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薦|夜露凝寒 萬物皆秋

空山新雨,夜枕清涼。

秋風吹起一陣花香,秋雨灑落一地纏綿。在濃重的秋色之中,秋蟲紛飛的身影和動聽的鳴叫聲讓這個秋天更加生動起來。

知薦|夜露凝寒 萬物皆秋

秋天,自古以來就是秋蟲的化身。

不信你看看古人是怎麼寫“秋”的?

知薦|夜露凝寒 萬物皆秋

”秋“本來是“禾”谷豐收,生“火”做飯,但在古代秋天的主角卻被秋蟲們霸佔了。

什麼是秋蟲?

秋蟲就是秋夜鳴聲悽切的昆蟲,蟋蟀、蟈蟈、螞蚱均在其列。

這些小傢伙們到底有什麼樣的神奇之處呢?

梧桐上階影,蟋蟀近床聲

知薦|夜露凝寒 萬物皆秋

寒露節氣,自古有鬥蟋蟀的習俗。我國鬥蟋文化歷史悠久,唐代《開元天寶遺事》載:“宮中秋興,妃妾輩皆以小金籠貯蟋蟀於枕畔,聽其聲。於是民亦相效之。”說的是到了秋天,宮中妃嬪們就會捉蟋蟀並用特製的小金籠圈養起來,放在枕邊,聽蟋蟀的鳴奏曲。可見,唐代餵養蟋蟀之風已經流傳開來。

知薦|夜露凝寒 萬物皆秋

而馴鬥蟋蟀是到了南宋才逐漸形成風氣。《西湖老人繁勝錄》中記載,杭州人好養蟋蟀,衍成風氣,“每日早晨,多於官巷南北作市,常有三五十火斗者。”

知薦|夜露凝寒 萬物皆秋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愛上了鬥蟋蟀這一雅趣。在杭州,南宋鬥蟋文化成為國內唯一成功入選非遺的鳴蟲文化。

聲聲慢訴,似訴夜來寒乍

知薦|夜露凝寒 萬物皆秋

“聲聲慢訴,似訴夜來寒乍。”是清代吳江詞人郭廩在《瑣寒窗·詠蟈蟈》中的描寫蟈蟈的詩句。

秋天是蟈蟈最歡快的季節,它是非常適合飼養的一類秋蟲,食性很雜,南瓜花、蘋果、西瓜片幾乎都是來者不拒。

知薦|夜露凝寒 萬物皆秋

小時候幾乎家家戶戶的屋簷下,都會懸掛蟈蟈籠子,大街上也會常見小販在路邊售賣手工編織的蟈蟈籠。

從古至今,不管是天子、文人騷客還是民間平民都對蟈蟈有著迷戀之情。幾千年來,早已形成了中國特有的蟈蟈文化。

知薦|夜露凝寒 萬物皆秋

在知薦《墨韻傳承》課程中,老師們會帶領低年級的同學們動手摺紙蟈蟈,不僅瞭解蟈蟈及其他秋蟲的基本知識,還體驗了手工摺紙的快樂。課堂上老師還會配發蟈蟈籠子,假期之餘家長可以帶領小朋友們體驗捉秋蟲的樂趣。

知薦|夜露凝寒 萬物皆秋

蟈蟈是一種特別警覺的昆蟲,距離稍近一些之後,哪怕有細微的動靜,蟈蟈就會停止鳴叫,而且開始伺機逃跑。所以捉蟈蟈要有一定的耐心,一定要輕手輕腳地慢慢靠近之後 ,用兩手一捂就能夠將其捉住。蟈蟈特別喜愛站在草叢、穀穗的頂端振翅鳴叫。距離很遠就能夠聽到蟈蟈特有的叫聲。

暗想田塍上,禾秋蚱蜢飛

知薦|夜露凝寒 萬物皆秋

蚱蜢也叫螞蚱,無論野地、溝渠,還是草叢皆隨處可見,只不過莊稼地裡的蚱蜢大,而草叢裡的蚱蜢小。個頭大小不一,體色則有翡翠綠、暗褐、雜花等。螞蚱在飛行中,靠後腿上的尖叉刮擦前翼的邊發出聲音,這聲音顯得分外優美而柔和。

知薦|夜露凝寒 萬物皆秋

齊白石的繪畫一直是收藏界的一大熱門,他畫的白菜圖,有一隻蚱蜢在上面,從整個繪畫的作品上來講,這使一棵白菜更顯得生動自然,而且富有童趣味。

知薦|夜露凝寒 萬物皆秋

放大他畫過的蚱蜢來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齊白石畫昆蟲超細緻,這一點與白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也打碎了那些質疑齊白石繪畫水平的人。

知薦|夜露凝寒 萬物皆秋

知薦|夜露凝寒 萬物皆秋

逮蚱蜢、抓蛐蛐、養蟈蟈。。。。。從古至今,孩子們都是伴隨著這樣的遊戲長大,這些擁有生命力的遊戲才是孩子們最容易參與進去的。

當孩子們真正玩兒起來,也就真正開始認知這個世界。對生命和自然開始好奇,探索能力會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