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鎮之以無名之樸,天下將自定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慾。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鎮之以無名之樸,天下將自定

【註釋】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自從恆道生成天道的那一刻起,天道的規律就是“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和“損有餘,補不足”,而且永遠不會改變。天道也不會因為自己的好惡給任何一個事物有為地或增加或刪減或更改一條規律。如此才能使轄區的萬物生生不息地有序的化育。

侯王若能按天道的方法治理自己的國家,百姓們才能生生不息地有序的化育。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萬物在化育的過程中一定會有極端事物出現或萌芽,此時天道就會動用它的“高者抑之”或“有餘者損之”將其控制至“無名之樸”。這裡的“無名”指的是搖籃裡未起名字的新生命,“樸”是初始狀態。通俗的講,就是將那些“欲作”者扼殺在搖籃裡,使其回到初始狀態。

侯王就得效仿天道的“高者抑之”和“有餘者損之”為“法器”,將那些違背天道規律的“欲作”多佔者“鎮之以無名之樸”。

“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慾”。這句“無名之樸”不是單指前句被鎮成的“無名之樸”,也包括沒有“欲作”的其他百姓。也就是說,侯王鎮住了“欲作”的多佔者,百姓們也就不敢效仿了。通俗的講,就是“殺一儆百”。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只有將那些“欲作”者鎮為本分百姓,百姓們才沒有額外的慾望。因此,天下自然就會穩定。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鎮之以無名之樸,天下將自定

總結:

本章的宗旨是天下穩定,經文的內容是穩定天下的方法論之完整框架。

古人對“天下”的定義:用於修身:自己的身體就是自己的天下;用於齊家:自己的家就是家長自己的天下;用於治國:統治者的國家就是該統治者的天下。通俗的講,這裡的天下指的是所轄區。

治理天下的宗旨是穩定,而天下穩定的關鍵在於資源分配。所以老子首先從道向萬物分配能量說起:道向萬物分配資源的方法是“自然”,如果發現有“欲作”者多佔,天道就會動用“高者抑之”或“有餘者損之”將“欲作”者“鎮之以無名之樸”。所以,侯王也應效仿天道的方法來治理天下,將“欲作”多佔者“鎮之以無名之樸”,如此,天下自然穩定。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鎮之以無名之樸,天下將自定

此外,上述方法論是老子透過修身得出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句“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的“吾”字。

關於修身與齊家和治國的關係及原理,請另見我以前的文章:《《道德經》中的“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是什麼意思》和《《道德經》:“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止才能長久》,在這裡不再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