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百家姓故事之“姬姓”——主講人:著名姓氏學者馮志亮

10:02

馮志亮講不一樣的百家姓故事

大家好,歡迎收看“不一樣的百家姓故事”,我是北京大學姓氏文化館馮志亮。本期節目講一講姬姓。

姬姓,可是一個了不起的姓氏,可能大家身邊姓“姬”的人並不多,但宋朝編排的《百家姓》中504個姓,其中有411個姓出自姬姓,佔比82%,再由這411個姓衍生出來的其它姓氏更是數不勝數,所以姬姓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萬姓之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漢族姓氏的起源。

“姬”姓是怎麼來的呢?傳說黃帝生長於姬水畔,所以姓姬。炎帝生長於姜水旁,故姓姜。咱們華夏兒女都自稱是“炎黃子孫”,可想而知“姬”“姜”二姓有多麼古老且重要,尤其是姬姓,那是華夏人文始祖黃帝的姓啊。

先說一下為何要有“姓”這個東西。傳說伏羲氏發明了“姓”,並將自己取姓為“風”,隨父系傳承,目的是區別婚姻,同姓不婚配,在當時他發現一個問題,如果夫妻血緣太過相近的話,會對下一代產生很大的不良影響。“姓”是一項偉大發明,對於人類的健康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姓”這個字,原本的意思就是“為女所生”,早期的姓也非常少,中華上古八大姓,“姬、姜、媯、姒、嬴、姞,妊、姚”就都有女字旁。

商朝中後期,周文王祖父古公亶父為躲避戎狄侵擾,帶領族人由豳地遷往岐山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周族人尊奉黃帝玄孫,被後世稱為“穀神”的后稷為先祖,所以周族人姓“姬”。到了周武王滅商伐紂,建立周朝,分封天下諸侯的時候,姓依舊很少,但各諸侯國的貴族為了彰顯身份,“氏”的概念逐步發展起來了。

其實“氏”在原始社會就已經存在。在父系社會初期,由於人口繁衍,原來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為了互相區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就為自己的子部落單獨起一個代號,這便是最早的“氏”。簡單說就是因為原始部落分家後形成的小部落的名稱,在某些時候也特指這個部落的首領,所以又稱氏族社會。比如,前面提到的“伏羲氏”,還有黃帝“軒轅氏”,炎帝“神農氏”等等。

而西周初年之後再次興盛的“氏”,是貴族的為了證明出身高貴,而給自己家族起的一個代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大多數“氏”都是貴族的封邑名稱,各國國君嫡系子孫,多數以“國名”作為他們的“氏”,庶出的子嗣被封為“大夫”後,便以“家”名為氏。也有一些以宗族世襲的官職名稱為“氏”者,比如“司馬”、“司空”、“錢”、“史”等等。

周初,同“姓”宗族出現了多個不同的“氏”,“姓”同“氏”不同不可婚配,“氏”同“姓”不可通婚,有“姓”有“氏”是貴族,有“姓”無“氏”是平民。但這裡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周天子的“姓”與“氏”相同,都是“姬”,或者說是有“姓”無“氏”。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整個天下都歸天子所有,任何一個以地區為名的“氏”都無法彰顯天子的尊貴,所以,姓氏相同。

當然,也有一說,周天子的“氏”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就是“周”氏,他在京畿世代輔佐天子的直系子嗣都叫“周公”。但周公畢竟不是天子,沒有聽說把周文王、周武王叫“周昌”、“周發”的,所以周天子為“周”氏多少有些牽強。時至今日,姬姓人口雖不足百萬,但很可能是周王室的嫡出後裔。

周武王滅商,分封天下,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再加上其它“姓”本來就很少,“姬”姓遍天下,導致重姓太多。貴族男子為彰顯高貴身份與社會地位,對外只稱“氏”,不稱“姓”,比如:孔子是“子”姓“孔”氏,稱孔丘;孟子是“姬”姓“孟”氏,稱孟軻;屈原是“羋”姓“屈”氏,名“平”字“原”,若按現在的習慣應叫“羋平”,但那時按照稱“氏”不稱“姓”的習慣,又稱“字”不稱“名”以示尊重,就叫他“屈原”了。

這裡有一個特例,那就是“秦始皇”,他是“嬴”姓,“趙”氏,名“政”,按理說應該叫“趙政”,但我們習慣上都稱其為“嬴政”,這是什麼原因呢?

道理很簡單,秦滅六國,六國之中就有趙國,如果按照慣例叫“趙政”的話,總感覺滅六國的不是秦國而好像是趙國一樣。其實,在《史記》中有多處記載秦始皇叫“趙政”,並沒有“嬴政”這個稱呼。只是到了近現代才稱其為“嬴政”,目的就是叫著順口,畢竟是“秦始皇”氏秦國人,不是趙國人。

在春秋初期,還只是貴族有“氏”,等到了戰國後期,諸侯國相互征伐,周天子無暇顧及。無數小國被吞併,被滅國的貴族雖然有“氏”,但也成了平民,而大量的亡國遺民又為了紀念故國,紛紛以故國國名為“氏”,直到秦滅六國時,無論貴族與平民,幾乎人人有“氏”了。從西周分封到秦國統一,已經八百年之久,最早的同姓宗族血緣已經非常遠,同姓不婚的制度也早已被打破,“姓”的概念越來越被淡化,慢慢很少提及了,西漢時期“姓氏”完成合二為一,直至今日未曾改變。其實,咱們現在所說的“姓”,絕大部分是“氏”。

不過也有例外,因戰國後期幾乎全民皆可有“氏”,“氏”已經完全沒有了當年體現貴族身份的特徵,有“姓”無“氏”與有“姓”有“氏”的社會地位變的相同了,所以也有一直堅持沒有改“氏”的,還只用原來的“姓”。就這樣,一些古老的“姓”就儲存下來了,除了今天主要說的“姬”姓外,還有“姜姓”、“姚姓”等幾個姓,至今人口數量並不少。

最後一個問題,如果有人問到咱們,是先有“姓”還是先有“氏”,我們應該怎麼回答呢。嚴格的說是先有“姓”後有“氏”,當初的“氏”變成了今天的“姓”。而最早的原始氏族社會的“氏”與咱們現在所說的“姓氏”的“氏”概念和性質都完全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本期《不一樣的百家姓故事》就講到這裡,我是馮志亮,下期再見。

不一樣的百家姓故事之“姬姓”——主講人:著名姓氏學者馮志亮

馮志亮在北京姓氏文化館

馮志亮,筆名禾子尼,號渤海居士,北京大學特聘教授。被譽為品牌推廣人、網路策劃人、IT培訓師、網路分析師、姓氏文化學者;網路新聞營銷奠基人和發展者、品牌通創始人。曾提出關於網路廣告價值排斥論的“藍海觀點”。藍海觀點的提出對於中國的網際網路發展方向有著重要的意義,併成為我國網民對網路真正瞭解的一個標誌,為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指明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