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有一位六旬“岩羊爸爸”

內蒙古有一位六旬“岩羊爸爸”

阿日並將水運到山頂 新華社記者劉博侖攝

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10日電(記者魏婧宇)夏日的阿爾巴斯山沒有一絲清涼。66歲的阿日並雙手各拎著一個20斤重的塑膠水桶,蹣跚著向山頂走去,走了不到50米,已經大汗淋漓。腳下的山石經他多年反覆行走,被踩出了一條小路。

這樣艱辛的旅途,他每隔一天就要走上一次,為的是給山裡的岩羊送水喝。阿日併為岩羊送水已有8年了。在他的家鄉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盤井鎮,大家親切地稱呼他為“岩羊爸爸”。

阿爾巴斯山區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岩羊的棲息地,這裡山岩裸露、峭壁嶙峋,適合岩羊攀爬跳躍。2009年,愛好攝影的阿日並第一次來到山區,想捕捉岩羊的身影。

內蒙古有一位六旬“岩羊爸爸”

山岩間的岩羊(阿日並攝)新華社發

“岩羊很敏感,我上山十次才能見到三四次。它們就在離我300多米遠的地方看著我,我一靠近就都跑了,只能用長焦鏡頭拍攝。”阿日並回憶道。

拍照時,阿日並發現剛出生的小羊都很瘦弱,生長速度也很慢。仔細觀察後,他發現,由於山區沒有足夠的水源,母羊身體虛弱、奶水不多,小羊總是吃不飽。從那時起,他萌生了為岩羊送水的念頭。

最開始,阿日並先將水送到山頂,然後將20斤重的水桶綁著繩子從山頂垂降到半山腰的石墩上,自己再爬到石墩,拎著水桶走到300多米外的一個積雨坑。阿日並查資料得知,岩羊常到固定的地點飲水,就將這裡選成了“飲水池”。

內蒙古有一位六旬“岩羊爸爸”

阿日並透過水管為岩羊送水。 新華社記者劉博侖攝

兩天一次的送水活動對當時年近六旬的阿日並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兩年後就感覺身體吃不消,拎不動水桶。在朋友的啟發下,他想到用水管運水。

2012年,阿日並從山頂垂下一條100多米的水管,直通到岩羊的“飲水池”,每次只需從山頂將水倒入水管,水就會自流到半山腰的水坑中。

時間久了,岩羊對這位常來送水的老人熟悉起來,看到他不再躲開。阿日並開心地說:“現在我每次上山都能見到岩羊,距離三四米遠它們也不會害怕,用手機就能拍到清晰的照片。”這些山間的精靈為阿日並單調的退休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他感到自己變得年輕了。

常到“飲水池”喝水的岩羊有十幾只,阿日並全都分得清。“皮毛的顏色和花紋相差不大,區別主要在角的長度和彎曲度。”阿日並說,這些岩羊都是“老大姐”的後代,他是看著它們長大的。

“老大姐”是阿日並在2009年遇到的第一隻岩羊。2014年,“老大姐”突然消失了。阿日並每天上山尋找,遍尋不到,便託一名工匠按照“老大姐”的照片製作了一個黏土標本擺在家中。

“留下了一群兒子羊、孫子羊,突然就不見了,我要替‘老大姐’照顧好它們。”阿日並暗下決心。

內蒙古有一位六旬“岩羊爸爸”

山岩間的岩羊(阿日並攝)新華社發

2017年5月25日,一隻小岩羊在谷底出生,阿日併為它取名叫“五二五”。“五二五”生下來肺就不好,一跑一跳就喘不上氣,很難走到位於半山腰的“飲水池”喝水。阿日並就在“五二五”常活動的地區挖了一個小水坑,專門為它鋪了一條水管。

受“岩羊爸爸”的影響,當地牧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也越來越高。半個月前,阿日並正在山上為岩羊送水,突然手機響了起來。棋盤井鎮的牧民薩仁高娃在路邊撿回一隻迷路的岩羊,趕忙聯絡阿日並,請他送岩羊回家。

薩仁高娃說:“小岩羊都餓瘦了,我丈夫把它抱回家,輕飄飄得好像沒有重量。我們餵它吃青草,吃得可開心了。”第二天,阿日並將小岩羊送回了它生活的阿爾巴斯山。

近年來,阿爾巴斯山附近可以見到的岩羊越來越多。當地政府加大了對岩羊棲息地西鄂爾多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力度,實施公益林專案200萬畝,林下植被蓋度提高24%,植被物種數量增加27%,岩羊種群由幾十只擴大到300餘隻。

阿日並的老伴其木格覺得他爬山太辛苦,便去學了開車,每次開車17公里送阿日並上山,還堅持要上山和阿日並一起拍照。夏季天氣溫暖,兩位老人還會在山裡過夜,通宵觀察岩羊。

“現在多拍點照片,等我們老了爬不了山了,就看看這些岩羊照片。”阿日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