姤卦:已知會有變化,但不清楚會遇到什麼變數,這種現象就叫姤

第三瞳易經詳解系列內容第95篇。

姤卦:已知會有變化,但不清楚會遇到什麼變數,這種現象就叫姤

這一篇講姤卦。姤有兩個主要含義。第一個是《說文解字》講

“遇也”,遇是“不期而遇”。在《繫辭上傳》講到“大衍佔法”的時候說:“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從五十根蓍草裡,拿一根出來不用,然後隨機把剩下的四十九根分開,這個隨機分開的動作就叫“姤”,誰也不知道左邊有多少根右邊有多少根。之後經過十八次的操作和變化,遇到什麼卦就是什麼卦,誰也改變不了、誰也沒辦法提前知道。

已知會有變化,但不清楚會遇到什麼變數,這種現象,就叫“姤”。

比如我們出去旅行,會碰到什麼人什麼事提前是不清楚的,就算知道一些,在那些之外一定還有未知和不可預料的部分,這樣生活才有樂趣。

姤的第二個含義需要從字形上來理解。姤字左邊是“女”,左為尊;右邊是“後”,“後”代指君主。比如《詩經·商頌·玄鳥》中有一句話:“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意思是說,商之先祖承受天命不怠慢,在後世子孫裡邊武丁最賢能。所以

姤,也有“主於女”、女子做主的意思。

姤卦:已知會有變化,但不清楚會遇到什麼變數,這種現象就叫姤

姤卦只有初六一個陰爻,其他全是陽爻,它的卦象上乾下巽,又叫天風姤。在分析夬卦的時候我講過,夬卦上六爻有兩個結果,一是順著卦序走到姤卦,二是爻變成乾卦。可如果從十二訊息卦的角度來看,姤卦是從乾卦過來的,乾卦代表陰曆四月,姤卦是五月,五月份天還沒怎麼熱呢,陰氣就已經從底下滋生了。這代表什麼?代表爻變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卦爻相互之間有承接轉化的關係,得動態全方位地看,才能瞭解問題的全貌。

姤的局面無論如何都避免不掉。既然避免不掉,怎麼應對呢?來看卦辭。

姤:女壯,勿用取女。

卦辭很好懂,“用”是宜,“取”通娶,字面的意思是:這個女的太壯了,不宜娶回家。這話一說,問題就來了。特別是當代女性看到這個地方,可能會炸。女人壯,怎麼就不宜娶呢?跟當時的觀念有關,在兩性關係中,古人的觀念是男尊女卑。當代雖然女性地位提升了,可客觀來說,並沒有根本扭轉。一個最事實的現狀:在中國,從古至今,除了武則天,有名正言順

“皇上”嗎?到今天也僅此一例。

男尊女卑這個概念被曲解得很深,是製造矛盾的根源之一。在這澄清一下。尊不是尊貴,是尊遠;卑也不是卑賤,是卑下;尊卑是從位的角度來看的,無關其它,它是描述一個現象,不帶任何感情色彩。

用《繫辭傳》的話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尊卑跟天地是直接對等的,其實無關男女,是定位和功能的不同。

天那麼高那麼遠,能看到但接觸不到,這個叫“尊”。地這麼近這麼低,人片刻不能離地,哪怕死了也是埋在地裡,這個叫“卑”。摸不到的有距離感和神秘感的東西,用一個概念來形容,就叫“尊”。每天在身邊的,反而沒什麼存在感,用一個概念來形容,就叫“卑”。

女壯為什麼不宜娶?其實也能娶,前提是你得有本事收服,否則壯女會上天,就像地跑到天上面去一樣,那不就翻了嗎?所以爻辭的建議是:還是別娶了吧,因為絕大多數人是應對不了吃不消的,卦辭是站在實操的角度給

很實在的建議。

這個地方可能有朋友會有疑惑。在前面講過的卦裡,泰卦是“地在天上”的,泰卦的卦象上坤下乾,這不是乾坤顛倒?並沒有。泰卦看的是氣,不是形。泰卦卦辭:“小往大來,吉亨。”陽大陰小,“小往大來”,不是說天跑下來,而是陽氣來到下面,形成下卦的乾卦,這叫“大來”;也不是地跑到上面,是陰氣在上,形成上卦的坤卦,所以叫“小往”。一個往上一個往下,兩氣交泰,陰陽有對流才會生生不息。陰氣往下走,陽氣向上生,陰陽交流,天地通泰,這是“吉亨”的原因。

姤卦有兩面,站在陽爻的角度,姤卦是“一陰顛五陽”,所以叫“女壯”。初六在最底下,但千萬不要因為它還小、看起來不成氣候就掉以輕心,下卦為巽巽為風,風是見勢就長的,遲早會“壯”起來。既然看到這個現象,在它還沒有壯大之前,就得趕快處理,切斷聯絡,不給它提供資源,“勿用娶女”,是處理的對策。

姤卦:已知會有變化,但不清楚會遇到什麼變數,這種現象就叫姤

站在陰爻的角度看,

武則天和慈禧太后的發跡,都是姤卦的路子。

武則天做了十二年的“才人”,直到李世民去世,地位都沒得到提升。但在李世民病重期間,反而和太子李治建立了感情,之後就這麼順杆爬,爬到了最高位。咸豐帝體弱多病,當時的大清北有英法聯軍入侵,南有太平天國起義,這讓他心力交瘁。據說慈禧的書法很好,於是咸豐經常口授並讓她代筆批閱奏章,並且允許慈禧發表自己的意見。由此慈禧開始干政,影響近代中國五十年多年,操縱好幾個皇帝。

沒起勢前的武則天和慈禧是姤卦,起勢後是夬卦,這兩個卦是相綜一體的。武則天比慈禧那強太多了,她知道“女壯”不是正常體制,在非正常體制中混到了頂點,開了一個先例,這種情況後人怎麼評價?不清楚,她也不強求,身後給自己立了塊無字碑,上面刻什麼內容,由後人來決定。

從卦辭看,好像姤卦很不好,或者說很不正面?並沒有。再說一遍,

《易經》的卦爻沒有好不好,看怎麼用。

《彖傳》就為姤卦“正名”了,來看內容。

彖曰:姤,遇也,柔遇剛也。勿用取女,不可與長[zhǎng]也。天地相遇,品物鹹章也。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時義大矣哉!

