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小區為何聽不到半夜貓叫?看新江灣城如何讓流浪貓不再流浪

擼貓、吸貓,愛貓的人有一百種與愛貓親暱的方式。然而,也有一部分可能無感甚至反感。在不少小區,都發生過愛貓人與反對者為了流浪貓發生矛盾的事情,在楊浦區新江灣城街道的九龍倉璽園小區,就曾經因為流浪貓氾濫惹出不少煩惱:不僅導致小區在文明建立實地檢查中被反覆扣分,小區業主還因為態度不同分化成三種群體。不僅三類業主互有不滿,還因為訴求不同,與居委、物業之間產生矛盾,導致居民對社群工作的支援率明顯下降。不過,幾名有救助流浪貓經驗的居民自發組織了一支治理志願者隊伍,用國際上最通行的流浪貓救助方法TNR(即抓捕—絕育—釋放),讓流浪貓不再成為小區裡的不和諧音。

他們的小區為何聽不到半夜貓叫?看新江灣城如何讓流浪貓不再流浪

圖說:絕育、驅蟲後的流浪貓梳洗乾淨,成了愛貓居民的寵物。(新江灣城街道供圖下同)

璽園是一個綠化成蔭的住宅小區,環境優美,吸引了不少流浪貓來此安家。一些愛貓人士經常在小區通道、中心花園等處投餵,所以,流浪貓越聚越多,再加上小貓繁殖很快,有時,小區裡會同時出現兩三窩小貓。殘羹冷炙和流浪貓的糞便甚至屍體不僅影響環境,還頻頻發生抓傷居民特別是孩子的情況。一些居民對流浪貓帶來的影響十分頭疼,提出要消滅這些不速之客,而這又引發了與愛貓居民之間的對立,一時之間,“愛心人士救助餵養、中立人士沉默觀望、極端人士出手傷害”的三級分化現象,讓原本融洽的小區氛圍被分歧所取代,十分不利於社群發展。

流浪貓難題如何破解?去年秋季,楊劭佳等幾位有著救助流浪貓經歷的業主主動來到居委會,提出願意帶頭成立一個治理流浪貓志願者隊伍,借用自己的相關知識和愛心捐款,作為一個槓桿,撬動更多居民共同參與到科學治理的行列中。在他們的宣傳和帶動下,新江灣城街道牽頭居委會,用國際上普遍認可的TNR(即抓捕—絕育—釋放)方式解決這一社群治理難題。

專案開始前,街道牽頭居委會首先搭建了一個溝通平臺,協調矛盾雙方的居民代表參與討論會,瞭解TNR的概念和意義,聽取居民建議和想法。爭取到大家的支援後,楊劭佳等人首先共籌4000元作為啟動資金,首先對三四隻流浪貓實施絕育手術、驅蟲等處理,隨後,在居委會和物業的幫助下,安置在地下車庫一處僻靜的“愛心中轉站”裡,並透過各類居民業主群釋出認領資訊。很快的,成功絕育的流浪貓就在半年內達到12只,其中7只“梳洗”一番後,還因為可愛的模樣很快就被最遠居住在南京的愛貓族領養,過上了寵物貓的新生活。

他們的小區為何聽不到半夜貓叫?看新江灣城如何讓流浪貓不再流浪

他們的小區為何聽不到半夜貓叫?看新江灣城如何讓流浪貓不再流浪

圖說:整治前後流浪貓與寵物貓,投餵點環境的對比。

漸漸的,小區裡面的流浪貓變得越來越少了,更多業主感受到TNR的意義,在微信群裡積極響應號召,共同捐助近6000元成立“流浪貓絕育捐助資金”,自治團隊的人數也增加到30餘人。就在上個月,又有三四隻新出現的流浪貓成功絕育,曾經在夜晚此起彼伏的“流浪貓奏鳴曲”如今已難以聽到,社群氛圍也越來越好,自治團隊的成員從關心流浪貓繼而延伸到號召更多居民加入到社群志願服務中,在垃圾分類、樓道整治,環境衛生等各方面發揮示範帶頭作用。

流浪貓這一困擾社群治理的難題在九龍倉璽園小區順利化解,居民對社群文明建立的感受度和滿意度明顯提高,小區在文明建立檢查排名中的進步十分明顯,穩定保持在前列。受此啟發,新江灣城街道今年牽頭居委、業主TNR自治團隊成功與第三方社會組織對接,透過更專業的手段對TNR專案成果進行維護和提升,將居民自治逐步做成自治與共治、自治與公益相結合的品牌,並把該專案列入新江灣城街道年度公益基金專案,輻射新江灣城街道19個居民區,建立志願者團隊和寵物檔案,進一步規範居民文明養寵行為。

新民晚報記者 孫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