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導航的古代,出遠門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古人是怎麼識路的呢?

現代隨著汽車和手機數碼產品的普及,出門不論遠近都是一件和簡單的事情。只要一開啟手機和汽車的導航,輸入目的地,接著按照導航的指引就可以順利地到達目的地地。但是在古代,科技低下沒有導航這些東西,古代人出門有時怎麼識路的呢?

沒有導航的古代,出遠門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古人是怎麼識路的呢?

出門不遠還好說,一般人平時都在家附近活動,對家附近的地理環境都很熟悉,一般離得近的就靠經驗和記憶就能去識別路線。但是出到陌生的遠地方那難度就大了,所以我們下面就來看看古代人出遠門是運用了什麼樣的智慧。

說道這裡我們先來看古人對道路的定義,《爾雅·釋宮》上面有記載:“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之歧旁,三達謂之劇旁,四達謂之衢……”一般凡人和馬車常走的路叫做道或者路。路面比較寬的就叫做“康”或者“莊”,我們聽說的康莊大道就是這個意思。另外岔路比較多的一般叫做“衢”和“逵”。除了這些常規叫法,道路命名還有“蹊”和“衝”等叫法。這些就是古代人對道路的一般叫法,這裡面還是多部分叫法我們現在也在沿用。

沒有導航的古代,出遠門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古人是怎麼識路的呢?

說完了對道路的命名,我們切入正題,說說古代人是怎麼出遠門的。根據《後漢書·和帝紀》的記載:“舊南海獻龍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這裡指的是從廣東去到洛陽的路上,每過10里路就要設一個驛站,每過5里路就要設定一個標記。這個標記就叫做堠。根據歷史記錄,最早的堠是出現在東漢時期。這些堠就是按照一定裡數的距離,靠人堆積出來的土堆。就是用這種等距離的土堆來為人們引路的。這點就想狗出遠門一樣,每隔一段距離就要尿尿,後面回來的時候就看嗅自己的尿液味道來識路。

這些堠被人們堆積出來後,還設有專門的官員來管理和維護這些堠,這些官員被為堠吏。這些堠的路標雖然製作上比較簡單,到卻在古代為人們出遠門和記錄道路里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沒有導航的古代,出遠門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古人是怎麼識路的呢?

除了用土堆來製作堠,古人還有種樹來指引道路。古代人在道路兩旁一般都會種植很多的樹,樹的品種多為楊樹、柳樹、榆樹、槐樹等。同時許多重要的交通要道、宗廟、官室和陵園等道路兩旁會種植梧桐樹等,這裡反映出了古人對道路兩旁種樹這種風尚的重視。很多時候正是因為這種樹標讓很多人免於走入深山中迷路的困境。

除了樹木和土堆 ,古代的湖南和兩廣地帶,人們還常常在行走的岔路口放一塊石碑來指引行人,這個石碑作用類似於指路牌。還有古代的土家族居住在深山中,人跡罕至,土家人為了避免誤入鳥道獸路,就在分路口弄起了“草標”。這種“草標”是一種只有土家族才看得懂的路標,土家人看了就會知道哪條路不能走,哪條路是安全的,外面的人是看不懂這個“草標”的。

沒有導航的古代,出遠門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古人是怎麼識路的呢?

除了以上的種種“路標”,古代道路旁邊的驛舍也是可以作為路牌使用的,這些驛舍被稱為“亭”。“亭”平時是有人負責打理看管的,“亭”還分為長亭和短亭,最早的“亭”是供君王和官員休息使用的,後面“亭”就失去了住宿的這一功能,只提供給人歇腳使用。由於是按等距建立的,所以“亭”就像一串串聯起來的珠子,有點串成了線,把人帶向了遠方,也就成為了導航。

除了以上的種種“路標”,古代中原地區還有一種叫做“杈子”的路障,是用來阻擋人車馬通行的。

沒有導航的古代,出遠門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古人是怎麼識路的呢?

對於現代四通八達的道路,古代的道路尤其是跨省的那種,真可謂是寥寥無幾,古人們也正是運用了自己的智慧,巧妙地運用了各種路標路牌來做指引,把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話變為了現實,所以古人們智慧是值得我們現在人欽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