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喪葬文化:人死後下葬前為何要停放3天?“頭七”又指什麼?

文 | 讀書君

人的一生,會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他斷氣時,從生物學上他死了。第二次是他下葬時,在社會上他死了。第三次是最後一個記得他的人,把他忘記了,那時候他已經真正地死了。

我們害怕談論死亡,死亡,意味著生命終結,更意味著遺忘。

中國人對“死”的話題是非常避諱的,尤其是農村的大多數老人,幾乎是到了談虎色變的地步。然而,死亡卻又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

中國人的傳統理念裡,人生有三大事:出生、結婚、死亡。

“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中國人說“死者為大”,為了體現對死亡的敬畏,對死者的最大尊重,人們會盡可能地為死者舉辦莊重的葬禮。

中國喪葬文化:人死後下葬前為何要停放3天?“頭七”又指什麼?

而中國的喪葬習俗比較複雜多樣。根據記載,早從周代開始,傳統的喪葬,就有了一套比較完整而繁雜的流程。不過,由於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其喪葬習俗禮儀,更是繁多且不盡相同。

比如傳統喪葬中,不同地區有圓墳,燒七,燒百天,燒週年等習俗。所謂的圓墳就是指從出殯日開始算到第三天,需要到墓地上樑、上香、擺供品、燒紙錢等。

由於習俗繁多,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其中的一些禁忌和講究。比如有人問:人死後下葬之前為何要停放3天?“頭七”又指什麼?

下面,我們具體來說說這其中的一些講究。

01人死後下葬之前為何要停放3天?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人生在世,唯有活著的時候,一切才會有意義。

不過,在世界各地的文化裡,人類對死亡卻幾乎都格外重視,因為人們對生命的摯愛和留戀。很多人都相信,人死亡後的某個短暫時間裡,還會留念人間,捨不得親人朋友愛人。

中國喪葬文化:人死後下葬前為何要停放3天?“頭七”又指什麼?

就正如網上有個點贊很高的醫生的話所言,親眼看著某位病人將要死亡時,心電圖卻並不是直接變成一條直線,而是在等到兒子最後趕到了病房,在病床前喊了一聲“媽”,最後心電圖才譁然驟下。

有時候,所見的死亡,也許並非是真正的死,“詐屍”這種詭異的現象,你我應該都沒有見過,姑且也不好說是不是存在。但是人被宣告了死亡,最後還活過來的例子倒是存在,大家也聽過,熟悉不過。

所以,為了預防沒死的人被當成死人給埋了,人們就會將遺體停屍一段時間後,再入殮。

關於這個說法,還有一個相關的歷史典故,與扁鵲的一次經歷有關。

話說有一次扁鵲遊歷到虢國,得知太子在半天前去世了,眾人正準備給他入殮蓋棺材板。

扁鵲聽聞了後,趕忙跑到了宮門口,說自己能救活太子。眾人詫異不已,但是還是將信將疑讓扁鵲治療起來,最後太子真的被救活了過來,眾人驚呼扁鵲居然有“妙手回春”之手。

中國喪葬文化:人死後下葬前為何要停放3天?“頭七”又指什麼?

然而,事實上,這並不是扁鵲有起死回生的本事,而是太子得了“屍厥”,狀如昏死,脈象極細,看起來不省人事,身體沒有任何知覺,就像死了一樣。扁鵲發現了,認真診察和及時搶救,最終讓太子活了過來。

由於古代的醫療水平低,人們出現假死的情況,在沒有精細的醫療科技的檢查支撐下,人們很容易就被誤診了。為了避免發生大錯,於是就有了人死後,要停屍一段時間的習俗。

將遺體放到棺材裡,稱之為入殮(或大殮),一般來說人死後的第三天,就要舉行大殮禮。當然,最早的時候,這個停屍的時間也並不是三天,而是七天。

中國喪葬文化:人死後下葬前為何要停放3天?“頭七”又指什麼?

02 為什麼呢?

