少和男生共處一個密閉空間覺得很尷尬,姐妹們是這個意思嗎 ?相比較而言,這種說法就緩和了很多,也更加讓人理解。

接下來的一個問題就更加說明了這個問題:雖然我不坐電梯,但是,

我誓死捍衛男生坐電梯的權利

。很明顯,女同學的言論讓男生感到了自我權利的冒犯。

北師大的電梯:需要一個平權化的表達

從權利的產生角度來看,人人生而平等,社會的和諧需要人們之間相互謙讓與感恩,而權利的互相讓渡是重要一環,注意,這裡的讓渡是互相的,是一種互相理解的妥協和折中。換句話說,原本平等的雙方沒有權利站在更高層次上強制要求對方放棄自己應有的權利,哪怕是口頭上並不能獲得實施的強制。

這種不恰當的表達方式,一方面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另一方面也會帶來對方意見的強勢反彈,進而引發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而這種情況,在網際網路上更加明顯。

網路空間,尤其是網路上的群體人際傳播,本身存在單位資訊表達不充分的特點,試想,如果是在面對面交流,這位女生在感受到他人對自己意見的誤解之後會立即進行補救,而網路空間的群體表達,資訊表達的相對不及時不僅使得補救難以成行,還會引發反對意見的密集爆發,在沉默的螺旋的加持下,整個人可能陷入進一步的孤立。

而網際網路,本身是一個去中心化的領域,對於“管理者”的意見反抗比現實中激烈的多,平權化的意識也更加濃重。因此,與此相應,我們也更需要一個平權化的表達。

回到事件本身,一個“沒有重物搬運的需要就不要乘坐電梯了”,在潛意識裡“剝奪”了男生日常(不搬重物)乘坐電梯的本質合理性,也必然引發男生的“非暴力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