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的這首內容極為深刻,感情極為沉痛的七言古詩

《關山月》陸游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絃。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髮。笛裡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陸游的這首內容極為深刻,感情極為沉痛的七言古詩

這首詩作於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時陸游在成都。1172年(孝宗乾道八年)3月到10月,是陸游一生事業輝煌的頂峰,他以王炎幕府幹辦公事兼檢法官的身份,直接參加了收復長安的策劃準備工作,奔走在南鄭前線,還參加了眉水的強渡和大散關的遭遇戰。然而好景不長,這年10月,一貫堅持主戰並非常賞識陸游的王炎突然被調回臨安。

川陝前線經過王炎及僚屬們多年的慘淡經營,大反攻的一切均已準備妥當,只等朝廷一聲令下宋軍就可以拿下長安,並順勢東下挺進中原。眼看勝利的果實即將到手,不意中途來了這樣一場人事大變動,反攻的計劃頃刻成了泡影,從政已十五年的陸游清醒地意識到臨安最高統治者已否定了王炎的戰略意圖。

陸游的這首內容極為深刻,感情極為沉痛的七言古詩

此後幾年,陸游在四川投閒置散,雖然他官階還有所提升,並受到另一著名詩人、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的優容和厚遇,仕途和生活並非不如意。但詩人念念不忘的是收復失地,統一祖國,他寧願去前線為國效死,也不願意在後方做高官享清福。陸游不斷飲酒以消愁情,不斷賦詩以瀉憤邀,終於觸怒了當權者,淳熙三年九月,陸游被罷去嘉州知州職務,貶為台州桐柏崇道觀主管,其罪名是“燕飲頹放”。陸游沒有屈服於這個重大打擊,他從“燕飲頹放”中取出一個“放”字,乾脆自號放翁,表示了他對當權者的蔑視。這一時期,陸游寫下了大量飽含著憂國憂民、無限淒涼感慨的詩篇。《關山月》就產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

這是一首內容極為深刻,感情極為沉痛的七言古詩。詩作於北宋滅亡五十餘年、“隆興和議”簽訂十五週年之際。詩人借一個守邊老戰士的口吻,深刻地揭露了南宋王朝投降政策的罪惡,反映了廣大軍民要求抗金復國的強烈願望,抒發了作者對權貴誤國的強烈憤慨。全詩真實地展現了12世紀下半葉中國社會尖銳複雜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展現了在民族危亡的關頭廣大愛國志士、各階層的廣大人民同賣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

陸游的這首內容極為深刻,感情極為沉痛的七言古詩

全詩十四句,按內容可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描寫了將軍府、邊樓、淪陷區三個不同的場面。詩人大筆縱橫,用三組形象鮮明的畫面把前線和後方、南邊和北邊聯為一體,又用典型化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了國難當頭之際三種不同型別的人,透過人物間的對比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是陸游遭受重大打擊後(被貶去管一個道觀)所寫的,其時詩人已52歲,無論是在政治上在藝術上,他都已完全成熟了。從政治上看,他已看清了和議即投降的實質,因而,他在作品中毫不含糊地表達了對和議政策的不滿和痛恨,從“和戎詔下”四個字可見,詩人已經把揭露的鋒芒指向了當時的皇帝,因為有權下“詔”書的,只有皇帝。他毫不留情地刻畫出了以皇帝為首、以不戰的將軍為代表的投降派苟且偷安、出賣民族、出賣人民利益的醜惡嘴臉。

陸游的這首內容極為深刻,感情極為沉痛的七言古詩

儘管孝宗皇帝本人對陸游的個人感情並不薄,這有一系列歷史材料可,儘管當時的統兵之將中有不少人是陸游的私友,這也有其他詩文可考,但是,在國家民族的大是大非問題上,個人間的交情不能使他在原則問題上筆下留情。這才是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朱東潤先生在評價這首詩時,曾經深刻地指出:“陸游的七古已經精煉到這樣的地步,他能在短短的十二句之中,把他看到的現實和他作出的結論,完全體現出來。……陸游在這首詩裡把任何顧慮都拋棄了。好在他自己說過:‘名姓已甘黃紙(指皇帝下的任職文書。引者注)外,光陰全付綠尊(指酒杯。引者注)中。’”這是實事求是的結論。

從藝術上看,作者透過三個不同的場面,寫出了三種不同的人—不戰的將軍、悲憤的戰士、忍淚的遺民,透過他們的生活、對抗戰的態度和內心的感情,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從而從不同的側面和角度來抨擊和揭露“和戎”政策,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陸游的這首內容極為深刻,感情極為沉痛的七言古詩

為了提高藝術感染力,詩人創造了一個個生動的藝術環境,“朱門”、“歌舞”、“肥馬”、“斷絃”是將軍的烘托物,“落月”、“刁斗”、“戍樓”、“笛”、“白骨”是壯士的身邊景,這樣創造出來的意境,無疑對刻畫人物,表達主題起到了有力的渲染作用,而朱門和戍樓的對照,將軍和遺民的對照,生者和死者(白髮人和徵人骨)的對照,歌舞和怨笛的對照,則從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豐富了作品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