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方面來看,在《覺醒時代》中,具象理念與感性轉化

從三方面來看,在《覺醒時代》中,具象理念與感性轉化

新主流影視劇能夠引發觀眾共鳴、共情與其本身的製作理念是不可分割的。

在此,我也要表達一種看法,主旋律作品本無高低貴賤之分,《沙家浜》《白毛女》等一些列“樣板戲”亦有其獨特的審美、宣傳、傳播價值,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

從三方面來看,在《覺醒時代》中,具象理念與感性轉化

《覺醒年代》導演張永新在接受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專訪時,表達了自己一以貫之的創作理念,

“講人性、講人心、講人情、講好故事,這是影視創作應該秉持的原則。”

《覺醒年代》以知識分子群體找尋自身價值,拯救國家為主線,展現了那個“覺醒”年代的社會風貌和百態人生。

從三方面來看,在《覺醒時代》中,具象理念與感性轉化

一些重大而宏觀的主題轉化為具體而微的社會事實,該劇不僅從高階層面融合社會現實,宣傳主流價值,而且透過細緻而微的鏡頭語言展現那個年代的芸芸眾生。

複雜的概念和理論變得“接地氣”且易於理解,為青年群體所接受。

如此一來,既體現了重大主題的高階特質,又收穫了極高的社會關注度和認可度。

從三方面來看,在《覺醒時代》中,具象理念與感性轉化

革命鬥爭

劇中所處的時代背景是辛亥革命結束後,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等人流亡海外。其時,雖已推翻了清王朝,但封建殘餘勢力仍根深蒂固,國民們仍飽受外國勢力壓迫,百姓依然生活困苦。

實踐證明,以往封建地主階級的改良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並不能拯救中國。

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先進知識分子決心在思想上掀起一場“革命”,以科學和民主改造社會,發起新文化運動。

從三方面來看,在《覺醒時代》中,具象理念與感性轉化

“鼓吹新文化,宣傳新思想,造就新青年”的理想目標風靡一時。在《覺醒年代》中《青年雜誌》的創刊本身就富有戲劇性。

陳獨秀透過分月向商人售賣字畫的方式籌集資金,在演講中發表自身對中國“技不如人”、“制度不如人”、“思想、道德、理念不如人”的感嘆,提出了新青年的六大標準。

從三方面來看,在《覺醒時代》中,具象理念與感性轉化

學生不停記下筆記,掌聲轟然不停。這些具體而細緻的動作將思想革命的種子表達得淋漓盡致。

李大釗在日本寫下《青春》一文,呼籲青年學生以青春之力拯救我們的國家。思想上的革命藉由這些平淡的鏡頭,

既從高階層面展示“思想革命”,又與社會實際相結合。

從三方面來看,在《覺醒時代》中,具象理念與感性轉化

家國情懷

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再到“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懷早已成為中華兒女的文化基因。

《覺醒年代》細緻展現底層民眾的悲慘生活,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刻畫得十分細緻。

從三方面來看,在《覺醒時代》中,具象理念與感性轉化

易白沙曾在《新青年》上發表《孔子評議》一文,批評孔子和儒學,在當時社會引發轟動,起到振聾發聵的作用。

第一集中有一幕,易白沙面對茫茫黑夜勸陳獨秀別再看了,外面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見的,而陳獨秀卻堅定地說“看得見”。此處運用隱喻手法暗示兩人的不同選擇與結果。

從三方面來看,在《覺醒時代》中,具象理念與感性轉化

易白沙隻身前往北京暗殺北洋總統徐世昌失敗後,對時局深感失望而滿心悲憤,認為自己的人生毫無價值而在端午節投江自殺;

而陳獨秀卻堅持下來在黑夜中開闢道路,為拯救自己的國家而不懈努力。

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時發誓要“二十年不談政治”,一心宣傳新文化,用自己的方式尋求救亡之道,展現家國情懷,但最終面對殘酷的社會現實,不得不放棄自己的誓言。愛國是永恆的話題。

