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文明交流對話的使者”——一位俄羅斯學者的敦煌情緣

新華社蘭州11月1日電 繪製精美的壁畫、造型生動的塑像……2015年,當奧莉婭·普隆金娜來到敦煌莫高窟時,眼前的景象令她深深震撼。

現年36歲的奧莉婭來自俄羅斯,於2009年來到甘肅省蘭州市定居,目前在甘肅政法大學擔任教授。但她與敦煌文化的結緣,還要追溯到更早。

“做文明交流對話的使者”——一位俄羅斯學者的敦煌情緣

在甘肅蘭州,奧莉婭在圖書館查詢資料(9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馬莎 攝

2007年,一個來自中國的歌舞團在奧莉婭所在的俄羅斯奔薩市演出,舞蹈節目《千手觀音》給當時還在讀大學的奧莉婭留下了深刻印象。“從此我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她說。

2015年,由於工作原因,奧莉婭開始翻譯關於敦煌文化和藝術的書籍,在此期間她第一次來到莫高窟。

“實地探訪莫高窟幫助我修正了譯稿中一些不夠準確的地方。真實的莫高窟比想象中更加壯觀。”奧莉婭說,進一步深入研究敦煌文化的念頭在她心中萌生。

2019年,奧莉婭如願進入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師從敦煌學知名學者鄭炳林教授攻讀博士學位。讀博期間,她多次前往敦煌實地考察,大量閱讀和翻譯相關文獻,對敦煌文化有了深入瞭解和體會。

“我的人生與敦煌文化緊緊聯絡在了一起。”她說。

“做文明交流對話的使者”——一位俄羅斯學者的敦煌情緣

在甘肅蘭州,奧莉婭和導師鄭炳林(右)在交流(9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馬莎 攝

在中國古文獻中,敦煌的“敦”意為“大”,“煌”意為“盛”。“與敦煌文化結緣,令我受益匪淺。”奧莉婭說,透過研究敦煌學,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華生活十餘年來,奧莉婭見證了中國文物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關於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黃河文物保護利用規劃》等檔案陸續出臺;包括莫高窟在內的一大批重大文物保護工程相繼竣工……

“中國出版了一系列敦煌文物彩圖畫冊,有助於永久儲存這些文物的初始模樣。”奧莉婭說,數字技術還讓敦煌壁畫、洞窟、彩塑等文化遺產煥發新顏,吸引更多中外人士關注。

今年夏天,甘肅省博物館的文創產品——銅奔馬毛絨玩具“馬踏飛燕”走紅,線上線下供不應求。奧莉婭注意到,此類根據文物和文化遺產設計製作的文創產品深受兒童喜愛。“傳承傳統文化,應從兒童做起。”

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備案博物館總數已達6183家,全國5605家博物館實現免費開放;近年來,博物館陳列展覽數量保持在每年2萬個以上,博物館參觀人數從2012年的5。6億人次增長到2019年的12億多人次。

對此,奧莉婭感到十分欣喜。“中國多地的考古發掘工作正在積極推進,越來越多考古成果將在博物館展出。”

“做文明交流對話的使者”——一位俄羅斯學者的敦煌情緣

奧莉婭在甘肅省博物館參觀(9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文靜 攝

歷史上,敦煌曾經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多元文明在此相遇。敦煌文化是各種文明長期交流碰撞的結晶。

多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推進歷史古蹟保護修復合作。十年來,中國文物進出境展覽500餘項;中國文博機構赴24個國家實施44項聯合考古專案……中華文化不斷“走出去”,與世界各國交流互鑑。

展望未來,奧莉婭說,她將繼續從事敦煌學研究,翻譯更多敦煌學著作,做文明交流對話的使者。“如果有可能,我還想嘗試翻譯與敦煌文化相關的歷史小說。”她說。(記者鄭冬睿、高帆、王東明、張文靜、何問、馬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