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熊襲人事件頻發,民間稱遇到了可以“裝死”保命,是真的嗎?

在民間,有一句俗話是“一豬二熊三老虎”,簡而言之,就是對人威脅最大的動物,排名第一的是野豬,排名第二的就是黑熊。

黑熊襲人事件頻發,民間稱遇到了可以“裝死”保命,是真的嗎?

可能有朋友會問,明明老虎才是“百獸之王”,難道不是老虎對人威脅最大嗎?說起來,老虎雖然兇猛,但是,卻鮮少會出現在人類生活區,反而是野豬和黑熊,經常會下山偷吃,而且有的還會主動對人類發起攻擊。

根據報道,近日,在我說江西婺源的一個小村子裡,就有一名村民遭遇了黑熊的襲擊,所幸及時被救援,送醫之後,並沒有性命之憂。

黑熊襲人事件頻發,民間稱遇到了可以“裝死”保命,是真的嗎?

而在過去的10年時間裡,伴隨著生態環境好轉,黑熊數量不斷增加,事實上,黑熊傷人的事件也是開始越來越多,這也讓黑熊成為了繼野豬之後,第二個最令人頭疼又害怕的動物,不得不說,民間的俗話,還真的是有一定道理。

黑熊襲人事件頻發,民間稱遇到了可以“裝死”保命,是真的嗎?

多地出現黑熊襲人事件,它們為何要攻擊人?

從黑熊襲人事件最容易發生的地點來看,主要是我國東北的黑龍江省、吉林省,以及我國西南的雲南省、四川省等地區,因為這些地方山林密度大,都非常適合黑熊生存。

比方說,在2017年5月,我國黑龍江的一個林場員工,就在工作的時候,突然遭到了一頭黑熊的襲擊,而在2016年,黑龍江的另一個林場中,也有工作人員被黑熊襲擊,等到人們發現他的時候,早已經奄奄一息了,而且面部被黑熊毀容。

黑熊襲人事件頻發,民間稱遇到了可以“裝死”保命,是真的嗎?

還有在去年12月,四川攀枝花的一名村民,在上山尋找家裡走丟的羊途中,突然就遇到了黑熊,而且這頭黑熊就好像發了瘋一般,對他展開了猛烈地進攻,幸好其他村民發現及時,才趕走了黑熊,救下了他一命。

而在去年5月份,四川江油市的一個小村子裡,更是短短几個小時的時間裡,就有3人命喪黑熊之口,讓人和黑熊之間的矛盾衝突,一下子就變得越發緊張。

黑熊襲人事件頻發,民間稱遇到了可以“裝死”保命,是真的嗎?

說起來,從古至今,黑熊傷人的事件一直都存在,只不過後來曾經一度因為人類的原因,導致很多地方的黑熊數量下降,從而在黑熊很少出現在大家視線中之後,就開始漸漸被人忽視了,一直到10多年前,才又伴隨著黑熊數量的恢復,開始重新被大家關注。

那麼,黑熊為何要襲擊人呢?一般來說,野生動物不都是害怕人類的嗎?而且人類也並不在任何一個動物的食譜之中,為何偏偏黑熊經常會襲擊人類?

黑熊襲人事件頻發,民間稱遇到了可以“裝死”保命,是真的嗎?

有觀點認為,黑熊這麼做,很可能是因為它們“吃不飽”所導致的。一頭成年黑熊,一天至少需要吃30斤以上的食物,才可以填飽肚子,維持它的日常活動。

不過,由於現如今很多地區生態環境都呈現碎片化,而且人類生活區的範圍不斷擴大,這也就導致如果一個地方野生動物的數量增多,那麼,勢必會出現一些物種因為食物不足,而“吃不飽”的情況。

黑熊襲人事件頻發,民間稱遇到了可以“裝死”保命,是真的嗎?

如果是食草動物出現這樣的情況,基本上就會被活活餓死,成為了大自然的淘汰者,而黑熊這樣的猛獸,則會主動去尋找食物,在它們棲息地周圍的村莊,就是它們最好的食物來源地,因此,近年來才經常會有黑熊等猛獸,進入到村莊中偷吃。

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是在偷吃的過程中,有人發現了它們,一旦黑熊感到了危險,那麼,就可能會主動發起進攻。又或者是一些飢餓的黑熊,在下山覓食的途中,突然就遇到了人,飢腸轆轆的情況下,也會發起進攻。

所以,在很多野生物種數量不斷恢復的同時,如何確保它們的棲息環境中,有著穩定的生物鏈,可以讓它們在野外都獲得足夠的食物,才是解決人和野獸之間矛盾衝突的關鍵所在。

黑熊襲人事件頻發,民間稱遇到了可以“裝死”保命,是真的嗎?

那麼,黑熊襲擊人事件頻發,遇到了“裝死”真的有用嗎?

拿我國黑熊傷人事件近年來最多的地方——四川省來說,經過資料顯示,在四川境內,黑熊的數量將近1。3萬隻左右,這也意味著,四川一些山林周圍的村落,的確更容易發生黑熊襲擊人的事件。

而在民間,有一種說法是,如果遇到了黑熊,那麼,只需要立刻躺在地上“裝死”就可以了,因為黑熊是隻吃活物的。

黑熊襲人事件頻發,民間稱遇到了可以“裝死”保命,是真的嗎?

然而,事實上黑熊是一種雜食性動物,它們飢腸轆轆的時候,對於食物可是沒有任何挑剔的,簡單來說,就是有啥吃啥,所以,“裝死”躲避黑熊,其實就是在送死。

而且一般來說,普通人遇到熊,基本上都是沒有逃脫勝算的,畢竟黑熊攻擊性很強,而且行動速度非常快,無論是想要和它對打,還是逃跑,都不會是它的對手。

黑熊襲人事件頻發,民間稱遇到了可以“裝死”保命,是真的嗎?

所以,想要不遇到黑熊,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去往黑熊出沒的地方,即使真的要去,也要隨身攜帶著一些防身工具,否則,那就只能自求多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