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著名的陽謀,圍魏救趙,是真的無解嗎

歷史著名的陽謀,圍魏救趙,是真的無解嗎

圍魏救趙,核心在於攻敵必救之地。大家都是聰明人,你預判了我的預判,我預判了你的預判,無限套娃。

龐涓

圍攻邯鄲,結果把主力部隊全帶走了,然後齊軍攻擊

大梁城

。大梁城危在旦夕,核心是大梁是魏國國都,國都裡有個魏王,現在魏王急了,給你龐涓下了命令讓你回救。

你是龐涓,你怎麼辦?

回救,

邯鄲城

沒打下來,還付出那麼大的代價,多半在回去的路上還有齊軍的埋伏在等著他,損失會很大。但自己是執行

魏王

的命令,損失是魏王造成的,自己不負主要責任,沒人會怪自己。哪怕有損失,但忠於魏王的恩寵只要還在,自己的地位就還是穩固的,將來有的是翻身的機會。

不回救。如果打不下邯鄲呢,魏王的信任和軍功都沒有!打下來,如果魏王沒了,你也是罪魁禍首。打下來,大梁也在,魏王的命令你敢不聽,你居然敢拿大王的命當籌碼去賭,軍功依然是你的,但對你的信任沒了,閒賦在家養老吧,政治對手找個由頭收拾你都是輕的。

綜合考慮,龐涓發現回撤對自己是最優解。龐涓知道,孫臏知道,龐涓也知道孫臏知道,孫臏知道龐涓也知道自己知道!大家都知道,這就是陽謀,龐涓撤兵了!

龐涓往回趕,龐涓還知道孫臏在他回程路上設了埋伏在等著他,還知道就那幾個地方合適。可回大梁就那幾條路,如果你不走那條路就要繞路,耽誤很長時間,鬼知道現在大梁城啥情況,要不要冒險換條路?

趕時間,導致自動鑽到敵人包圍圈,傻;不走近路,繞遠路,是儲存了實力,對自己不利。龐涓走了第三條路,自己主動帶領少量精銳先頭部隊走近路,絕不戀戰,快速趕回大梁,贏得大王信任,讓大王吃下放心丸,也讓

齊軍

知道自己回來了,大部隊幾天就到。這種情況下,作為深入

魏國

作戰的齊軍而言,這種情況是非常不利的,極有可能被切斷糧草補給,大機率會主動回撤。畢竟對齊國來說,救援

趙國

的任務已經完成,沒必要為趙國再跟魏國打一仗,撤退對齊魏兩國都好。

此時,趙國邯鄲城保住了,趙王很高興,說明趙齊兩國關係良好,去齊國求救的決策是對的,以後要加強兩國關係。

齊軍撤退,履行了對趙國的承諾,解了邯鄲之圍,政治任務圓滿完成。

魏王的命令得到貫徹,魏王的安全得到了保障,魏王很高興,最多是可惜沒打下邯鄲,批評龐涓為啥不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自己安危是小,打下邯鄲是大。龐涓再表演一番君憂臣死的戲碼。此時,魏國主力尚在,魏王安全,對龐涓依然寵渥有加。

你會發現,此時,好像除了魏國沒打下邯鄲外,大家都好像都贏了,都沒吃大虧!

想到這些,你就明白龐涓為啥往回趕了,為啥可能會中埋伏了吧。

本來龐涓也是儘量繞開齊軍可能的埋伏地點的,可邯鄲到大梁的路可不近,古代交通不便利,就沒幾條能走大軍的好路,你屬於沒得選。一路上小心小心再小心,奈何幾天行軍打仗風餐露宿的,再警惕也有個限度,結果還是著了人家道,被打了埋伏。

看似是軍事問題,背後是人事問題,政治問題,你現在理解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對君王來說,立大功不可怕,可怕的是將領不聽話,尤其是威脅到君王生命安全的時候!因此,封建王朝最大的功勞是從龍和救駕!

圍魏救趙,這是孫臏出山的第一戰,證明了自己出色的能力。

龐涓雖然失敗了,但魏王對他的信任依舊,依然讓他帶兵打仗,這才有了後來的

馬陵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