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送了我一個LV筆記本,還讓我發個朋友圈

朋友送了一個LV的筆記本,不大,封面上佈滿了LV的老花棋盤格,售價好幾千。

對於我這種筆記本控是很受用的,我能接受的筆記本價格頂多也就是燈塔或Moleskine,這種頂多幾百塊價位我用的最多。還買過一些讀庫出品的筆記本:比如什麼老樹的畫系列的,那就更便宜了,幾十塊隔天到手。

我固然是喜歡的,拿著聞了一下摸了又摸,感嘆:有個有錢的朋友可真好!然後心裡升起一個不小的負擔,還帶了個小小的髒話:這我特麼拿什麼還回去啊??

朋友一會發來資訊: 怎麼沒見你發個朋友圈表示下喜歡(感謝下我)?

我說:哎我就是行動的朋友圈本圈啊。

其實我本來是有這個衝動的,因為我覺得我這輩子可能也不會花幾千塊買個紙質本子。然後還有個掃興的想法:要不給我折現吧朋友?畢竟咱現在缺的不是本子是錢。

人類的想法要是都能一一明明白白地顯示在公屏上,那就太恐怖了。

以前的話,為這事發朋友圈,我會想親戚看到了還以為我混的多好,這可不是一個LV包而是個本子!我一般的熟人看到了可能會想:這女的估計傍上了什麼有錢的男人?畢竟這姿色在這擺著雖沒傾國傾城吧但不算寒磣總有眼瞎的……

我還覺得爸爸媽媽看到了會想:那你不是還要還人情,多浪費幹嘛花這麼多錢買個本子……客戶看到了可能想:哎呀她可能有個高淨值的朋友圈,是不是還可能資源置換下?

要是天天都曬大牌,那不是賣A貨的微商,就是純粹想釣魚的共享一雙絲襪一堆人拼一個酒店下午茶的假名媛了。

噢,還有,我微信裡還有一堆深深淺淺打過交道的有錢的客戶和有些社會地位的大咖們:這曬出去豈不感覺很沒有見過世面的樣子?(假裝見過)

我的送我LV本子的朋友,你就死了這條心吧。你們看,我朋友人家說曬個朋友圈,可能是相當於日常而非多奢侈,在我這以前直接就彎彎曲曲可以唱出一場摺子戲,甚至以“一個小LV本子引發的血案“為題寫個小劇本了。

朋友送了我一個LV筆記本,還讓我發個朋友圈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發個朋友圈都要這麼多內耗,想想都累,累的過程裡早已經失去了發的興致。

但現實中其實最可能的情況是:每個人都有幾百上千的朋友,我的帶著無數使命的這條朋友圈瞬間淹沒在人海。大部分人選擇性忽略地略過了我這條朋友圈,小部分人禮貌地點了個贊。

這些猜想裡,一遍一遍洗刷著,最終被重重地裸著拍在了思考後的沙灘上,一覽無餘,留下的痕跡最多的,是我的自戀:那些想被人豔羨的虛榮心,那些害怕被評價的自卑感,那些想贏得關注的虛弱感,一一攤平在我面前。

回想起來,已經好久沒有正經發過一條朋友圈了:最近的一條也是朋友送的山姆超市的小零食,然後剩下的都是文章的隨意轉發,那些毫無收益的拍照和P圖實在是太費時間了。

以前我可不是這樣的,發的朋友圈要麼是挑選過的自拍,要麼就是取得所謂的成績:發表了什麼文章,參與了什麼高大上的口譯專案,得到了多少客戶的好評,或者做了什麼平日生活比較少見的事情比如滑雪,取得了哪個證書,開了多少場工作坊等。

朋友送了我一個LV筆記本,還讓我發個朋友圈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那些朋友圈集體向人傳達著:我挺優秀的,全能且美,還很特別。多少滲透著一些虛榮感,想被人看到,想被點贊,然後在眾人的客氣的評論裡淡然地回一句:過獎了一般一般全國第三。

有一位男同學評價我以前:挺愛裝的,發的都是些看不懂的東西。

我一刀劈過去:看不懂那是你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當覺得別人在裝的時候,反思下你自己的無能。

看這回復,飄了的口吻,要是我站在脫口秀的舞臺上,估計能比XX收到更多的抨擊。

再有一回,去催一位朋友欠我的錢, 我說:開銷太大了我也缺啊。她說:看你朋友圈過得很好啊!我的第一反應:我TM過得再好,也不是你不還我錢的理由啊!

朋友送了我一個LV筆記本,還讓我發個朋友圈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就在那時突然明白了:朋友圈這個舞臺,我挑選的都是閃光的時刻。別人只看到了我的A+的場面,實際上我的無數個A-的東西都是我自己和親人以及我的諮詢師給消化了。

有多少個A+被看到,就意味著有多少個A-被在背後抵消。

別人看到的我的A+的時刻,自然腦補了一個過得無憂無慮的優秀的我。我確實有優秀的部分,但那是片面的我。還有一部分“無法見光“的自己,被自己掩藏了起來,粉飾了起來。曬好的多用力,掩藏壞的部分就有多辛苦。

很多人都是這樣,但對於我自己來說,與其渴望被看到優秀的部分,不如說其實我對袒露全部的立體的自己後,是否還能被愛被接納沒有信心。

這些的後面又將追根溯源到一個“不好不優秀“的孩子不被接納的原生家庭了。

探討原生家庭只是為了看得更清楚,而不是為了討伐。

多少人有著同樣的謬誤:只有優秀的人才值得被愛,但這是一經不起推敲的邏輯:尤其在你經歷過愛與被愛後,發現優秀可能增加被愛的機率,但不代表強烈的正相關。

優秀帶來的常常更多的羨慕和嫉妒。羨慕和嫉妒意味著距離。距離製造了理想化,而理想化後又跟著必然而來的破滅,然後你不得不承受理想化破滅後的被攻擊。

所以我一直對那些聲稱多麼欣賞我的話非常謹慎哈哈。

朋友圈和其他東西一樣,是個利弊並存的東西。唯一與以前不同的是,我不再依賴這個東西的評價,尤其是生活中有很多“有質感“的瞬間要去忙的時候,就會漸漸地忘了朋友圈的存在,因為在現實的生活裡已經得到了足夠的存在感,那是虛擬的朋友圈所不能給的感受。

最好的境界應該是,發與不發,都沒有糾結;有無人點贊評論,都不那麼在意。

畢竟,朋友圈只是另一個放大生活中的某個片段的工具,它與其它沒有什麼區別。當擺脫了工具類的束縛後,自然會流露出另一種氣質,那是不被約束和定義的自由,也是自戀迴歸正常健康水平的體現。

朋友送的筆記本,它靜靜地在書架上躺了一個多月,除了到手的那兩天,後面對我都忘了它的存在,看來扉頁上最好寫上一句話:

價值比價格溫暖,真實比完美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