從三方面來看,在《覺醒時代》中,具象理念與感性轉化

《覺醒年代》第三集中普通小販為避讓軍隊,推車滑倒,活魚撒了一地;孤苦的婦女為謀生計,出賣自己“乖巧”的孩子,小女孩坐在簍子裡無聲地哭泣;樓上的富家女子對底層民眾評頭論足;富家小男孩在車廂裡吃著三明治。

這些畫面展現出那個年代底層民眾的悲慘與上層社會的冷漠,鮮明的對比能夠打動觀眾引發共情。

從三方面來看,在《覺醒時代》中,具象理念與感性轉化

《覺醒年代》 第四十集,陳獨秀、李大釗二人乘坐馬車逃離北京。陰沉的天空,風雪將至,風哨陣陣,難民們搭起簡陋的帳篷,破布棉襖擋不住風寒;飢餓無力依在牆角的孩子,手上臉上的凍瘡清晰可見。

“一路都在打仗,到處都是難民,河南、山西、山東哪的都有。”“老百姓命苦,這麼多年,習慣了!”面對“垂死掙扎”的底層民眾,陳獨秀禁不住跪地痛哭,為天地而哭,為同胞而哭,為國家而哭。

由此,陳獨秀同李大釗決心建設一個堅強的組織,共同宣誓:“為了讓你們不再流離失所······為了中華民富國強;為了民族再造復興;我願意奮鬥終生!”

誓言誠摯而懇切,鏗鏘有力,把二人的家國情懷錶達地淋漓盡致。

從三方面來看,在《覺醒時代》中,具象理念與感性轉化

自強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自尊、自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在《覺醒年代》中許多人都顯示出了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

他們出身不同,社會地位相異,卻都有著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

“龍生九子,子子不同”,《覺醒年代》一大成功之處便是對英雄群像的塑造,如“封建大家長”陳獨秀、樂善好施的李大釗、沉穩睿智的周樹人等。

從三方面來看,在《覺醒時代》中,具象理念與感性轉化

張長禮和張豐載叔侄二人是貫穿故事主線的主要反面人物,張長禮曾指使侄子張豐載採取造謠誣衊的方式,攻擊提倡陳獨秀、胡適、錢玄同等人。

第二十四集中張長禮欲借國會辯論罷免蔡元培;第三十五集中張豐載逮捕陳獨秀並在後期圍堵陳獨秀及其家人。

從三方面來看,在《覺醒時代》中,具象理念與感性轉化

反面角色的出現推動故事進展,使得正面人物多受非難,並進行反面襯托。

《覺醒年代》第一集中陳獨秀批評梁士詒等人尊孔守舊,為國家前途出路而擔憂;李大釗奮筆疾書為學生教育和拯救國民提出建議,而張豐載等人卻在唱戲、聊天、打麻將,支援袁世凱復闢。

從三方面來看,在《覺醒時代》中,具象理念與感性轉化

面對日本船員濫用職權,毆打辱罵中國留學生,張豐載等人在一旁起鬨,陳獨秀、易白沙則義正詞嚴要求該船員進行道歉以維護民族尊嚴,引發船員支援,在中國乘客心裡一股自強不息的愛國豪情油然而生。

第四集中長辛店工人葛樹貴的妻子灰頭土臉地跪在街頭,懷裡抱著高燒不退的一歲孩子,苦苦哀求好心人施捨錢物。葛樹貴衝進人群,拉扯妻子並大吼“在這兒丟人現眼嗎?

我們窮人生下來就是等死的命,不是跪著的命,死也得站著不能跪著!”。

從三方面來看,在《覺醒時代》中,具象理念與感性轉化

葛樹貴一家的生活境況是無數個平民家庭的生動縮影,

拋開葛樹貴本身的行為對錯,他作為社會底層也能發出不跪的怒吼,其自強不息的氣節令人感動,引發觀眾共鳴。

周樹人的表弟因見過太多民眾餓死而發瘋,臆想別人要追殺他,跑到周樹人住處躲藏並留下遺書。周樹人憤而發怒,寫下《狂人日記》一文,痛批封建社會的“吃人”本質。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閒說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