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太線,是山西最早的鐵路,初名為正太線

歡迎來到百家號劉奶奶逛社會,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旅遊景點是石太線,是山西最早的鐵路, 初名為正太線。

石太線是山西最早的鐵路, 初名為正太線,於1907年10月通車運營。此路本打算以滹沱河北岸的正定府為起點,但為節省修建滹沱河大橋的成本,將起點改為滹沱河南的石家莊柳林堡。在清末時,中國還是無權、無錢、貧弱的半殖民地國家,而這條鐵路是法國貸款、修築、運營的,中國力爭採用準軌無果,故按照法國的意願修成了軌距1米的窄軌鐵路。抗戰時期,當局把正太線改造成了準軌,並改名為石太鐵路。80年代初,石太鐵路複線與電氣化前後貫通,成為中國第一條雙線電氣化鐵路 ,提高晉煤外運量近2倍。

石太線,是山西最早的鐵路,初名為正太線

石太線

2008年的中秋節,我掙脫了“重重阻撓 ” 與好友在頭一天晚上乘T201次來到石家莊,準備前往石太線。第二天早晨,我們乘唐山一運城的2605次前往娘子關,當時還沒有石太客運專線,所有的客車全部經由石太線執行。我們在車。上觀察到,密度最大時5分鐘就能有一趟車,看來這回依舊不愁沒火車拍。

當兩趟不同方向的列車交會時,兩個方向的機車往往會相互鳴笛。當我路過獲鹿站時,聽到了一聲非常奇怪的笛聲,難道是多普勒效應嗎?過了10分鐘,又是同樣的笛聲,向窗外看去,原來是8G !

石太線,是山西最早的鐵路,初名為正太線

石太線

這種機車是在1987年至1990年間由諾沃切爾卡斯克電力機車廠以VL 80S型電力機車為原型製造的,總共100臺,全部配屬太原鐵路局, 它雖然長得其貌不揚,但顯得特別威猛,符合俄羅斯民族粗獷的性格。當時,很多8G還在石太線上執行,後來被調往了介休,跑南同蒲線,但現在也非常少了。

不知不覺,列車已到山區,地貌逐漸隆起,列車不斷爬坡,這時我才反應過來,原來這兒就是太行八陘中的井陘,既是地名,也是貫穿太行山的古道名稱。又穿過了幾座隧道,我們抵達了娘子關站,遙望車站東側的長城之險峻,我明白了這裡為何會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在關城下方尚有一座三子孔鐵橋,看上去像是鐵路橋,但橋面很窄也不像是走火車的, 據說這是原來窄軌時代的正太鐵路大橋。

石太線,是山西最早的鐵路,初名為正太線

石太線

沿著滿是煤砟子的315省道向東走,接二連三的運煤卡車使我毛骨悚然,這時,水面上的兩座鐵路橋使我平靜下來,一座是日式鐵橋,一座是四孔石拱橋,略顯笨重的蘇聯機車來回穿梭於其上。

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很快又回到娘子關站乘小票車繼續西行了。之前就聽說過娘子關以西多絕壁,在出門時,我仔細研究了一下Google Earth上的衛星影象,可由於絕壁是垂直的,衛星視角也看不出個所以然,我們只好坐這趟小票車實地觀察一下, 再決定哪站下車,然後徒步去機位。

石太線,是山西最早的鐵路,初名為正太線

石太線

在娘子關西面的兩河匯合處,鐵路與省道分道揚鑣,接踵而至的是時而開闊,時而狹窄的山谷。不一會兒,鐵路貼著落差極高的絕壁而行,走了2分鐘,列車右側依然是綿延的絕壁,這使我目瞪口呆。鑽過兩座短隧道,跨過兩座多孔拱橋,我們從巖會站下了火車。這個山間小站並不大,很不起眼,但在1912年9月18日,站內曾搭起高大的綵棚,山西督軍閻錫山專程來此迎接孫中山先生,但如今已找不到任何蹤跡。簡單地在車站裡轉了轉,我們便沿著河谷往剛才的絕壁進發。

先路過了下車前看到的多孔拱橋,它雖然不是正太鐵路通車初期的橋樑,但頗具法式風格。繞過一個小山頭,眼前的一幕使我終於理解了“絕壁”這個詞語。這就是剛才那個走了很長時間依舊沿其執行的地方,鐵路上方的石壁高近百米,且與鐵路近在咫尺,而這一段線路正好是個大彎道,同樣彎曲的絕壁緊貼曲線外側,我們琢磨著在絕壁的西側找一個制高點, 用長焦把火車壓縮在絕壁的正下方。

石太線,是山西最早的鐵路,初名為正太線

石太線

好歹絕壁西面是個梯田,雖然順利地找到了上山的荒廢小道,但梯田中的酸棗、刺槐使我們備受虐待,不但多了幾個血口子,還把衣服刮破了。小心翼翼地穿過它們,一幅壯觀的畫面展現在眼前。由於這幅畫面過於震撼,我們在山上守候了一個半小時,其間上、下行共過了20趟車,平均4分半鐘就有一趟車。

無論是上梯田俯拍,還是站路基下方仰拍,氣勢恢宏的絕壁都會使畫面變得極度剛硬但就在絕壁下方,一-座又窄又矮的小隧道穿其而過,使我對絕壁的堅硬程度也有F所質疑。這是當年法國人修的窄軌隧道,當時的巖壁下方即是河床,鐵路只好在此打洞。改為準軌後,原隧道被永遠地跨越。

我們剛好在下盤石村內趕,上了去陽泉的公交車,否則我們還得去下盤石站等待傍晚的上行小票車回到娘子關,再倒火車去陽泉。所以,有時遇到了好機會要把握住,這可以使我們節約很多時間。

今天的景點就給大家介紹完了,有喜歡旅遊的小夥伴可以去玩玩哦!

文章由百家號劉奶奶逛社會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