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成都,不總是一座陰雨的小城,依然有從未忘記的人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春夜喜雨》:成都,不總是一座陰雨的小城,依然有從未忘記的人

好雨:恰逢其時,適逢其會

春天是播種的季節。種子發芽,需要水的滋潤。由此,每當春天,農民們都會渴盼春雨,而春雨又總是姍姍來遲。這樣,就有了“春雨貴如油”的比喻。

我們老家那裡是北方偏遠山村,還沒出正月,農民們就開始陸續忙起來了。買化肥,買種子,去莊稼地裡收拾收拾往年的秸稈,送糞,等等。總之,就是各種備耕。

穀雨種大田。到了穀雨前後,農民們每天心急火燎的一件事,就是盼雨。比如我的老母親,現如今她已經年近七十,也不種地了,但她每天必備節目,就是看中央臺的天氣預報,如果哪天因為某種原因忘記看天氣預報了,那是捶胸頓足,後悔莫及。儘管我們安慰說,手機也能看電氣預報,但於事無補。這就是農人,這就是農時,這就是靠天吃飯留下的後遺症。

杜甫的《春夜喜雨》,開篇就是“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就讓我們覺得似乎不是農人在盼雨,而是雨早已做好準備,等著農時的到來。於是乎,望眼欲穿渴盼春雨的農人,與這恰逢其時的雨,二者一拍即合。想什麼來什麼,最美莫過及時,心想事成,這就是好,這就是喜。

《春夜喜雨》:成都,不總是一座陰雨的小城,依然有從未忘記的人

喜雨:不張揚,不做作

我們傳統文化裡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此我們很會換位思考。比如我們要給予別人,要幫助別人,要行好事善事,我們要考慮接受者,是否能夠從容的接受。所以說,最高境界的行善,是默默的,是不露聲色的,這是考慮到了被幫助的人,考慮到他們可以坦然地接受。

比如我們教育孩子,講究言傳身教,甚至還有行勝於言,身教重於言教。有一段時間,流行小故事大道理。那個也是教育的進步,講大道理蘊含於小故事之中,聽著聽著故事就領悟了大道理,從而達到教化受用的地步。

除了關心自己,還關心別人,關心天下。這就是儒家文化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杜甫的《春夜喜雨》,這喜雨是什麼樣子的呢?“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喜雨沒有居高自傲,沒有居功至偉,沒有敲鑼打鼓,沒有煞有其事,而是悄悄地,選擇夜間來臨,這樣還不耽誤農人白天在莊稼地裡幹農活兒。悄無聲息地,唯恐驚動了幹了一天農活兒,已經熟睡中的人們。

《春夜喜雨》:成都,不總是一座陰雨的小城,依然有從未忘記的人

好雨:雨意正濃,酣暢淋漓

我們剛看到這春夜喜雨是“潤物細無聲”的,是不驚動的,是偷偷的,是細細的。那麼不由得擔心了,這雨,能否足夠?能否充分地給大地解渴呢?能否正好地滿足農人的需求呢?

花看半開,酒飲微醺,若即若離,似遠還近,此中大有佳趣。但這春雨,關乎民生疾苦、關乎天下蒼生,需要實實在在、需要真真切切、需要結結實實,來不得半點兒朦朦朧朧、欲擒故縱、故弄玄虛、花前月下、浪漫唯美。

杜甫的《春夜喜雨》第三句“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雲黑沉沉的,田野裡的小路也黑沉沉的,只有江裡船上的燈火是明亮的。給了我們答案,告訴我們大可放心。這喜雨,雨意正濃,酣暢淋漓。足夠,足夠。

《春夜喜雨》:成都,不總是一座陰雨的小城,依然有從未忘記的人

喜雨:萬紫千紅,鮮花著錦

詩人就是詩人,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久旱逢甘霖,而且這甘霖分量也足夠,該不必擔心了,該睡個安穩覺了。這個時候,詩人又開始發揮想象力了,想到了第二天早上的情景。

早起開門,雨後泥土的清新迎面撲來。萬物經過一夜春雨的洗禮,越發潤澤飽滿。尤其那花朵,浸漬了充足雨水,雨水彷彿正從花朵中漫溢位來,欲墜欲滴。這個時候,整個花朵因為雨水的浸染,要比平日裡分量重了很多,沉甸甸的。錦官城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鮮豔的,溼漉漉的,大朵大朵的花,到處都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萬紫千紅,鮮花著錦。

《春夜喜雨》:成都,不總是一座陰雨的小城,依然有從未忘記的人

這首詩杜甫寫於761年春。杜甫定居於成都草堂,他種田種菜養花,事必躬親,與當地的老百姓打成一片。杜甫儘管自己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但他心繫百姓蒼生。當他自己茅屋被秋風所破,茅草被頑童抱走,倚仗嘆息,這個時候,他還能夠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就是憂國憂民的杜甫,這就是詩聖。

說到成都,不總是陰雨小城的浪漫,但我們依然有從未忘記的人。說到成都,我們自然想到杜甫草堂,想到這位與民同樂、胸懷天下的詩聖杜甫。

——完——

(圖片來自網路,如侵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