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那麼多,為什麼會出現用工荒?

要問這兩年的關鍵詞是什麼?肯定少不了“搶人才”。近段時間包括武漢、鄭州、合肥、南京、浙江等多個城市,頻繁出臺落戶新政,降低住房門檻,向各類人才丟擲橄欖枝。

“送”錢、“送”戶籍、“送”房子,城市“搶人”各顯神通。如今連廣州都加入了“搶人大戰”,落戶年齡放寬五歲,並給予補貼十萬元以上等等。看來人才爭奪進入“白熱化”階段。

中國人那麼多,為什麼會出現用工荒?

搶人才

城市“人才大戰”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知名專欄作家趙麗敏女士近年來觀察人才問題,提出有兩個事讓她感到驚訝:一是2004年開始,出現“用工荒”,一年比一年嚴重,二是2017年開始各個城市出臺了很多搶人的政策。

用工荒

中國人那麼多,為什麼會出現用工荒?乍一聽似乎覺得不可思議,但從經濟學科學的分析,我們就能尋找到其中的奧秘。

中國人那麼多,為什麼會出現用工荒?

用工荒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談到,從國際環境與經濟形勢來看,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不確定增加了經濟下行的壓力;就業又存在結構性矛盾,“有人無崗”和“有崗無人”並存;80後90後農民工對就業有更高的要求。“這幾個因素疊加在一起,今年的就業壓力更大一些,需要政府從宏觀政策層面給予更多的調整。”鄭功成說。

今年,我國城鎮就業的新增勞動力仍然保持在1500萬人以上,高校畢業生規模再創歷史新高,不斷向“就業”施壓。全國人大代表、58集團CEO姚勁波從公司的資料上看到,春節後,58同城上一天有700萬投寄簡歷,創歷史最高。但我們又可以看到有很多企業為“招人難”而煩惱,也就是所說的就業存在結構性矛盾,“有人無崗”和“有崗無人”並存。(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青年人最關心的就業問題,政府工作報告放到了“優先”級》)

困難似乎存在已久。那麼困難的真相又是什麼?

(一)對非技能型勞動者需求的相對增長

進入經濟轉型時期後,對非技能型勞動者的需求總量明顯開始下降。其一,由於企業擴張和產業集聚加速了城市化程序,而資本要素價格上漲也帶動了生活資料價格上漲,從而造成了用工成本上升。其二,資本要素價格和用工成本的上升,使“雙低型”企業的低成本優勢持續減弱,物質資本投資邊際收益開始遞減,利潤空間也一降再降,有實力的大企業紛紛進行產業轉移或轉型,而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則只能不斷壓縮利潤、提高薪酬,直至達到停止生產點。無論採取哪種對策,對非技能型勞動者的絕對需求都將顯著減少。

儘管絕對用工需求整體下降,但在區域性地區和特定時段卻會出現非技能型勞動者供不應求的“普工荒”。一個典型事實是,以“80 後”、“90 後”為主的新生代農民工除了要求提高薪酬待遇外,對勞動合同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也非常在意,但實踐中大多數“雙低型”企業普遍只願意提高彈性薪酬標準,而避談正式的固定用工合同。如全國總工會研究室(2011)的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半數以上沒有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而在草簽的合同中有 68。2%沒有約定月工資數額,37。9%只承諾了不低於最低工資標準,甚至有 16。8%僅為口頭合同。

企業之所以只願意支付更高彈性工資而不願提供有保障合同,原因是隨著低成本優勢逐漸消失,其外貿訂單業務越來越不穩定。大部分企業沒有能力長期聘用大量固定合同工,從而紛紛轉向了彈性用工模式。直接後果是,當企業接到訂單後再去市場臨時招聘短期用工時,“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彈性工人也就成了稀缺資源。很顯然,用工需求的這種相對增長並不表明非技能型勞動者真的“供不應求”,而只是願意接受無保障“彈性用工合約”的非技能型勞動者越來越少。

(二)對技能型勞動者需求的絕對增長

隨著經濟全面轉型升級,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透過技術創新和自有品牌建設等途徑來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定價實力,所處市場結構逐步轉變為不完全競爭市場,此時勞動者的專業技能優勢將取代勞動力價格優勢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新來源。很顯然,綜合技能型勞動者的價效比最為突出,也自然會導致企業需求的顯著增長。

當人力資本有很強的企業專用性,即個體專業技能只有在特定企業中才能生效並獲得高回報時,高轉換成本和機會成本會降低勞動者(主要指專訓技能型和綜合技能型)的流動性。如 2011年春節過後,上海重型機器廠 1432 名外來務工人員中只有 45 名輔助性崗位的員工離職,而操作巨型數控裝置的核心員工一個也沒有流失,因為“這類技術崗位的市場通用性不高”(鄭紅、李蕾,2011)。

此外,從企業角度來看,當此類技能型勞動者出現空缺時,也很難從市場上招聘到專業對口的勞動者,更常用的對策是招聘大學畢業生進行專用性技能訓練,建立起員工儲備體系以滿足未來用工需求。正因為專訓技能型和綜合技能型勞動者的培養以大學生為主,而且企業投入的培訓成本也無需擔心因員工“跳槽”或辭職而損耗,所以以這兩類勞動者為主的企業較少受到“用工荒”影響。“用工荒”也因此成了以熟練技能型和創新技能型勞動者為主體、以農民工為主要來源的“技工荒”和“民工荒”。

(三)人力資本投資機制缺失與“用工荒”現象的迴圈演進

“用工荒”現象出現至今,已逐漸呈現出週而復始的迴圈演進趨勢,這是在人力資本投資機制缺失條件下因勞動力供需嚴重失衡而導致的一種市場失靈現象。這一現象的形成過程如圖所示。

中國人那麼多,為什麼會出現用工荒?

理論上來說,儘管“勞動者學習專業技能、企業培訓專業技能”是雙方同時受益的帕累托最優決策,但如果勞動者不能長期服務於特定企業,那麼該企業就不會進行高成本的培訓投入;反過來,如果企業不進行培訓投資,勞動者無從學習專業技能,也不會接受長期合約,雙方因此僵持在“協調失靈”的狀態中,最終導致勞動者只能靠自我摸索來提升專業技能。考慮到農民工普遍文化基礎較差且工作變換頻繁,這種自我培育模式很難使專業技能實現階梯式增長和積累,技能型勞動者的“量”與“質”都將因此而增長緩慢。如 2011 年的農民工求職調查結果顯示,在製造、建築、紡織與餐飲零售等七大代表性行業中,至少有 48%的勞動者完全透過自學獲取個人技能,因此有 46。6%不願意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而 90%以上表示“只要有更高薪水,隨時願意跳槽”(於宛尼,2011)。

參考文獻:

[1]饒勇。經濟轉型時期“用工荒”現象及其成因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12:6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