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原人把剪紙當“圖騰”

早年間的太原節日裡,最能感受到節日氛圍的除了美食就數剪紙了:過年要剪喜慶吉祥的,過“添倉”要剪“五穀豐登”,過“端午”要剪“五毒”,過“七夕”要剪“天河配”……當然,論色彩之豔麗、內容之豐富的剪紙,莫過於大年下的剪紙,可謂是老太原春節檔的“圖騰”。

老太原人把剪紙當“圖騰”

老太原的剪紙,既獨特,又不乏傳奇色彩,可溯源到西周時期“剪桐封弟”的故事。周成王把梧桐葉剪成“圭”形,賜予弟弟叔虞,封其為唐王。這個桐葉“圭”,也成為最早出現在三晉大地上的剪紙品。此一剪,雖非在大年之時,卻剪出了一個晉國的誕生,也成了太原剪紙的濫觴。盛唐詩人李商隱曾賦詩讚譽:“鏤金作勝傳荊俗,翦綵為人起晉風。”可見太原剪紙作為山西民間藝術瑰寶之古老的魅力。

春節是老太原剪紙習俗最為風行的時候,家家戶戶貼出來的剪紙各不一樣,洋洋大觀地讓人感到年味的爆棚。剪紙貼的地方不一樣,寓意也就不一樣,各是各的“圖騰”。

老太原人把剪紙當“圖騰”

貼在院門楣上的是單塊大幅紙剪成的橫聯剪紙,名曰“花紙”。所謂花紙,就是以白色麻紙為料,一張一幅,五幅為一副。先剪成古代牙旗的形狀,然後以紅、黃、粉、藍、紫、青六色染成環環相套的彩虹式圖案,之後再剪出飄帶和穗條。這種花紙,六彩豔麗,古樸淳厚,剪刀洗練粗獷,及至除夕、初一交子之時,在空白的六色圈中書寫上吉慶有餘的“年詞”,一般為四個字,中間空出一幅不寫字。把這一串花紙貼在門楣上時,便泛出濃濃的年味,也有人戲稱其為“掛門錢”,還編了民謠唱:“掛門錢,落門錢,落到地上都是錢。”唱出了人們對“掛門錢”的美好寄託。

老太原人把剪紙當“圖騰”

在“掛門錢”下的兩扇大門上,則剪貼著一對擬人化了的守家獅子,專管大門的“保安”工作。大紅色“獅子”眉彎眼翹,碩尾高挑,四肢彎粗,憨態可掬,一個張嘴,一個閉口。張嘴的是“招財”獅子,閉口的是“守財”獅子,兩獅子與門楣上的“掛門錢”相得益彰,成為財運紅火的“圖騰”。

貼在窗戶上的剪紙叫“窗花”。這類剪紙的題材更為豐富,也顯現了老太原人的心靈手巧。窗花大多以字套字、或花套字為主,每四幅為一副,內容有“龍鳳呈祥”“金玉滿堂”“五世共昌”“四季平安”“榮華富貴”等。這種字套剪紙很費工時,其外框多為方形、圓形、六角形和八角形框,四周鏤空的春蘭草、夏牡丹、秋菊花、冬臘梅等花卉圖案,環繞於中間的四字之間。

老太原人把剪紙當“圖騰”

更為熱鬧的窗花是成套剪紙的故事,如“老鼠娶親”,披紅掛綵的鼠新郎執轡騎馬,披頭插簪的鼠新娘安坐轎中,舉旗吹號的鼠迎親隊敲鑼打鼓,抬箱舉喜的送親隊和鼠轎伕氣喘吁吁。這些紙剪的鼠類,似人間的娶親模式,前呼後擁不下十餘張,依次貼於窗眼之間,白窗紙,紅窗花,濃郁張揚的歡喜氣氛洋溢在整個房間。

窗花不僅能貼在窗戶上,還能貼在牆上、傢俱以及諸多陳設器上,面甕上貼“鯉魚”剪紙象徵家有餘糧,扣箱上貼“花瓶”剪紙寓意平平安安……年節時刻,看各家各戶五彩繽紛的剪紙,猶如看到老太原人透過圖騰一般的剪紙展現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