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頭”VS“圓頭”!小心“矯正頭盔”幫倒忙!

央廣網北京12月17日訊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報道,最近,又一款“育兒神器”火了,名為“矯正頭盔”。部分商家和醫療機構聲稱可以透過約束顱骨生長的方式,改變顱骨生長方向,達到矯正孩子頭型的目的。有媒體調查報道稱,一副“矯正頭盔”重量在200g左右,價格從幾百到數萬元不等,且需要專門定製。

那麼,“矯正頭盔”的效果如何?是否存在安全隱患?頭型與智力發育有必然聯絡麼?什麼樣的孩子需要進行頭型矯正?

“扁頭”VS“圓頭”

對於孩子的頭型,老一輩和年輕父母們的想法有出入,老一輩普遍認為“扁頭”好看,而很多年輕父母則認為“圓頭”健康。一番較量過後,雙方最終達成妥協:只要頭型不歪就行!

孩子剛出生時,因大腦高速發育“增容”,頭圍會迅速變大。為了適應尺寸變化,嬰兒頭頂前後分別有兩處沒有骨質的囟門。後囟門會在其出生後3個月閉合,前囟門則要等孩子1歲半才閉合。兩個囟門中間,還有一條矢狀縫。這些都會讓孩子的頭型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此時如果經常採用某一側的固定睡姿,很容易把頭睡偏。

於是,不少商家和醫療機構推出了各種各樣的“矯正頭盔”,稱孩子只要按要求佩戴兩個月以上,無論怎麼睡,頭型都能保持“圓滾滾”的。

孩子頭型異常的原因

嬰兒頭顱骨異常的原因主要分為兩大類,一種是病理原因導致的腦積水或顱骨縫過早閉合。簡單說,就是一些先天因素導致孩子一條或幾條骨縫過早閉合。這種情況下,區域性的顱骨不會再隨著腦組織發育而生長,醫學上稱為顱縫早閉。

顱縫早閉也稱狹顱症,發病率高達1/2500,且常見於1歲以內的孩子身上。典型的症狀為頭顱異常,最常見的有舟狀頭畸和短頭畸形。一側的冠狀縫早閉會造成前斜頭畸形,即整個額部、眶部不對稱;一側人字縫早閉會導致後斜頭畸形,乳突以及耳朵位置不一樣。

多數顱縫早閉在早期就可以摸出來,其他的一些症狀往往都是到晚期可能才會出現。例如,一側冠狀縫的早閉導致前額部不對稱,進而導致眼眶不對稱,甚至進一步影響眼睛和大腦的發育。孩子可能會出現發育遲緩甚至顱內高壓。

對於病理性頭型問題,只能透過手術治療。此時,“矯正頭盔”這種輔助方式完全無效。

另一種頭型異常被稱為姿勢性頭型異常,常常是因宮內擠壓、產道擠壓、不良睡姿等外在壓力導致,會對孩子的容貌和健康產生影響,嚴重時也會影響嬰兒智力發育,造成認知能力差、運動發育遲緩等。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遵醫囑!遵醫囑!遵醫囑!

姿勢性頭型異常,家長可在孩子3到18個月大小時,帶其到專業頭顱檢測機構掃描頭型情況,諮詢矯正方案。選用頭盔進行矯正是諸多治療方案中的一種。

“矯正頭盔”雖然是用於矯正姿勢性頭型問題的輔助器材之一,但不是想用就用,必須遵醫囑。

自行購買、使用“矯正頭盔”存在很大風險。一方面,網上售賣的“矯正頭盔”魚龍混雜,使用不正規產品不但不能起到矯形效果,還可能影響到孩子頭部的自然生長。

另一方面,佩戴“矯正頭盔”也不是心一橫,“套”在孩子頭上就可以了,還是要遵醫囑。採用頭盔進行矯正的方式只適用於3到18個月睡姿不正確導致頭顱畸形的孩子。採取這種矯正方式,孩子白天、晚上都要戴。因其具有一定不舒適性,需要全程有家長陪伴孩子適應,還需定期調整頭盔配合治療。一般來講,6個月以內的小孩可透過簡單的輔助支具來矯正頭型,不一定非要用頭盔。

重點來啦!

“不一定非要用頭盔”!更何況,現在很多家長給孩子選戴“矯形頭盔”的出發點不是為了治病,而只是想讓孩子變得“更美”。如果是這樣,應該矯正的就不該是孩子的頭型,而是家長們的心態。

如果非要在起跑線上幫孩子們“使使勁”——需要的可能不是一個頭盔,而是一個定型枕,外加夜夜起來幫孩子翻身的決心和毅力。

監製:梁悅

記者:鶴佳 楊揚

編輯:畢利偉 彭毓姬 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