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口尋根41」三渡村和朝家村善慶堂:善積慶餘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孫晶晶/文 俞躍/攝

「汾口尋根41」三渡村和朝家村善慶堂:善積慶餘

淳開線,起點千島湖鎮,終點開化。路融入景中,景融於路上。汾口鎮的很多村落都分佈在這條公路沿線,和朝家村就是其中之一。

三渡村和朝家自然村的村口很好認,門口有兩棵大樟樹,鬱鬱蔥蔥,張大樹冠,迎來送往路過的客人。

這裡的村民余姓居多,始祖餘美河從宋京遷居而來,清康熙年間定居於此。

「汾口尋根41」三渡村和朝家村善慶堂:善積慶餘

“和朝家”舊時稱為“朝樁”,原本這裡是一個宋京村堆積木頭的樁點。

宋京村四面環山,林木葳蕤,木材資源豐富。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民們的一部分收入來源於山林中的木材。

每年砍伐季,村民們會將砍伐的大批木頭運來堆積於此,宋京村族長輩安排族人輪流看守。

等到溪水漲水時,將木材水運至城裡,賣錢換糧。

有了族人看管之後,其他村就不敢亂砍亂伐山上的樹木,更不敢亂偷溪灘上的木材。

由於宋京年年都派人輪流看管山林木材,村民們索性在樁點建了住房,掘了水井,還開了水碓,就把這裡命名為“朝樁”。

「汾口尋根41」三渡村和朝家村善慶堂:善積慶餘

後來,餘美河這一脈就從宋京搬遷到這裡,並將此地改名為“和朝家”。

“和朝家”寓意溫和善良,餘美河希望以此教育自己的子孫後代處事和善,心平氣和,說話良言善語,不要搬弄是非。

善慶堂,就是和朝家村餘氏的家廳。

「汾口尋根41」三渡村和朝家村善慶堂:善積慶餘

沿著龍溪一直往村落深處走,阡陌民居中,善慶堂就隱於此。

家廳堂號“善慶”,其實與“和朝家”這個村名相得益彰。

“善慶”兩字,出自《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意思是善行多福,想必當時取堂號時也是遵循了先祖的教誨。

「汾口尋根41」三渡村和朝家村善慶堂:善積慶餘

善慶堂面積不大,大概160多平方米,結構簡樸。

大門兩邊,大紅燈籠高掛,兩側還貼了春聯。古樸的木門上,滿是歲月的痕跡。推門而入,整個廳堂略顯陳舊黯淡。

村子不大,生活很慢。午後的村落很安靜,家廳門前三三兩兩坐著幾個老人話家常,打發時間。

說起家廳的往事,老人們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

始祖餘美河為人豁達,總是教育族人後輩謙遜恭謹。

和朝家村出了不少善人。清朝年間,村裡出了一位愛民如家人的族長,名叫餘家善。村民們的吃穿住行,點點滴滴,他都記掛在心,深得村民的愛戴。

他發現有村民的住房倒了,就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及時修理,而且不要報酬。

遇到青黃不接鬧糧荒的時候,他會一個人爬到村後的山頭,看到誰家炊煙未起,就會把自家的糧食分給那些揭不開鍋的村民。

以身作則,餘家善的兩位兒子也很出色,後來都成了有用之才。

朝代更迭,春來秋往,與人為善的家風未曾改變,一代傳一代。

就如同村尾那棵百年古楓楊樹,在這個小村落裡生根發芽,枝繁葉茂,虯曲蒼勁,深深紮根在了這裡。

「汾口尋根41」三渡村和朝家村善慶堂:善積慶餘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淳安縣汾口鎮聯合出品記錄一鎮一村的文化根脈

【之前,我們都記錄了什麼,看這個專題】

“汾口尋根”系列文化報道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