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小倩”的一路

康熙五十四年,蒲松齡歷經四十餘載,於逝世前不久寫完《聊齋異志》的第八冊,然而生活清貧的蒲松齡,無力刊行一生心血。在他逝世後,雖然慕名而來借抄《聊齋》者越來越多,但直到乾隆三十一年,蒲松齡已經離世近五十年後,刻本才得以問世,隨後立刻風靡了近一個世紀,直到晚清至民國時期才開始衰退。

聊齋雖寫鬼狐,但卻並未以鬼狐聞名,其被譽為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的許多故事來自唐人傳奇與六朝志怪,這是千百年來華夏傳說的一種傳承之作,許多故事都是從先祖的記憶中延續而來。而自二十世紀初,從中國文藝進入影像時代開始,聊齋就和西遊記一樣,成為中國電影萌芽期的重要題材。但由於原著中聊齋的故事大多都非常精簡,所以我們近年來在影視劇所見到的聊齋,都是經過幾代影人加工後的結果,而這些故事到底經歷了哪些變化,才變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樣子。而其中最家喻戶曉的當屬《小倩》。

“聶小倩”的一路

《小倩》的原版故事很多,比如元雜劇的《倩女離魂》。《倩女離魂》的起源,是出自《太平廣記》358卷的《離魂記》,主要內容就是女主角倩娘,想要追尋愛情,所以靈魂和肉體分離,靈魂和情郎私奔,肉體則留在家中變成了一副軀殼,最後肉體和靈魂又合二為一了。而元雜劇版的《倩女離魂》,立意其實要比《離魂記》拔高了不少,主題中男女主角為了愛情違背封建禮教規範,反抗出身門第觀念等等,其實都和聶小倩的故事有許多相通點。這裡順便給大家講一下,在現在很多影視劇裡說鬼怪無腳其實是一種誤區。鬼怪無腳,實際上在東晉的時候,葛洪的《抱朴子·登涉》裡就寫過,銅鏡可以照妖,在鏡子裡有腳的是山神,沒有腳的就是鬼。

“聶小倩”的一路

而真正讓小倩家喻戶曉的還得虧影視劇的發展,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邵氏影業就致力於拍各種奇奇怪怪的電影,其中《聊齋》的故事就拍了很多。但因為當時技術的原因和編劇的問題,當時的翻拍故事上幾乎是完全遵循了原著的框架,整體也比較質樸。看起來也沒有太大的感觸。之後的邵氏也把重心發到了各種魔改的武俠電影上(真的很魔改)。

到了60年代末,香港的動作片已經革新完畢,而神怪恐怖的革新則在臺灣開始。而其中的風格深受日本恐怖片影響,例如《東海道四谷怪談》等等。所以從這裡開始,女鬼就不再是聊齋故事裡的那種美豔動人型,而變成了披頭散髮的白衣無腳怨靈型,多半都是可憐的女枉死後化作厲鬼復仇的故事。到了1973年,華納推出了一部膀胱殺手《驅魔人》,這部電影幾乎影響了後續所有以嚇人為目的的恐怖片。特效也開始在恐怖片中被大規模運用。

“聶小倩”的一路

隨著恐怖片的大熱,1975年曾經在邵氏擔任導演的姚鳳磐也拍了聶小倩,取名為《寒夜青燈》,基本上可以劃為恐怖片了,裡面的人物形象也接近日本恐怖片。劇中的姥姥變成了一身白衣還能變大,雖然影片極其恐怖,但由於當時臺灣的審查制度,姚鳳磐鬼片的結局多半都是以幻覺、夢、精神病收尾,是不是無比的熟悉···我不說,都懂的。同一年TVB又拍了一部聊齋單元劇,其中聶小倩一篇橋段仿照了早期的版本,但一如既往的由於小製作問題弄得比較奇怪。所以也並不是很出彩。

