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坎坷的劉禹錫,作品卻始終開闊豪邁,清俊明朗!

唐朝的詩人,但凡能在唐詩史上佔據地位的人,都會被世人賦予一個聽起來就很厲害的稱謂,如李白,被稱詩仙,杜甫是詩聖,白居易就被人奉為詩魔。有位和白居易同一時代的詩人,自稱“家本滎上,籍佔洛陽”,系出中山,還和白居易一起合稱“劉白”,因為他的作品大都大氣豪邁,故有“詩豪”之稱,這個人就是劉禹錫了。

一生坎坷的劉禹錫,作品卻始終開闊豪邁,清俊明朗!

劉禹錫,字夢得,一生坎坷,被貶多次,可能是被貶太多次了吧,也就逐漸看開了,以致到了後來越來越樂觀,即使仕途不順,也很少看他出現什麼悲觀的心態,他的詩多是積極向上的,讓人覺得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應該保持希望,應該在困境中找到人生的樂趣與真諦!

一生坎坷的劉禹錫,作品卻始終開闊豪邁,清俊明朗!

一篇《陋室銘》,是對劉禹錫最初的印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簡單八個字就將自己的生活態度展現出來了;“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劉禹錫表達的是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傲氣,是即使身處陋室依舊高雅的性情。當年劉禹錫參加“永貞革新”,革新失敗被貶和州,也就是如今的安徽和縣,被當地知縣刻意刁難,給他安排十分狹小的屋子,可劉禹錫始終怡然自得,過著自己的小日子,閒來無事,“調素琴,閱金經”,享受著“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悠閒,可見劉禹錫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了。後世評價這篇銘文,說“惟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之中,觸目皆成佳趣。”可見生活不在富貴與否上,品性高雅之人,無論身處何處,總是能在生活中找到情趣。

一生坎坷的劉禹錫,作品卻始終開闊豪邁,清俊明朗!

劉禹錫是樂觀豁達的,這種品性在他的作品中體現得很明顯。拿《秋詞》來說,別的詩人寫秋天,多是惆悵而悲涼的,像什麼“昨夜西風凋碧樹”,多愁啊,還有“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這樣帶著深深思念情感的,而劉禹錫寫的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這樣的讚美之句,他說秋天是詩情畫意的,比春天還要美好,看他的態度,就知道是很積極的人了啊。

一生坎坷的劉禹錫,作品卻始終開闊豪邁,清俊明朗!

還有他的《酬樂天詠老見示》,對比白居易寄給他的那首,就能看到兩個人不同的人生態度。白居易的《詠老贈夢得》說“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被疾病折磨的白居易在晚年懶得看書,懶得出門,更是懶得梳洗打扮,可見是很消極的了,但與白居易同年齡的劉禹錫卻用一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就將自己的積極態度展露無疑。他說只要克服了對年老的恐懼,就沒有什麼好憂愁的,老了反而多了更多的人生閱歷,依舊是可以活出晚年的燦爛與輝煌的。而劉禹錫的這種積極樂觀應是我們每個人學習的處事態度。

一生坎坷的劉禹錫,作品卻始終開闊豪邁,清俊明朗!

劉禹錫和白居易的關係應是很好的,兩人同年出生,合稱“劉白”,經常相互贈詩,但白居易比起劉禹錫來,就顯得很悲觀了,從兩人對年老的不同態度就能看出來了。其實早年劉禹錫被貶,與同樣被貶的白居易遇上,兩人就曾互相贈詩,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表達的句式對劉禹錫被貶的不平與同情。可劉禹錫轉身就回了一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成為千古名句,沉舟側畔,有千帆競發;病樹前頭,正萬木爭春。新事物總會取代舊事物,詩人的豁達與積極真是世間罕有啊,始終對生活充滿信心,這是歷經世事後的通透。

一生坎坷的劉禹錫,作品卻始終開闊豪邁,清俊明朗!

能一直如此樂觀的面對生活,這或許與劉禹錫的哲學思想有關,劉禹錫是信奉道教的,但他的思想卻有著鮮明的唯物主義傾向,他提倡尊重自然規律,認為天與人要保持“交相勝,還相用”的關係,這也是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他提倡無神論,批判有神論,所以他相信事在人為,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夠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他有自己的主張與方向,所以無懼被貶。或許正是因為對是非有自己的評判標準,所以始終能堅守自我,才能一直潔身自好而不被世俗汙染。

一生坎坷的劉禹錫,作品卻始終開闊豪邁,清俊明朗!

劉禹錫的樂觀是世人少有的,一次次被貶,一次次流放,一次次排擠,他依然堅守本心,不向權勢低頭,也不曾動搖自己的信念,人和詩一樣,豪情萬分又開闊深遠,擁有著剛毅而強大的力量,帶著對自由的嚮往,帶著一往無前的勇氣,創造著屬於他的光輝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