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一朝,繞不過去的包龍圖

我並非京劇戲迷,但也知道很多關於包公斷案的故事。最有名的就是《鍘美案》了。每每想到這齣戲,唱包公的方榮祥、孟廣祿兩位老師那一句“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啊——”

字正腔圓,聲若洪鐘,聽來有餘音繞樑之感。

據說包拯生來面黑,舞臺上他的形象也是黑花臉。寓意執法廉明,鐵面無私。

大宋一朝,繞不過去的包龍圖

鍘美案

翻開包拯的履歷,其實他一生任開封府尹的時間並不長。前後不過一年多。包拯一生任職最多的是轉運使。但他也做過知縣,知州,最高任過樞密副使,三司使。算得上高官顯貴了。

包拯出仕的年代,正是大宋仁宗年間。宋仁宗趙禎在位四十餘年,正是宋朝政治最為清明,國力最為強盛的時代。明君在上,方有賢臣在下。

小時候聽評書,將包拯稱為包文正。古代的說書人、編書人,可能信口加戲。文正這一稱號,歷來都是獎給成就最為完滿的文臣。包拯雖然也當的,但他真正的諡號乃是:孝肅。

包拯是安徽廬州(合肥)人。二十五歲中進士,以大理評事任知縣。當時他父母尚在,為就近照顧,請求免調遠地。

後來為贍養父母,包拯直接辭官回家。直到幾年後父母相繼去世,他又守孝期滿才出來繼續做官。這樣一份富貴不淫的氣節,古往今來沒幾個人做得到。

宋朝的政治系統比較複雜,所有的官職都是官、職分離的。這說起來有些拗口了。簡單地說,官相當於級別,是你領工資的依據;職相當於分配給你的差事,是你行使權力的依據。

同樣的官職,級別可能有很大不同。比如說,很多罷職的宰相也到地方出任知州。他們的級別無疑比一般知州高很多。

今天看來,六部的郎中、員外郎、判官都是些中下級職務,但在宋朝很多官員卻可以這樣的官位出任知州,甚至更高的轉運使。

包拯就先後以戶部判官任京東路轉運使,以工部員外郎任陝西轉運使。所謂的官小職大。與之相對的是官大職小,甚至有官無職。以期相互牽制,根除地方割據之患。大宋王朝,真正是把‘杯酒釋兵權’這套手段玩到家了。

包拯秉性剛毅,不徇私情。在官執法公正,不避權貴。所謂無欲則剛,自己不貪不義之財,對上不卑不亢,對下剛而不愎。這方面能與他相比的,就是明朝的海瑞了。只是他這樣的操守,在講究和順的北宋官場難免被視為異類。他同時代的歐陽修就這麼評價他,“拯性好剛,天姿峭直,然素少學問,朝廷事體或有不思……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但其學問不深,思慮不熟,而處之乖當,其人亦可惜也!”

這話怎麼看都不像是好評。什麼素少學問,思慮不熟,處之乖當,都不是好詞。可見歐陽修對包拯是有些看法的。論學問,和你歐陽修比包拯自然不夠。但是比起“天姿峭直”,“晚有直節”,歐陽修則不如。

大宋一朝,繞不過去的包龍圖

包公像

我覺得,包拯和歐陽修壓根不是一類人。歐陽修是個文人,而包拯則單純是個清官。但他也是正牌子進士出身。不可能是賄賂考官買的功名吧?

不是一類人不進一家門。不定包拯也對歐陽修有看法。只是老包不精於詞章,其評價無法流傳後世而已。

作為貧苦百姓,斗大的字不識一筐。比起舞文弄墨的文人來,他們更喜歡剛正不阿,不畏權貴的清官。因為清官無欲則剛,更能保護升斗小民的利益。當然,我這麼說不是要否定歐陽修。他也是個清官。

只是我心中的清官和清官是不同的。有的清官愛惜羽毛,只圖自己乾淨。不一定執法之時,敢於觸動地方豪強。最多不過縫縫補補。而被叫做青天的清官則不同了。我不管你是誰,我手裡只有一把尺子,那就是朝廷法度。量到誰就是誰,絕對不客氣。

這樣做或許少了官場內的一團和氣,不講人情,但老百姓喜歡這樣的青天。後世明朝的海瑞,以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即便是前朝首輔徐階家強奪民田,他也敢於執法。一般人敢嗎?

我看包拯、海瑞這樣的人都是純陽之體。陽剛之氣妖邪不敢近。

這樣的人生前為百姓敬仰,身後被奉若神明。享受歷代祭祀。這算不算實現了儒家追求的終極價值:不朽?

公生明,廉生威,用在包公身上恰如其分。任何時代都需要守護百姓利益,不畏豪強的清官。這樣的人也能叫作仁人志士。

包拯早年調廣南東路,知端州。也就是如今的廣東肇慶。端州自古出產端硯,宋代是朝廷貢品。這裡的地方官,往往在朝廷規定數目之上多加攤派。中飽私囊之餘,也拿去雅賄朝中大佬。而包拯在此居官,不要一塊端硯。只帶清風兩袖北去。

大宋一朝,繞不過去的包龍圖

端硯

壯年的包拯遊宦四方,做的基本是轉運使和知州這樣的官。從理論上講,尤其是轉運使,那是天下有名的肥缺。在這種位置上,要想撈點好處實在是太容易了。而包拯經住了誘惑,官俸之外不取一錢。同僚署吏雖有所埋怨,卻也不得不佩服他。

嘉祐元年(1056年)十二月,包拯以右司郎中權知開封府。到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升任御史中丞。前後一年有餘。

比起肥得流油的轉運使來,開封府尹那是個燙手山芋。五代時期,一般只有儲君才兼任此職。依靠權勢壓制地方。

封建時代,每個朝代的京城都是權貴豪強集中之地。人際關係盤根錯節,最為難治。包拯在位期間,雖沒有用上傳說中的龍虎狗三道鐵鍘,卻也執法嚴峻,不畏權貴。因他剛毅不徇私情,一時間“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 甚至留下這麼句話流傳後世,“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病逝,年六十四歲。贈禮部尚書,諡孝肅。仁宗親臨弔唁,為之輟朝一日 。

大宋一朝,繞不過去的包龍圖

包公祠

孝肅這個諡號,比起虛無縹緲的文正來,更適合包拯。他一生孝養父母,為政肅然。孝肅的評價,確實不能再合適。

包拯最高任官龍圖閣直學士。從三品銜。所以後世稱為包龍圖。他或許不是一個完人,但絕對算的上是個賢人正人。其所作所為,當得千年香火。他能善始善終,也是遇到了宋仁宗這樣的賢明之君。

“包拯公而忘私,不邀陰幸也。”這是皇帝的評價。

包公去世前立下遺囑,包氏後人如有貪官,不得入祖墳。不從吾者,非吾子孫。

凡包公遊宦之地,後世皆有包公祠。寄託人民對清官廉吏的崇敬嚮往。

氣節是包公一生最為貴重的東西。然而很多官員是不講氣節的。人前一張臉,人後一張臉。形同《聊齋》中的美女畫皮。這樣的兩面人,沒臉見也不敢見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