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4個月一上學就吐血,醫生卻說:生病的不是孩子,而是爸媽

作者:栗子

爸媽研究所(ID:mama_cn)原創首發

前段時間看到個新聞:湖南瀏陽13歲的少年小於今年剛升入初一,

從六年級下期到本月間斷4個月裡接二連三的咯血。

連續4個月一上學就吐血,醫生卻說:生病的不是孩子,而是爸媽

孩子家長供圖:小於在學校“咯血”

即使多番檢查,也沒查出明確原因。

因此,小於的病情總以

“咯血—難以上學—請假—看病—好轉”

的模式反覆重演。

別無他法之下,醫生選擇單獨與孩子做了深層溝通。

小於這才剖白:

“我就是不想上學,開始裝頭疼、胸悶乏力,但媽媽也一樣叫我去上學,後來我偷偷吃了番茄醬咬破嘴唇裝吐血才不用上學......”

“厭學”的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對學習表現出懈怠、不在乎、甚至極力逃避和抗拒。

如果孩子從小沒有找到學習的意義,一直都是被父母推動著去學習的,那麼在進入青春期的這個階段,就會產生極大的反彈,甚至像小於這樣,“無所不用其極”地逃避上學。

其實,這時候的煩惱早在小時候就埋下了伏筆。

如果能夠從小過度好孩子的心理鋪墊,那麼當遇見了青春期,也不至於那麼的狼狽。

我們常常說一年級需要去上幼小銜接,如果要孩子完全“零基礎”入學,真的很難迅速進入狀態。

但是,這裡說的“零基礎”,並不僅僅指語數外的知識要搶跑多少,

更多的是孩子習慣的養成和心理上的調適。

(之前我們就淺談過,幼小銜接到底在銜接什麼?點選右邊連結複習一下:

幼兒園“小學化”被叫停,雙減過後,還要上幼小銜接課嗎?

我們常說的“幼小銜接”,往往忽略了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角色——

家長

真正的幼小銜接,是讓父母與孩子無論從生活習慣到心理準備上,都做好應對的轉變。

而這篇文章,與其說是給孩子做幼小銜接,

不如說是給家長的一封“入學指南”

第一問

家長準備好了嗎?

是的,孩子幼升小,

首先要準備好的,是家長。

因為孩子升上小學,代表著是一個家庭進入生活新的階段:

一家人都需要準備迎接新的生活挑戰,並且為之做出適當的準備。

而這,代表著家有孩子升小學,家長需要先做好準備。

這裡的準備,並不單單指買好文具之類的細節,更多的是作為爸爸媽媽,發自內心地接納一個改變:

我將是一個小學生的家長了。

進入新的階段,爸爸媽媽面對的課題也截然不同了。

對於第一次做小學生的父母來說,必須要想如何處理以下這些角色的轉換:

我們將成為怎樣的父母?

我們期許的孩子是怎樣的?

我們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怎樣的榜樣?

我們需要如何幫助孩子?

……

思想上接納了身份轉換之後,生活方式上也會有巨大的轉變。

這時候,家長就要開啟“小學生家長”模式了。

作為一個小學生家長,有些細微卻又不可忽略的點,必須要提前安排。

1、按時接送孩子

孩子剛上小學階段,父母一定要提前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做好新的安排,以保證“準時接送”。

為什麼“準時”這麼重要?

正是因為,小學階段的遲到不僅僅會影響到孩子進入課堂後的學習節奏,更可能因為被問到“遲到原因”時,不知道如何解釋而心懷愧疚,影響對於上學的心情。

為了不讓孩子遲到,有的父母不可不說使盡渾身解數。

這不,就像這個家長一樣,在後備箱備上一臺腳踏車,思慮周到,即使堵車了也不能阻擋他送孩子上學的步伐。

沒有任何事情能夠阻擋(送)孩子上課的道路!

