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這座傳奇圓形土樓民居,被稱為防震巨堡,瞭解它的人並不多

環極樓坐落在福建永定區湖坑鎮南中村,圓形土樓,客家蘇氏民居,建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坐北朝南,佔地約4800平方米,由內外兩環組合而成。

外環直徑43。2米,高4層,底層牆厚1。7米,底層36開間,含門廳祖堂、梯間,二層以上每層各34開間。外環底層和二層不開窗,底層設廚房;二層為糧倉,三四層為臥室。三四層內通廊的欄杆以外設擋雨簷,可以使下一層的內通廊儘量免受日曬雨淋。簷下利用挑梁、柱子以杉木板構築成小儲藏室,每個房間門口各一個。外環底層的後廳為祖堂,與樓門廳同在中軸線上,地面比樓門廳地面略高;廳內供奉觀音造像,廳口兩側各設個小拱門,與外環的內通廊連線。

福建這座傳奇圓形土樓民居,被稱為防震巨堡,瞭解它的人並不多

內環單層,磚木結構,10開間。中軸線上從樓門至後廳,寬敞的通道與東、西走向的通道把外環、內環、天井連線起來。內環的房間每兩間以青磚牆相隔,並以拱門貫通,每個大房間的後向的側角分別設一小門,作客廳、宴會廳之用。東、西兩側各開5個拱門,都向著樓中心,屋簷下為三合土鋪地面的環形迴廊。客廳後向各有一個小天井與內環的外牆圍合成小院落,並在後向各開一個小拱門與外環貫通小院落內擺設盆景花木,顯得優雅別緻。

內環客廳後牆分別設一個壁櫥作為菜櫥,這些菜廚的設定獨具匠心,設內外兩門,一門向外環,一門向客廳宴請客人時,外環廚房裡做好的飯菜全部可以透過內門方便地送到這裡中轉,客廳裡的人只要伸手就可以把飯菜從菜櫥端到餐桌上。在客廳設定兩面廚門的菜櫥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方便飯菜的傳遞和剩餘飯菜的存放。

福建這座傳奇圓形土樓民居,被稱為防震巨堡,瞭解它的人並不多

位於樓中間的圓形天井,以雙層青磚鋪面,“人”字花紋,周圍是內環的簷廊,用花崗石板鑲邊。站在天井圓心處大聲說話,擴音、迴音效果十分明顯。每逢重大活動,主事人只要站在圓心處喊話,其聲音便可透過樓中心這個“擴音器”傳遍全樓每個角落。該樓為何具有擴音功能,至今仍是個謎。每逢傳統的重大節日,樓主組織舞獅、舞龍等活動。表演隊先在樓外門坪表演一番,而後進樓,穿過位於中軸線上寬敞的通道,進入樓中心天井表演,使整個活動再次達到高潮,圍觀者則立於內環簷廊和外環二層以上通廊助興,氣氛熱烈。

福建這座傳奇圓形土樓民居,被稱為防震巨堡,瞭解它的人並不多

從樓門直接進入後廳(祖堂),除了沿著中軸線進入樓門廳,經過外環與內環之間的天井通道和樓中心的天井外,還要穿過寬約5米的內環前向和後向的通道。這條通道實際上是內環正面的不露天的豁口,或者是外環通至後廳的主要巷道,其天與內環天面整體保持一致。該通道兩側靠牆處擺設了多條供樓主休閒、議事的長木凳,天樓主特別喜歡在此歇息,因為巷子風令人倍感涼爽。無論春夏秋冬,這條小巷是樓主休閒、聚會的好去處。婚喪喜慶時,這條巷道還可以擺設不少桌席,宴請親朋好友。

福建這座傳奇圓形土樓民居,被稱為防震巨堡,瞭解它的人並不多

在通往外環東面的過道旁邊,有一口水井,供全樓人使用。門廳、天井、後廳共有16個門,與外環相通。開啟這些門,便四通八達,增強全樓整體性;若關閉這些門,則使位於中軸線上的門廳、天井、後廳、通道連成的空間相對獨立,形成更多的院落,並在樓內形成寬敞而又別具一格的公共活動場所,它如同一條小街巷,裡面可容納數百人。

樓內廳堂裝飾考究,雕樑畫棟。前向的通道屋頂上鴟吻高翹,繪飾人物古事、花鳥;後向的通道上設鏤空雕刻屛門,此門與前向通道之間的天井側旁的隔牆上飾直徑一米的圓形拼花圖案。樓內樓外的門廳簷廊、門坪均以小鵝卵石鋪地面,門廳地面還鋪成拼花圖案,古樸美觀。

福建這座傳奇圓形土樓民居,被稱為防震巨堡,瞭解它的人並不多

全樓只設1個大門出入,門框2層,用花崗石打磨而成,門楣鐫刻樓名,兩邊鐫刻楹聯:“環拱南峰眉山獻瑞,瞻北斗許國生輝。”門扇為15釐米厚的楠木,外封一層鐵板,十分堅固。門廳與外環內通廊連線的左右兩邊各設一個小拱門,可開可閉。

樓外附屬建築,東側臨溪處有一排15開間的礱碓間、衛生間等,單層,土木結構;西側有一座弧形敞開式土樓,高2層,15開間,現存8開間,古代底層作馬廄,二層設學堂。門坪靠小溪處還有一口水井。

福建這座傳奇圓形土樓民居,被稱為防震巨堡,瞭解它的人並不多

該樓系永定客家土樓具有抗震功能的典型例項之一。1918年3月1日,永定區發生強烈地震,歷時20餘分鐘,震中在該樓所在鄉村,40多公里外的縣城北門城樓被震塌。震後全縣土樓卻安然無恙,該樓大門西面上方只留下一道豎向長2米多、寬10多釐米的裂縫而數天後裂縫自然彌合,縫寬不足2釐米,迄今明晰可辨,堪稱奇蹟,令人驚訝不已。

2001年1月,該樓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