“聶小倩”的一路

到了1987版,是直接翻拍的早期的版本,雖然是翻拍但因各方面的原因使得87版成為家喻戶曉的一部,而小倩也成為了近代聊齋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小倩也一度成為了女鬼的代名詞。實際在聊齋異志中,《聶小倩》並不出眾,遠不及《畫皮》這些故事有名。87版寧採臣變成了落魄的窮書生,人物也更加的年輕化,將小說中的正直品質包裹在機靈青澀中,讓人物更加的鮮活了一些。燕赤霞的大鬍子形象延續了下來,職業變成了捕頭,法術也實體化了;姥姥由惡鬼、怨靈、吸血鬼變成了雌雄同體的樹妖。鬼怪定格動畫的作法及樹妖的靈感,都來自《鬼玩人》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並且加入了一個原創的黑山老妖,這個黑山老妖不是出自聊齋,聊齋裡面只有一個黑山大王,而且屬性跟黑山老妖完全挨不著邊。說出自山海經的就更扯了。

“聶小倩”的一路

按照當時徐克給編劇的人物靈感設定:姥姥是老鴇,女鬼是妓女,而黑山老妖的則是香港警察。作為大片自然也要融入當時的流行元素,打鬥場面上進行了大幅度的升級,但戰鬥體系是一個大鍋燉,而且受80年代殭屍片的影響比較大,嘴裡來句波若波羅蜜,接著一張玉華司鎮宅符就飛出去了。影片的許多設計是融合了各個年代、國家神怪類影片集合,並且將影片核心改為悽美的人鬼戀,這與小說及前幾版聶小倩都不同,並根據時代進行了升級,例如鬼節的儀仗隊。寧採臣為聶作的定情詩,87版在視覺體現更加出色的情況下,保留了原本故事的一些“韻”,這也是近年來很多古裝、神怪或武俠片最缺少的東西,就是不“韻”了。87版的成功,直接開啟了一個《倩女幽魂》宇宙,但後續的第二部和第三部,全都毫不意外的變成了神怪商業大片,所以肯定是不如第一部給人的印象深刻。

“聶小倩”的一路

此後大多的《聶小倩》影視劇都是以87版為藍本,而按照當時的市場,《倩女幽魂》開始被無限翻拍,接著被惡搞以後就會出現各種你知道的東西,比如87《倩女幽魂》剛出的時候,臺灣就拍了一部惡搞的劇叫《先生騙鬼》,雖然是典型的屎尿屁喜劇,但我說老實話,這其實比後來絕大多數正兒八經翻拍的都好看多了。寧採臣和燕赤霞在這部裡都是太監,而且寧採臣沒演多久就被毒死了,死後也成了姥姥的馬仔,扮成女鬼去勾引人。姥姥最後被童子尿澆死了。

有了臺灣這邊打底,後續無論出現什麼情節你都不會感到奇怪。而內地在八十年代末也開始拍恐怖片,比如什麼《凶宅美人頭》、《黑樓夜盜珍妃墓》之類的,還有那種沒拍完就被砍掉的福建臺版《聊齋》。而內地版的聊齋大多仍然以《聊齋異志》為藍本,例如此後91版的《古墓荒齋》,將《連鎖》、《嬌娜》、《聶小倩》和《畫皮》直接串成一個故事。這回故事裡沒有姥姥,小倩變成了樹精。而94版的《古墓倩影》所有人物的裝扮,肢體語言等等戲曲感都太重,而且審美比較奇怪,明明是正經拍的電影,觀感卻和後期拍的雷劇一樣。順應時代還加入了不少武打場面,所以就變成了聶女俠大戰姥姥。

“聶小倩”的一路

90年代初拍的這幾部聊齋片,都給影片定一個寓教於樂的調子,且由於拍攝技法比較陳舊,導致整體故事的撕裂感太重。到了21世紀就是群魔亂舞時代,這些有名的故事就成了圈錢博眼球的東西了。各種翻拍和續拍基本上也是一個比一個離譜,基本上跟原著沒啥關係了,除了人名一樣,而小倩也逐漸從之前的女鬼變成了狐狸精(好傢伙,物種都給人變了,有時候真的懷疑這些人讀過原著沒有)。我敢說如果《閱微筆記》和《子不語》流傳度再高點什麼捉妖師紀曉嵐,驅鬼人袁枚啥的都能給你整出來。

小倩的故事在87版之後基本就失去了煥發新活力的創意,而其龐大的商業價值讓其翻拍出了各種版本,讓原本一個平平無奇的故事愣是成了“中國第一女鬼”。估計未來的日子裡還會有各種奇奇怪怪的版本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