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新絳縣,西漢稱臨汾,古稱正平、絳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山西省新絳縣,西漢稱臨汾,古稱正平、絳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新絳縣隸屬於山西省運城市,古稱絳州。總面積593平方千米,總人口34萬。新絳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鼓樂之鄉、中國楹聯文化縣、中國果菜十強縣。

一、歷史沿革

1、西漢置臨汾縣,治今縣東北,屬河東郡。三國魏屬平陽郡。西晉因之。

2、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併入泰平縣,太和十一年(487年)復置。北魏又於縣置東雍州和正平郡。

3、北齊徙治於今縣,北周武成二年(560年)改東雍州為絳州。隋開皇初廢正平郡,開皇十八年(598年)改臨汾縣為正平縣,治今縣址。大業初廢州,置絳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絳郡為絳州,治正平縣。屬河東道。

4、北宋屬河東路。金屬河東南路。元初屬平陽路,後屬晉寧路。明洪武初廢州治正平縣入絳州,屬平陽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為直隸州。

5、1912年廢州改名為新絳縣。1914年屬河東道,1927年直屬山西省。1947年析置新絳、絳南二縣。1948年復併為新絳縣。

6、1949年屬運城專區,1954年屬晉南專區,1958年新絳縣併入侯馬市。1961年恢復原制。1967年屬晉南地區,1970年屬運城地區。2000年屬運城市。

二、地名來歷

隋大業二年(606年)廢絳州,置絳郡,領正平、翼城、曲沃、稷山、龍門、垣曲、太平、絳縣等8縣。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絳郡為絳州。1912年廢州改稱新絳縣,取“鹹與維新”之意,又與絳縣相區別,新稱絳縣,此為新絳縣名之始。

三、風景名勝

山西省新絳縣,西漢稱臨汾,古稱正平、絳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1、絳州州衙。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絳州大堂、絳州二堂、絳州三樓、絳守居園池組成,位於新絳縣城的新絳中學園內,是絳州州府的主體建築。

山西省新絳縣,西漢稱臨汾,古稱正平、絳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新絳文廟。系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新絳縣城內四府街,佔地面積10670平方米,建立年代待考。現存建築中軸線依次為照壁、泮池、欞星門、大成殿、西廂房數間等。

山西省新絳縣,西漢稱臨汾,古稱正平、絳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3、白臺寺。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新絳縣城西北20公里的光馬村西南。寺院建在雨水沖刷的溝壑的中間臺地上,寺院建立年代不詳,唐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重修。金世宗完顏雍、章宗完顏璟大定、明昌年間(公元1161——1190年)亦有重修。元、明、清皆有補修。

山西省新絳縣,西漢稱臨汾,古稱正平、絳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4、福勝寺。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新絳縣澤掌鎮光村北。該寺為唐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敕建,金大定三年賜名“福勝院”,宋、元兩代曾予補葺,明弘治十六年又加以重修。

山西省新絳縣,西漢稱臨汾,古稱正平、絳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5、稷益廟。稷益廟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新絳縣西南部的陽王鎮。現存舞臺、正殿為明代建築。

山西省新絳縣,西漢稱臨汾,古稱正平、絳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6、龍興寺。龍興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新絳縣城龍興路北端高阜之上。始建於唐,原名碧落觀,唐高宗咸亨元年改稱龍興寺。宋時,太祖趙匡胤寓居於此,改寺為宮,後僧人佔居,恢復龍興寺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