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除了996,還有無處不在的瓶頸

職場中,除了996,還有無處不在的瓶頸

1

瓶頸,是大肚子花瓶細長的瓶口,下面大肚能容,上面細長易握。當你從大肚子花瓶向外倒水時,總不如直筒筒的玻璃杯來得痛快,這就是“瓶頸效應”——指一系列流程中最易產生阻礙的環節。

如六車道的寬馬路,突然變窄收縮成兩車道,最易產生交通堵塞,這個必堵點就是瓶頸。

在我們的人生經驗中,常常能體會到一種卡在瓶口的感覺,上不去、下不來,我們也稱之為瓶頸。

人生又不是越走越窄的馬路,為何也有瓶頸呢?

人生沒有瓶頸。

從圓周到圓心,可以畫出無數條半徑,哪一條不是人生路呢?

問題是,道路千萬條,我們只想走名、利兩條,千軍萬馬湧過來,不堵才怪。

追逐財富,財富結構如金字塔,越往上越窄,越往上越擁堵,就躲不過瓶頸。

所以,不是瓶頸困住了你,是你捨不得瓶頸背後的那條路。

歷史學家杜蘭特曾總結道,

在錯綜複雜的經濟關係中,每一種進步,都是對才能優異者的額外獎賞,從而也加劇財富的集中。

人與人之間的微細差異,在經濟體制的槓桿效應下被放大,導致資源集中,繼而再次放大差異,產生滾雪球效應,財富金字塔結構就出現了。

現代稅收體系下的個稅遞進稅率制(收入越高,徵稅比率越高),就是社會層面對這種滾雪球效應的一種糾正,但不會從根本上扭轉趨勢,否則會影響積極性,沒了效率。

那該怎麼辦呢?

來看《論語》中一個小故事。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

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孔子在衛國頗受重視,弟子裡有人傳言孔子將取衛王而代之。自貢就去側面問孔夫子,問他對伯夷和叔齊的看法。伯夷和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位王子,因對王位謙讓不受,一起奔走周國。最後不滿周滅商,不食周粟,自絕而亡。

孔子認為伯夷叔齊求仁得仁,不會後悔抱怨。子貢於是得到答案:夫子沒有做國君的想法。

求仁得仁。

追求淡泊的生活,內心就要安於貧困;追求世俗的成功,就不得不遭遇瓶頸。

既然選擇了,就別抱怨,此為第一點。

2

在現代職場中,遭遇瓶頸是家常便飯。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現在不同了,節奏快,壓力大。

央行行長易綱曾提到一組資料,日本中小微企業的平均壽命是12年,美國8年,我國只有3年。

企業優勝劣汰的節奏也快。

企業的生存壓力,會內化於企業文化、機制流程和價值觀取向中,繼而塑造出獨特的職場文化——危機感、焦慮感、瓶頸感,接踵而至。

網際網路+的推進,又添了一把火。

傳統的商業模式,受地域限制,也受地域保護,全國市場被分割成大大小小數百個棋盤,大家各下各的棋,在區域市場做到前三就活得滋潤。

網際網路打破時空限制,全國一盤棋,無論強弱大小,都在同一個棋盤上廝殺,全國前三才能活得有尊嚴。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使用者紅利消失,細分領域相繼決出前三名,C端網際網路市場格局初定,資本加速退潮,網際網路板塊告別高增長。中小玩家,漸漸失去博弈的資格,退出棋局。

職場中,除了996,還有無處不在的瓶頸

還沒有結束。

格局初定,龍頭企業並不能高枕無憂,潛在的挑戰從未止息。

雖然使用者紅利消失,但經濟體內創業熱情不減,新模式不斷湧現。在看似穩固的市場中,一直不乏挑戰者,如電商市場中的拼多多,資訊市場中的趣頭條,社交市場中的多閃等。

職場中,除了996,還有無處不在的瓶頸

企業沒有安全感(壟斷性央企除外),員工又怎會有安全感?

於個人而言,

競爭壓力全方位襲來,你只能不斷前進,要更快、更深、更多元,每個維度,都可能成為你的瓶頸。

更糟的是,翻過一道山,還有一道嶺,瓶頸後面還有瓶頸。

換個勵志的說法,就是學海無涯,成長永無止境。

要麼進,要麼退。

身在職場,你無處可逃,只能正視瓶頸,此為第二點。

3

瓶頸雖不是天花板,但在瓶口待久了,就變成了天花板。

所以,一旦進入瓶頸期,要想辦法突破它,別耽擱太久。

如何突破瓶頸呢?

