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後冬奧故事,冬奧“雪花”“雲端”開講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尹希寧)如何讓北京冬奧燃燒的熱量長久持續?謀劃好後冬奧文章,是北京這座“雙奧之城”的新課題,也是全國高校宣講團思考的新問題。

“難忘的冬奧悄然落下了帷幕,但它帶給我們的精神和文化思考將是凝寶貴的財富。” 3月20日,全國高校宣講團2022年北京冬奧會聯合宣講會在“雲端”開講,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講師團講師趙習堯分享了“從中國冰到中國金”的故事。

北京冬奧會,志願者的主題歌叫《燃燒的雪花》,萬名志願者也被大家成為“雪花”。

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男子500米賽場上,中國選手高亭宇打破冬奧會記錄,為中國速滑隊奪得北京冬奧會第一枚金牌。作為北京冬奧國家速滑館賽事服務領域志願者,趙習堯在崗位上見證了這枚金牌的誕生,而在他服務的看臺上,國家速滑館總設計師鄭方也一同目睹了這場體育競技奇蹟。

賽前交流時,鄭方曾告訴趙習堯,他想看看中國自主設計的冰面狀況如何,沒想到正好目睹了本土運動員在絲滑的冰面上創造新的奧運記錄的過程。“當中國冰遇上中國金,我更加能感受到‘冰絲帶’創造的中國科技創新奇蹟和中國體育競技奇蹟是多麼彌足珍貴”,趙習堯說道。

講好後冬奧故事,冬奧“雪花”“雲端”開講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講師團講師趙習堯在線上宣講。(圖片擷取自全國高校宣講團2022年北京冬奧會聯合宣講會)

烙上中國印記的不止“冰絲帶”的自主設計冰面。

“如果把一個體育專案比作一棵大樹,競技體育就是樹葉,經過光合作用,不斷地向樹根、向群眾體育輸送養料。”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王志甜在宣講中談到,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是中國對世界的承諾,也是邁向體育強國的星星之火。

“競技體育普及化是大勢所趨,讓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更重要的是用冰雪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她提到,南方城市建立起成熟的冰上訓練系統,中國雪車隊用八年時間把“零”變成銅牌,“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之間已形成閉環,互聯互通”。

講好後冬奧故事,冬奧“雪花”“雲端”開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王志甜在宣講。(圖片擷取自全國高校宣講團2022年北京冬奧會聯合宣講會)

在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郭文傑看來,北京冬奧不僅帶動了三億人參與冰雪,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全民參與冬奧的激情。

“我們既看不了精彩絕倫的比賽,也聽不到激烈的吶喊,同時也看不到繽紛的煙火”,作為北京冬奧反興奮劑領域志願者,郭文傑通過了近兩千道題的專業測試關,適應了凌晨三點半起床、六點上崗的實踐關,不跟運動員合影、交換徽章的紀律關,“做一個默默的付出者,享受這個過程”。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本科生、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轉播服務領域志願者王雪瑩在宣講中提到,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前,她在戶外安檢口引導中外記者搭乘前往“鳥巢”的班車。寒風中,王雪瑩和同組志願者連續5小時舉著標識燈牌,“手都難以屈伸”。

她曾想過,為什麼有了路標還需要志願者,“辦公室經理告訴我們,志願者才是人們眼中的標兵。我們身著藍色的意義,就是讓人們知道,我們在哪兒,路就在哪兒。”

“作為青年,我們有幸以見證者、參與者、奉獻者的身份,與北京2022年的春天共同成長。在這場盛會中,每一個瞬間,每一場遇見,每一幀畫面都真真切切地告訴我什麼是中國精神,什麼叫中國人民,什麼凝聚了中國力量。”王雪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