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貉出沒”,以“貉”為貴也要避免“風聲‘貉’唳”

小區“貉出沒”,以“貉”為貴也要避免“風聲‘貉’唳”

▲野生貉。圖片來源:pixabay

這幾天,不少城市陷入了“風聲‘貉’唳”。繼上海報道有100多個小區出現野生貉之後,武漢、南京、杭州等城市也紛紛報道了野生貉的存在。更讓人驚異的是,竟然出現了一些貉襲擊咬傷居民、寵物事件。一時間,居民人心惶惶,有的報警,有的提議從小區捉拿或驅趕貉。

城市可以兼顧動物生存

其實不只是貉。現在包括松鼠、刺蝟、黃鼠狼等野生動物出現在城市,已經是一種常見的現象。今年以來,就連許多大型猛獸都可能出現在城市。近的是我們熟知的,野生象一路向北逼近昆明;遠的如印度的孟買等城市還有野生金錢豹生存。

這也意味著,應對進城的野生動物,成為城市管理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

從自然原理來說,城市雖然是人建造和發展的,但是城市卻並非只為人所擁有。原因在於,很多城市在建成、擴大和發展之前,就是一些野生動物的棲息地。

小區“貉出沒”,以“貉”為貴也要避免“風聲‘貉’唳”

▲圖片來源:武漢市動物園管理處官方微博

例如貉,分佈於近半個中國。在中國的不少地方,它們也是地地道道的“原住民”。修建城市佔領了它們原來居住的地盤,但它們又無法或不願遷徙,就必然要在新的城市環境下生存,與人共生於城市也就是一種必然。

另一方面,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又為野生動物提供了比過去還要優渥的環境。城市中的垃圾是野生動物覓食的好場所,為它們提供了豐富的食源;而且,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產生的涵洞、綠地、公園、溼地、空調室外機、地下室、下水管道和各類建築物也為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地。

這不僅留住了“原住民”,甚至還吸引了城市邊緣和鄉村的野生動物進城。因此,城市化不只是人的城市化,也是野生動物的城市化。

當然,更應當看到的是,城市如果有野生動物生存,加上人和植物,會建構一種在鄉村和原野才會有的生物多樣性和綠色生態環境。這同樣不僅有利於人的生存,也有利於其他生物的生存。

早在1984年,聯合國就在“人與生物圈”報告中提出了城市的建立和發展的5項原則。其中既包括居民的生活標準,文化歷史的保護;也包括自然保護,動、植物區系及資源保護和汙染防治,生態基礎設施(自然景觀和腹地對城市的持久支援能力),將自然融入城市。

這幾個方面都直接或間接地提醒我們,城市建設和發展也需要兼顧動物的生存和利益。

既然如此,今天的城市人也要學會與野生動物相處。

小區“貉出沒”,以“貉”為貴也要避免“風聲‘貉’唳”

▲華中科技大學東校區操場跑道上跑過的野豬和豬仔。

野生動物進城,需要科學應對

應對進城的野生動物,有很多知識和技能需要學習,也有一些原則和方式需要嘗試和實施。其中之大端,是城市居民如何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

正如人與人相處都會發生矛盾一樣,人與動物在城市相處同樣會有矛盾和衝突。

一個最大的潛在衝突便是,動物可能傷人,而且如果有大型野生動物,如豹、黑熊、土狼和狐狸等,更可能傷害人。對此,需要有科學的應對方式。

首先,應對進城的野生動物,需要相關的動物學知識,更需要專業人員的科學傳播。在貉咬人傷人事件上,就體現了科學傳播的重要性。起初,專業人員不相信膽小的貉會咬人傷人,但是,經過調查發現,上海小區的貉確實有咬人傷人的現象,而且還咬傷寵物狗。

這有不少原因。一是幼貉長大,嘗試獨自外出,但沒有經驗,會主動靠近人,甚至就是一種向人打招呼的行為。但是,在母貉陪同的情況下,為了保護幼貉,母貉會對人展現較高的攻擊性。

小區“貉出沒”,以“貉”為貴也要避免“風聲‘貉’唳”

▲松鼠。圖片來源:pixabay

另一個原因是,小區居民投餵食物,原本是投餵給流浪貓、狗的,但貉發現後,會爭搶食物和地盤,並趕走貓、狗,遇到人也會產生攻擊性。

因此,最好的做法是,停止投餵食物,無為而治。如此,一則由於食物的限制,可以降低野生貉的數量;二是也讓野生動物恢復其原有的天性,而不會要麼因依賴人類而致生存技能退化,要麼產生攻擊性而攻擊人和其他動物。

當然,對於是否為野生動物投餵食物,也非一概而論,要看動物的習性和特點。一般情況下是不應投餵的,但對於一些鳥類也可以投餵,這也需要動物專業人員的指導。

應對進城的野生動物,還要解決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避免疾病傳播。

因為很多野生動物都帶有多種病原微生物,如果與野生動物零距離,動物身上的病原體會轉移到人身上,引發疾病。

貉是犬科動物,是狂犬病的潛在宿主,還可能攜帶疥蟎、犬瘟熱病毒、細小病毒等。

當然,城市中的其他動物,如松鼠、刺蝟、野兔和遷徙鳥類,都可能攜帶病原體,包括細菌和病毒。

因此,避免與貉等其他野生動物親密接觸是減少疾病傳播的有效方式。

小區“貉出沒”,以“貉”為貴也要避免“風聲‘貉’唳”

▲野生貉。圖片來源:pixabay

另一方面,在城市中與野生動物和平相處也需要探索和嘗試。迄今,人類並沒有一種十全十美的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的方案。

例如,歐洲椋鳥飛行覓食總是群體行動,少則幾萬,多則數十萬上百萬,在城市上空會造成很大的噪音,並且鳥糞從天而降,汙染人、車輛、建築物,讓整個城市臭氣熏天。

因此 ,一些城市如法國的阿雅克肖,市民為了對付椋鳥群,會採用養隼驅鳥的制衡方法。這也是一種嘗試。

而且,城市野生動物會翻尋垃圾桶、箱和垃圾回收點,擾亂市容,也弄髒和汙染環境,同時為疾病傳播創造條件。

對此,需要相關部門調研,是否為野生動物定點開放一定的垃圾場而關閉一些垃圾回收點,既能讓野生動物找到吃的,也不會讓它們搞亂和弄髒城市。

現在,上海經過調研採取了一些行動,開出城市野生動物獵捕證,將數量過大的幼貉捕捉並安全轉移到更適合它們生活的城市野地,同時在各個社群嚴格管理生活垃圾,防止投餵野生貉。此外,上海還在制定更加規範完整的城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方案。

這都是一些值得肯定的嘗試和探索。同時,這既是城市生態變好,也是人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的標誌之一。

□張田勘(專欄作者)

編輯:陳靜 實習生:耿心玥 校對: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