在特定時間段內,專注一點,不及其餘。在點上突破後,以點及面,更容易跨上新臺階。

什麼才叫瓶頸呢?超過了現有能力的舒適區,踮起腳尖也夠不到,就是瓶頸。

這個時候,要搬個板凳。而槓桿效應,就是最好的板凳。

前面講到,人與人之間的細微差異,在槓桿效應下,很快就能拉開明顯的差距。

舉個例子。初中時期的兩位好朋友,一分之差,小A去了重點高中,小B進入普通高中。高考時,小A比小B高出30分。之後,一個去了名牌大學,一個讀了普通本科。四年後,兩人的人生道路便難再交匯。

進入職場前,學校是你人生路上的槓桿。在職場裡,你能依仗的槓桿首先是行業,工作單位其次,工作崗位再次之。而在相同的崗位上,工作能力上的優勢便是槓桿。

開始1%的優勢,能吸引額外2%的資源,優勢擴大至1。5%;再吸引額外3%的資源,優勢擴大至2%……。

假以時日,1%變成20%。這20%的差異,既幫你走出了瓶頸,也成了別人眼中的瓶頸。

所謂專注一點、不及其餘,就是先以專注和聚焦穫取1%的優勢,持續下去,其他交給時間、交給槓桿效應。

專注哪一點呢?

要看你的崗位要求。

還來看上學的例子。只要高考的指揮棒還在,考試成績才是學生的槓桿。其他的,如字寫得好不好、琴彈得好不好,也許在人生的某個階段能發揮大作用,但就升學而言,並不重要。

同樣,如果崗位評價以銷售額為指揮棒,你只能圍繞銷售能力打造這1%的優勢。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自己有明顯的特長,但與崗位職責不匹配。公司要求你做個好銷售,而你卻擅長髮現風險。別猶豫,去換個風險崗。

聚焦優勢、擴大優勢,此為第三點。

4

萬事皆有終點。

瓶頸層出不窮,你可以不斷闖關,但總有一個是你的天花板。

這裡面,有機遇因素,有年齡原因,也有不可逆的趨勢使然。不必一味猛衝直撞。

機遇的事,屬個體因素,不作討論。

來看看年齡。

這兩年,“35歲現象”在職場廣為流傳,大企業也在強調幹部年輕化。拋卻“幹得動、幹不動”的問題不談,年齡的背後,有沒有更深層的原因呢?

在《人生的枷鎖》一書中,作家毛姆曾借一群學畫的青年學生之口,把“年事已高”的藝術家狠狠幽默了一把。

在小酒館裡,這群學生熱烈地討論道:

“藝術家一滿四十,就該讓他們去見上帝。一個人到了這種年紀,最好的作品已經完成。打這以後,他所做的不外乎是老凋重彈。難道諸位不認為,濟慈、雪萊、波寧頓和拜倫等人早年喪生,實在是交上了人世間少有的好運?假如史文朋在出版第一卷《詩歌和民謠集》的那天溘然辭世,他在我們的心目中會是個多麼了不起的天才!”

借這群嘴巴“惡毒”的學生之口,毛姆想表達什麼意思呢?

我想,大概是對時代變遷、趨勢無情的一種感慨。

正如孔子的那句名言,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時代變遷、晝夜不停,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時代變遷猶如地殼運動,能把高山變深坑、變巨海為高峰,把舊秩序打亂,讓所謂的累積優勢不再有效。

當印象派畫家的光芒風靡巴黎,學院派的大師們能怎麼辦?當民眾開始欣賞流行樂,京劇大師們又該如何?

不能如何。

似乎扯遠了,但也許,年齡背後的深層次癥結就是時代趨勢。

新模式出現了,新玩家入場了,之前的優點都被視作“老古董”,突然就沒用了。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能怎麼辦?

勇敢跨界是一個選擇,握手言和也未嘗不可。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有些瓶頸不能突破,有些瓶頸無需突破。

道路千萬條,幸福第一條。

人生總有過不去的“坎”,職場總有攻不破的瓶頸。

拼搏進取是一種幸福,知足常樂也是一種幸福。

時也,勢也。

作者:

蘇寧金融研究院網際網路金融研究中心 薛洪言

:洪言微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