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不僅是詩這麼簡單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唐朝天寶三年,賀知章辭官回鄉。當時的賀知章已經八十六歲了,《回鄉偶書》也是在他回鄉後寫的。我一直覺得《回鄉偶書》是一首比較悲涼的詩,在很小的時候我就感受到了這首悲涼,這讓我一直感到很詫異,具體原因是什麼也知道,也許這首詩真的寫出了那種感覺吧。

鄉愁,不僅是詩這麼簡單

此時的賀知章已經沒人認識到他了,離家幾十載,半個身子都在黃土裡的人卻要放棄早已經熟悉的環境回鄉,到底是為了什麼?比他大的人已經老去,父母親人也早已經不在了,只有村口幾個孩童還把自己當成了外鄉的客人,此時,賀知章早已經沒有了魂,人沒了,回鄉的意義又是什麼呢?僅是為了找個墓碑的地兒?恐怕不是。

鄉愁,不僅是詩這麼簡單

每年從大西南的雲南貴州和大西北的寧夏甘肅,離家出去沿海打工的人不計其數,每逢過年,火車往往爆滿,在火車站各色各樣的人都有,而一個最普遍的現象就是:有很多打工的人,他們都帶著很多的東西,拿不下了,就用扁擔挑著,用水桶挑著,而裡面卻都離不開一樣東西,那就是臘肉。

從四川成都到沿海廣東,直線距離就有一千多公里,火車就要執行快40個小時,帶著沉重的傢伙,始終不肯放棄自己的臘肉,這是為了什麼?也許這就是鄉愁。遠離家想家了怎麼辦?看帶的什麼東西?還有土雞蛋和泡椒呢。

鄉愁,不僅是詩這麼簡單

這幾年為什麼三農方面的影片發展得這麼快甚至說爆炸了呢?是人們吃飽了沒事幹嗎?確實是吃飽了沒事幹,吃飽了就會想家,而反應農村題材的影片卻受到了追捧。越來越多的人變成了城裡人,但是農村的習慣不會改,在城裡沒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吃了晚飯不能到處去串門,什麼也沒有,只剩下孤獨,而看農村影片讓自己彷彿回到了過去。

有人問帶著臘肉去打工看著農村狗子打架的影片不土嗎?我想說的真的不土,因為土到極致就是鄉愁。

而鄉愁,不是詩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