“姤,遇也,柔遇剛也。”“姤”就是“遇”,這和《雜卦傳》、《序卦傳》還有《說文解字》的說法是一致的。“柔遇剛”,是說陰爻主導。“勿用取女,不可與長也。”“與”是支援,“長”是生長、成長、發展。“不可與長”,是站在陽爻的角度來談的,對陽爻來說,不要去支援陰爻的壯大,他得防範,否則再往後發展的趨勢就是主客易位養虎遺患。

後面是贊易的部分。乾卦“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坤卦“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姤卦“天地相遇,品物鹹章”,這個立意很高,一下子把姤卦拉到跟乾坤兩卦同等的高度。“品”是分類、分級。“章”是井井有條。天地遇合產生的能量和磁場,滋生了萬物,萬物按不同類別,在天地中各自發展得井井有條。

姤卦:已知會有變化,但不清楚會遇到什麼變數,這種現象就叫姤

關於生命的誕生,有一種說法認為是隕石撞地球,把外層空間的生命種子帶進來了。種子萌芽生長,形成生態,然後隕石又來了,淘汰了恐龍等生物。隕石撞地球就是“天地相遇”,“天地相遇”帶來生機的同時也有危機。萬物在“遇”中生生滅滅,姤卦的“遇”很考驗適應能力,適應不了就淘汰了,適應過來就“品物鹹章”了。

“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卦的君位是剛健中正的九五爻,領導人在“不期而遇”碰到新狀況的時候怎麼應對?是麻木不仁還是順勢反應?利用得好,就有可能所向披靡,“天下大行”。不好好利用,結果可能會一塌糊塗。舉個反面教材的例子。

1792年,英國派遣喬治·馬戛爾尼等人訪問大清,這時候英國經過工業革命,實力迅速壯大,已經是“頭號殖民帝國”了。使團帶來了大量禮物,包括蒸汽機、織布機、卡賓槍、連發手槍、天文儀器等等,還有當時最先進的軍艦模型。然而,英國人帶來的這些先進裝置,卻被當成“奇伎淫巧”,官方完全不重視。就這樣,清朝失去了一次發展工業文明的機會。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半個世紀後,英國人用堅船利炮轟開了我們的國門。

當時的九五是乾隆,英國人帶來了“遇見工業文明”的契機,九五沒抓住,直接影響了後面的歷史走勢。當然,歷史容不得假設,也不合適站在今人的角度去苛責前人,但作為一個警醒,我們可以常常自惕,至少要明白“剛遇中正”可以“天下大行”這回事情。

“姤之時義大矣哉”,這句話道盡了成敗之機,也是對姤卦的總結。“時”是天時,“義”是宜。

在當下那個最合適的點做最適宜的事,就叫“時義大矣哉”。

無論從歷史觀還是人生觀來看,機緣都無比重要。姤代表機緣,機緣沒有好壞善惡,是可成可敗、可生可滅的。並且機緣會轉,就看我們握不握得住了。

象曰:天下有風,姤。後以施命誥四方。

姤卦:已知會有變化,但不清楚會遇到什麼變數,這種現象就叫姤

理解《大象傳》需要有充分的想象力,語言能夠表達的意境其實很有限。“天下有風”,是一幅風行天下,無物不遇的畫面。像蠱卦是“山下有風”,兩個卦雖然下卦都是巽,意象完全不同。蠱卦也叫“落山風”。風吹進山裡,把地上腐敗的樹葉、蟲草,都吹起來攪在一起,可是因為有山的阻擋,吹不出去,反而把原來沒腐敗的地方都沾上了腐壞的東西,都感染上了,就叫“蠱”。“天下有風”,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如沐春風,萬物在沒有阻擋的風動下既各有所遇也無所遁形。“山下有風”,主要要做的是革除積弊。“天下有風”,是迎接一切的遇見。沒有阻擋的風,代表的是一視同仁,大家都有機會隨風行於天下。

“後以施命誥四方”,“後”指國君,更細分來說指諸侯。“施”是動作,“命”是命令,“誥”是曉諭,“四方”指所有範圍。這裡為什麼不說大人、先王、或者君子以施命誥四方呢?為什麼要用諸侯曉諭四方的概念?《大象傳》裡只出現了大人、先王、君子、後(諸侯),這四類人。大人是《易經》裡的最高德位,更多的是思想層面的引領。先王指開創基業的第一人,以精神象徵為主。君子指看懂了當前卦象揭示的原理並知道怎麼做的人,屬於智者群體。諸侯才是天下直接的管理者。

“後以施命誥四方”,是直接管理者的行動。“施命誥”誥的是什麼?誥的是“天下有風”的勢、把這個局面告知四方之民:

在姤卦的大勢中,大家都可以放心大膽地去遇,就像《彖傳》講的那樣,是可以“天下大行”的。至於能遇見什麼,遇見之後能發展到什麼狀態,是各自的造化。

“女壯”,站在“女”的角度,那不要太好;站在“男”的角度,如果你是剛的、是中正的,也不必任何擔憂。定位或者角度不同,結果和應對辦法完全不一樣。

下一篇分析姤卦六爻。

往期內容,歡迎點選頭像,到個人主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