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博士後變身社群規劃師 啟用城市“最小細胞”

2月26日上午,暖陽灑在重慶市沙坪壩區中心灣社群,一場以“在記憶和未來對話的元宇宙”為主題的社群規劃藝術節正在此地開展,為期1周。

在社群一家老式理髮店門口,69歲的居民彭伯伯正在一塊展板面前,就著老物件和兩本《重慶特鋼志》,為人們講述著社群往事。

牛津博士後變身社群規劃師 啟用城市“最小細胞”

2月26日,藝術節上展出的老物件。 新華社記者 陳青冰 攝

“中心灣社群是重慶市特殊鋼廠以前的生活區,這裡90%以上的居民是特鋼職工及家屬。2005年,特鋼宣告破產後,中心灣社群昔日繁華光景不再。”

此時,一個身穿粉色衛衣、灰色運動褲的女生正在人群裡認真聆聽。在聽到彭伯伯提到老樓排水不暢問題時,她馬上說:“彭伯伯,這個問題今年就可以解決了。”

彭伯伯看到她後,眼前一亮,熱情地向大家介紹:“這是我們社群規劃師賀帥帥,她還是牛津博士後。”

牛津博士後變身社群規劃師 啟用城市“最小細胞”

2月26日,賀帥帥正在和彭伯伯聊天。 新華社記者 陳青冰 攝

2017年,賀帥帥從英國牛津大學的遺產保護與城市更新專業畢業後,選擇投身一線工作崗位,成為沙坪壩區引進的13名“沙磁英才”之一,主要服務於區內重點專案規劃。去年,賀帥帥又作為重慶市首批13個社群規劃師之一,以公益服務的方式,對接中心灣社群,旨在為社群探索新的更新模式。

擁有高學歷的賀帥帥表示,她不覺得自己做的事“屈才”,反而覺得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以前我的工作是為幾平方公里的區域做規劃,而社群在圖紙裡面,是很小的一個點。”賀帥帥說,但是社群在居民心中,是具體的、完整的、有溫度的區域,承載了很多年的記憶與情感。

一年來,賀帥帥每週都會來社群和居民聊天,“巡診把脈”,不僅理清了社群“面子”和“裡子”各自存在的“疑難雜症”,還對社群的歷史瞭如指掌。在探索過程中,她發現,社群規劃師其實是多種身份的整合,既是群眾意見的傾聽者、社群問題的發現者,還是多方訴求的溝通者……

賀帥帥發現“特鋼記憶”是社群更新的一個重要抓手。在本次藝術節上,許多老物件、老照片也成了重頭戲。

今年64歲的李益品曾經是原重慶特鋼電視臺的副臺長,從小在中心灣社群長大,此次回來探親碰巧遇上藝術節。

牛津博士後變身社群規劃師 啟用城市“最小細胞”

2月26日,藝術節上展出的遊園會老照片。(受訪者供圖)

看著藝術節上展出的老照片,喜愛攝影的李益品特地拿出相機,將記憶裡的場景一張張拍攝下來。“在如今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里,這些能喚起記憶的老照片太珍貴了。”李益品指著其中一張遊園會老照片說道,“過去在春節期間,每個車間都會出節目,邀請大家過去玩,燈火輝煌,特別熱鬧。”

除了“記憶”,賀帥帥也在思考“未來”。她希望能夠透過一些互動技術,讓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社群改造,增強使用者體驗。

賀帥帥認為,居民的自豪感、參與感、歸屬感是社群更新成效的重要指標。而作為社群規劃師,她的目標就是透過適老化改造、美化環境、喚起“特鋼記憶”等方式提升這些指標。

今年,重慶市計劃招募200多名社群規劃師,覆蓋重慶36個區縣,推動城市有機更新,更好服務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記者陳青冰、楊仕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