原來,在過去那個科學不發達的年代,古人認為,人死後是有靈魂的,人過世後的前七天,即在“頭七”的日子裡,逝者的靈魂會迴歸,回到親人的身邊探望,之後才會徹底離開。為此,民間將人死之後,過了“頭七”再安排入殮下葬。

當然,這屬於過去的風俗迷信。拋開封建迷信不說,這其實寄託了人們對逝者的思念和緬懷。

之後,改成了三天,自然和屍體的儲存時間有很大的聯絡。

因為停屍過長時間,遺體就會腐爛變質,發出惡臭。

此時,再入殮下葬,就會讓事情變得極為棘手,周圍的人也會跟著遭罪。

比如歷史上著名的秦始皇,就是一個極其典型的例子。

中國喪葬文化:人死後下葬前為何要停放3天?“頭七”又指什麼?

大家都知道,被譽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一生幹了許多轟轟烈烈的事情,什麼

修長城、統一文字、度量衡、田畝制、貨幣、車同軌、焚書坑儒

等等,即便是在追求長生不老的路上,也是幹得轟轟烈烈的。不過,遺憾的是,直到他死了,也沒能探索出長生不老藥。

而且,秦始皇的死,還極其“不體面”。

秦始皇去世是在夏天,且不是死在宮中,而其中的陰謀論這裡就不細說了。當時趙高、胡亥和李斯三人,封鎖了秦始皇病逝的訊息。

由於天氣熱,人死後不久,屍體就開始腐爛了,散發著難聞的臭味。為了將他的屍體運送回皇宮,又避免讓旁人發現異常,人們想到了在車上裝鮑魚,用鮑魚的臭味,來掩蓋屍體散發的臭味。

中國喪葬文化:人死後下葬前為何要停放3天?“頭七”又指什麼?

正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會暑,上轀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

不過,儘管如此,還是難以掩蓋其惡臭味,所以人死後應該要儘快安葬。

我國北方有“

夏不過三,冬不過七

”的說法,也就是說夏季不能超過3天,冬天不能超過7天。在南方地區,則有“

春三,夏一,秋五,冬七”

的說法講究,即春節停屍時間最長不過3天,夏季只有1天就必須入殮,秋季可以有5天,冬季最長,可以延長到1周7天。

再者,人死後,停屍三天,預留給親人朋友和逝去的親人道別、哀悼的時間,基本合適。

中國喪葬文化:人死後下葬前為何要停放3天?“頭七”又指什麼?

所以,人死後停屍3天看似迷幻詭異,其實是有一定的現實道理的。

當然,歷史上那些帝皇以及有錢大戶人家,被停屍幾個月、半年甚至是數年之久才下葬,屬於特殊個例。

比如中國歷史上過慣奢靡生活的慈禧,死後被停屍了一年才被下葬。

究其原因,其一是實力雄厚,可以在防腐上能達到高標準水平,其二是有錢人講究多,強調所謂的黃道吉日;其三,陵墓龐大奢華,修建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等等。

03 什麼是“頭七”?

民間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離開了人世,所以在祭祀時以“七天”作為計算單位。從人死後開始算,每間隔七天就需要祭奠一次,叫做“做七”,而最早的前7天,則被稱為“頭七”。

中國喪葬文化:人死後下葬前為何要停放3天?“頭七”又指什麼?

民間認為,逝者的魂魄會在“頭七”返家探親,家裡人應該在魂魄回來之時,給逝者的靈魂準備好飯菜,以讓魂魄回到家看到家人,走後能惦記家人,以便於他日後還能投胎做人。

民間有“三魂七魄”的說法,認為人死後,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盡,七滿魄盡,所以要過“七期”和三週年。

此外,還有說法認為,逝者死後,從去世日開始算起的49天內,每隔七天閻王要審問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稱“過七災”。

也正是如此,傳統的喪葬習俗中,包括了“燒七”的習俗講究,即每隔七天作為一個祭日,共49天。在燒七的時候,逝者的家門口大門前需要掛白紙燈籠,以此表示家有要守孝。頭七在家裡設靈牌,祭拜,其餘的六七,都要到逝者的墳地裡燒紙錢。

參考資料:《英雄時代強盛的秦漢帝國》

圖片源自網路,若侵權請聯絡刪除。

喜歡就點個贊、轉發分享吧

~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讀書文史

中國喪葬文化:人死後下葬前為何要停放3天?“頭七”又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