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憶是鄉間|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的故事,流傳太久、太廣,便有了七夕節。

人們在這一天,會想起一位勞動者與一位仙女的愛情故事。

我小的時候,炎熱的夏秋晚上,躺在打麥場上,聽著唧唧蟲鳴,看著天上耿耿長河,在老人煙袋鍋的一明一暗中,不知聽了多少遍牛郎織女的故事。

老人們講的這個故事很長,有很多細節,比如牛郎小時便父母雙亡,跟著哥嫂過活;比如嫂子如何尖酸刻薄,讓牛郎吃剩飯睡牛棚;比如哥哥如何木訥,雖然心疼弟弟,卻不敢說話;比如牛郎與家裡的老牛為伴,長大成人;比如嫂子不願花錢為牛郎蓋房娶妻,提出分家。

分家了,家裡的房子和地牛郎一點沒分到,嫂子只分給他那頭老牛,還有老牛拉著的破車。離開哥嫂後,牛郎坐在破車上,任老牛拉著走。老牛最後停在一片水草豐美的無人之處,牛郎在此建起草棚,開荒種地,上山打柴。

牛郎與老牛為伴,遠離了嫂子的數落,過得很開心。如果故事到此結束,在曾經的傳統農村,牛郎的經歷並不稀奇。那時的勞累、飢餓、疫病等,在一個哪怕不太大的村落,製造出幾個孤兒是正常的事兒。

孤兒有近親,比如叔叔、哥哥等,便跟著近親過;沒有的,便徹底成了孤兒,只能以乞討為生。

近親再近,畢竟不是親爹孃。受些白眼甚至是虐待,也便不足為奇了。所以說,牛郎前半部分的故事,老人們雖然講得很多,並沒有多吸引孩子。

現在想來,老人們把牛郎前半部分的故事講得那麼多、那麼細,應該是一代代講故事的人加進了所見所聞的類似內容,甚至是自己的親身經歷。他們一代代講這些,是在告訴人們,沒了爹孃的孩子已經很可憐,要善待他們。

老人們口中牛郎織女的故事,轉折出現在牛郎到了該娶個媳婦的年齡。

夏夜的星空下,牛郎和老牛在院子裡,一個坐在樹墩子上,一個臥在地上。此時,他們住的不再是簡單的草棚子,而是一所農家小院。勤勞的牛郎靠雙手蓋起了房子,換來了糧滿倉。

老牛說:牛郎,你該找個娶婦了。

牛郎說:我這樣的人,誰肯把閨女嫁給我?

老牛說:有辦法。

第二天天還沒黑,老牛便讓牛郎到遠處山間的一個湖邊藏起來。並告訴他:晚上會有仙女過來洗澡,她們會把衣服脫在岸邊,到時去偷件紗衣回來。

牛郎藏在湖邊的草樹間,夜裡等來一群從天上飛下來的仙女。他選了件粉紅紗衣拿回來。回來後,老牛讓牛郎用紗衣包著大石頭,一起沉到井裡。

天快亮時,一個美麗的女子找上門來。沒有了紗衣,她飛不上天,只能留在下界給牛郎當媳婦。她是天上的織女,天上漂亮的雲彩都是她織出來的。

最憶是鄉間|牛郎織女

最憶是鄉間|牛郎織女

真正的人世間,曾經有多少牛郎織女,過著男耕女織的平凡又平淡的生活。

五年後,牛郎和織女有了一兒一女。織女對牛郎說:你看,我們做夫妻這麼長時間了,還有了兩個孩子,我不會再上天了。你把那件紗衣給我吧,我想再穿上一次。

牛郎信了織女的話,從井裡撈出紗衣。織女穿上紗衣後,就飛走了。牛郎跑到後山,找到在吃草的老牛。老牛說,你披上的我皮,去追織女。

牛郎披上牛皮,想了想,又找來兩個筐,把兩個孩子放到筐裡,用扁擔挑著,去追織女。快要追上時,織女拔出頭上的釵子,向後劃了一下,一條天河出現,隔開了牛郎和織女。

牛郎挑著兩個孩子,過不了天河。他放下擔子,從筐裡抱出兩個孩子。兩個孩子隔著天河大哭,口裡不停地喊著娘。

母子(女)連心,織女很難過。她對牛郎說,她要織雲彩,不能回去了;牛郎可以在每年的七月初七這天,帶著孩子過來,一家人團聚。

講故事的老人們說,每年的七月初七這天,是見不到花喜鵲的。它們都要飛到天上,在天河上架走一座鵲橋,牛郎織女一家人在橋上團圓。

因為花喜鵲的這一作用,我小時對這種鳥是很敬重的。在我那時的活動範圍內,有三窩花喜鵲,村裡人從不傷害它們。

我漸漸長大後,在一個七夕節的下午,我看到一隻花喜鵲停在村西的大楊樹上叫。當時的我是這麼想的:它一定是忘了今天該上天搭鵲橋了。

後來的七夕節時,我注意找,發現那幾只花喜鵲都沒上天,也知道了現實和故事的區別,便不再相信花喜鵲能上天搭橋的事了。但這一點也不影響我對這種鳥的敬重。

講故事的老人們說,七夕節這天晚上,牛郎織女一家人相聚時,如果很高興,夜空會很睛,星河燦爛;如果因一年才能想見一次而流下眼淚,天會下雨的。

長大以後,從書本上、電影裡,都看到牛郎織女的故事。經過加工的這個故事,牛郎還是個勞動者,只不過並不普通,而是被罰下人間的天界放牛人;織女早與牛郎有情,便偷下界來與牛郎結為夫妻;織女是被王母派人抓回去的,天河也。是王母為阻隔牛郎而劃出來的

這些故事不同,更多了些文人氣,也完全讓牛郎織女變成了一個愛情故事——織女不是被迫留在人間的,而是自願下界的。

牛郎,放牛的男人;織女,織紗(布)的女人。在男耕女織的傳統農村社會,家家的男人都可以說是牛郎,戶戶的女人都可以叫織女,再普通不過的一對夫妻。只是因為一個是來自天上的仙女,故事中的這對夫妻便大不同了。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牛郎織女的故事,不僅僅寫在文人的筆下,更多的是以口耳相傳的形式曾經代代被講述著。

有了空調,不再有一個又一個悶熱難耐的晚上。機械收穫,打麥場也早已成為過去。家鄉今夜星空下,也不會再有成群的孩子圍在老人身邊,聽牛郎織女的故事。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 孫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