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和黃山“重走行知路”,我想成為曾祖父那樣的人

10月18日,是我的曾祖父陶行知先生的誕辰。這兩天,黃山舉辦了“重走行知路·行知在屯溪”——紀念陶行知先生誕辰131週年媒體聯合採訪採風活動,我在上海透過影片送去了祝福。

黃山是曾祖父陶行知先生的出生地,是他的第一故鄉,是他立下志向的地方,更是他的價值觀、人生觀確立的地方。作為陶行知先生的曾孫,看到家鄉仍在傳播“火種”,令我倍感自豪和嚮往。

在上海和黃山“重走行知路”,我想成為曾祖父那樣的人

媒體聯合採風活動啟動

自17歲從徽州走出,直至55歲在上海去世,在這期間,曾祖父很少回過他的家鄉黃山。不是他不想回去,而是當時中國時局下的平民教育、國難教育、抗戰教育使得他沒有時間回去,這或許也是他終身的遺憾。

但是曾祖父之所以有後來“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的人生志向,與他在徽州所受的基礎教育是分不開的。這裡的人文環境、鄉土環境、天時地利人和,以及作為“無徽不成鎮”的發達地區,既有儒家文化思想,也有當時先進的教育文化輸入,形成了早期的價值觀、人生觀,是他世界觀形成的重要土壤。換句話說,沒有徽州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後面的成就。

在上海和黃山“重走行知路”,我想成為曾祖父那樣的人

陶行知啟蒙館

曾祖父在徽州求學時期,家境貧寒,數次搬家,但所到之處的老師們都願意免費供他讀書,從而打下了其成為一代偉人的紮實基礎。這是徽州文化中大愛精神的體現,也對曾祖父後來的“愛滿天下”精神的培育起到了基礎性和決定性的作用。

早在崇一學堂求學期間,曾祖父就在學生宿舍的牆壁上,寫下了這樣的字:“我是一箇中國人,要為中國作出一些貢獻來。”以銘心志,這說明他在少年時代,深受徽州文化,確定了獻身祖國的抱負。

在上海和黃山“重走行知路”,我想成為曾祖父那樣的人

陶行知在學生時代立志報效國家

他寫過“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這件“大事”,就是他一生為之奮鬥的中國的教育事業、中國的民族解放和民主鬥爭事業。他為之鞠躬盡瘁。並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上海和黃山“重走行知路”,我想成為曾祖父那樣的人

陶行知名言

去年,正值陶行知先生誕辰130週年紀念日,我出版了《我的曾祖父陶行知先生》一書。作為陶家的後人,我希望透過自己對曾祖父的瞭解,把更多的故事和更完整的陶行知呈現給世人。

在上海和黃山“重走行知路”,我想成為曾祖父那樣的人

陶侃和《我的曾祖父陶行知先生》

今年,我所主編的《陶行知語錄》一書即將問世,邀請了周洪宇等一批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陶研專家撰寫十個篇章的導語,也邀請了中陶會朱永新會長和上海教育發展基金會王榮華會長作序;集陶館全體教師之智撰寫語錄的感悟。本書的出版體現了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在新時代的價值。

在上海和黃山“重走行知路”,我想成為曾祖父那樣的人

《陶行知語錄》

上海,被稱為陶行知先生的“第二故鄉”,尤其和寶山有著不解之緣。1914年,曾祖父便是從吳淞碼頭東渡大洋彼岸求學,回國後又在寶山大場創辦山海工學團,踐行“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作為先生的後人,我們家四代人躬耕於教育。如今,我傳承曾祖父的衣缽,大學就讀於師範院校,曾工作於曾祖父當年創辦的重慶育才東遷後的行知實驗中學、上海市行知中學。無論是過去從事的一線教育工作,還是現在在上海市陶行知紀念館擔任副館長,都行走在教育路上。

在上海和黃山“重走行知路”,我想成為曾祖父那樣的人

上海市陶行知紀念館和陶行知公園

我所在的上海市陶行知紀念館,很好地展示了曾祖父的生平,但我認為,紀念館不僅是為了緬懷和紀念,更重要的是為我們當代的青少年進行是非價值判斷觀包括志向的培育,此外,進一步開展師德師風教育,挖掘陶氏家風對當代家庭教育的啟示,探究陶行知思想與精神對大思政課堂的打造,陶行知小故事、家信、詩歌等助力“雙減”後的課後服務等,是我來到紀念館後要做的事。

作為他的後人,我想努力成為曾祖父那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