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鶴唳華亭》,演員們認識了不少生僻字

最近,改編自雪滿梁園同名小說,由楊文軍執導,羅晉、李一桐、黃志忠等人主演的歷史劇《鶴唳華亭》在熱播中。故事圍繞太子蕭定權展開。《鶴唳華亭》上線以後也引起許多話題,如對羅晉飾演的美強慘、一集哭十回的太子人設的討論,如頻繁的、戲劇性的神反轉,以及繼《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還原宋代場景之後,《鶴唳華亭》再次將故事架空朝代,但是將服化道落在崇尚極簡之美的宋朝。

因為《鶴唳華亭》,演員們認識了不少生僻字

《鶴唳華亭》主創交流會

11月21日,“《鶴唳華亭》主創交流會”於中國傳媒大學舉行,導演楊文軍、演員鄭業成(飾演顧逢恩)、王雨(飾演許昌平)、程小蒙(飾演張念之)、鮑大志(飾演張陸正)、王建國(飾演王慎)、馮波(飾演姜尚宮)等出席活動並進行了分享。

面對這樣一部人物性格多面、關係錯綜複雜的歷史傳奇劇作,角色的塑造對各位演員也是極大的考驗。演員王雨介紹道,在前期對於劇本的研讀過程中著實遇到了一些困難,生僻字的認讀就是一大難題,全劇組的演員認真查閱字典,“咬文嚼字”,在逐字逐句的解讀中感悟傳統文化。

因為《鶴唳華亭》,演員們認識了不少生僻字

王建國飾王慎

王建國飾演的是宦官王慎,他要在皇上和太子之間周旋,一邊揣測聖意,一邊要不露聲色地保護和關照太子。王建國在現場談道,他飾演的20多場在東宮的戲,每天睡覺也就是三四小時,要花很多力氣查資料看劇本,查詞語的意思並用合適的語氣說出來。“有時候王慎像個婆婆,嘴特別碎,心疼的那些話就老唸叨。從我的分析角度來講,他對太子的關懷有幾個層面,有父愛的那一層,有母愛的那一層,有時還是知音和參謀,會幫著出小主意。”

馮波飾演的是姜尚宮,尚宮是始自隋朝的女官名,在唐朝開始盛行,其實是仿製朝堂上六部尚書這個設定而去做的,包括尚宮、尚服、尚衣、尚寢、尚食等,尚宮作為六局之首主要是掌管內宮事務和皇家內部人員的調動,權位較高。

馮波在現場分享:“這個角色我喜歡的一點是儘管她是一個從小生長在深宮深處,權利、慾望漩渦中,她的性格非常複雜內斂,她有她堅信的道,而且能在她堅信的道上一直走。塑造這個角色也有些難度,比如需要跟在主子後面說話,走路的姿態、步數都是有規制的,說白了所有外在的肢體表現都被侷限住,只能透過眼神去傳達,而且要讓觀眾感受到姜尚宮內心的恐懼、盤算、專注。”

因為《鶴唳華亭》,演員們認識了不少生僻字

程小蒙飾張念之

飾演太子妃的程小蒙則說:“不僅是太子經常有哭戲,我基本上每一場戲都是哭戲,最多的一次哭了二十條,五個半小時。太子妃她其實心思還是比較細膩的,所以她每一頓哭戲那個感覺都是不一樣的,我覺得把握哭戲真的太難了。”

“考據的精神貫穿其中”是導演楊文軍對全劇的總結。“不論是編劇的文學歷史功底、嚴格考據的態度,演員對演技的磨鍊雕琢,還是服飾,化妝,佈景等審美感受方面,都希望讓觀眾不僅感受到中國古典器物、禮儀之美,更能夠體悟到人對內心的堅守的規矩之美。”楊文軍說。

《鶴唳華亭》中宋禮的君子之美、雅樂、點茶、書法等都被著意進行了還原,如劇中多次描摹的點茶場面,其中用茶筅擊茶湯,使之起湯花的動作——“運筅”或“擊拂”,這一點茶的重要手法貫穿全劇始終,也成為蕭定權與父親之間情感起伏的重要線索。《鶴唳華亭》中蕭定權的獨家秘技——“金錯刀”就是對宋徽宗瘦金體的化用。

因為《鶴唳華亭》,演員們認識了不少生僻字

導演楊文軍(右)

在楊文軍看來,無論是該劇對於“紅色”的巧妙運用,還是“男子作揖,女子斂衽”禮儀的精準展現,甚至是“話說一半、潛臺詞豐富”的語言留白藝術刻畫,都是宋代的文化特徵和審美風格的凸顯。演員鄭業成則表示,自己所飾演的角色顧逢恩身上的義字當前、赤膽忠心,同樣體現了東方獨有的人物之美。

在語言的運用上,第一集裡陸文昔作畫,群山上空舞一鶴,唸白為“唳清響于丹墀,舞飛容於金閣。鶴,實為猛禽,可以搏鷹啊”,為太子的命運下了讖語。而劇中人物如太傅盧世瑜在學生誤入歧途之時用“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相匡導;蕭定權遭遇絕境之時仍能“君子死而冠不免”,從容不迫地整理儀容,都是古典中理想人格的復現。

此外,楊文軍還表示,網路平臺的爆發對於劇而言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元素融合、創作嘗試探索都有無限可能。對於影視劇的興趣、熱愛以及在學生時期導演課上的紮實基礎是他能夠執導《鶴唳華亭》的基礎原因。

楊文軍表示:“這個戲裡面講價值觀很多,有犧牲、有正直、有善良、有守理,也有為了信念的奮不顧身,但每一處最終傳遞的還是美字,以及為了正義和善良的勇氣,這是最終看完這部戲我希望帶給觀眾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