2、按時睡覺

就在2021年,教育部門特別規定了中小學生晚上就寢時間:

小學生就寢一般不晚於21:20;

初中生不晚於22:00;

高中生不晚於23:00。

剛上1年級的孩子,通常都會夾雜著許多複雜的情緒,而這時候更需要督促他們按時休息,以保證第二天的精力和良好狀態。

而這也是培養按時作息的良好習慣的開端,父母與孩子都需要一起努力。

3、參與一年級的學習任務

一年級的孩子,剛剛從幼兒園的“玩中學”的學習模式轉換成小學的學習模式,必然有不適應的地方。

這時候,家長與老師就是他們最大的助力,

幫助孩子獲得學習的動力、養成學習的習慣、找到學習的方法,

才能為未來的學習鋪墊好基礎,以後才能越來越輕鬆。

實際上,對於一年級的孩子而言,核心的學習任務並不是課本上的知識,更多的是:

讓孩子學習如何當一個學生;

瞭解並且全然接納自己作為小學生的身份;

能夠主動融入學習生活,最好還能夠樂在其中;

培養用啟蒙思維培養孩子終生學習的習慣。

而要完成這些任務,家長的作用絕對不容忽視。

4、創造學習的氛圍

好的學習氛圍,是孩子能夠自然而然地看到:

每個人都在專注做自己的事情,完成了自己的任務,才做娛樂自己的事情。

先學習再娛樂,這個標準,應該大人小孩都適用。

特別是:

閱讀氛圍的建立,這是所有家長都十分重視的。

那麼如何在家裡給孩子創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呢?

家裡得有書,有適齡且孩子有興趣的書;

父母愛讀書,父母就是孩子模仿的第一物件,只要父母拿起一本書,孩子自然而然地也會愛上閱讀;

製造適合閱讀的環境:方便孩子取書的書架、舒適的閱讀角落、適合的光線。

全國知名校長卓立就曾說過:“在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全心全力花在孩子身上的一個月時間,要抵過3年級以後一學期的時間,抵過6年級後一學年的時間”。

作為一年級家長的角色轉換,如果之前還沒準備好,那就從此刻開始吧,刻不容緩。

第二問

孩子準備好了嗎?

孩子的長大不是瞬間的,通常,孩子的行為年齡可能比他的生理年齡更能夠說明一年級的學業對他到底意味著探索的樂趣、獲得新知的喜悅還是辛苦負重的行程。

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國外一些機構的一年級孩子行為能力清單。

·9月份開學的時候年滿6週歲,或者超過;

·在同齡孩子中,顯得稚嫩,還是剛剛好,或者沉穩;

·能和你一起或者獨自安靜地看完一本繪本書;

·能區分生活中不同的物體,屬於球體、長方體、正方體等;

·能認識自己的名字,能夠寫或者畫出來;

·知道正確的握筆姿勢;

·能數數到20以上(不用更多了),能理解加減法的意思;

·知道自己的生日;

·在離家兩個路口之外,能找到回家的路;

·會從頭頂扔球;

·能騎尺寸適合的單車;

·能分清自己的左手和右手;

·能獨立完成上廁所的全部過程;

·需要的時候,清晰表達自己的願望;

·需要的時候,願意和能夠求助。

(上下滑動檢視全清單,清單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意味具備全部能力才能上小學)

提前上學對於孩子而言,並不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

這些孩子在班上往往是“小字輩兒”,有些方面的缺失往往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來。

一旦孩子沒準備好就上學,容易因為吸收知識的速度比不上別的同學,而這種明顯的落後所帶來的無力感,會狠狠地摧毀孩子的自信心,讓他陷入了全面被動的狀態。

而即使孩子已經具備了以上這些能力,也不代表孩子就可以自動地完全融入到小學生活和學習中。

正因為學習是一件連續的事情,一年級這個階段的轉換更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最佳契機。

一年級應該幫孩子養成的好習慣有哪些?

讓孩子練習對自己負責;

讓孩子學會合理安排時間;

讓孩子學會有條理的收納整理;

讓孩子承擔一定的家務。

(教育部正式要求中小學生的家務任務,你知道嗎?:

9月開始!教育部要求!中小學生要學煮飯燉湯、修理家電……

如果孩子的習慣培養得好,不僅僅對接下來的學習生涯奠定了十分鞏固的基礎,更甚者可能比爸爸更讓媽媽省心。

正如這個孩子,聽到鬧鐘響之後,可以立刻起床,自動洗漱後,就先晨讀《對韻歌》,到點才叫爸爸起床送去上學。

不得不說這孩子真的狠……

什麼是好習慣?

就是孩子的生活模式已經

可以獨立推動並且主導性極強

,此時的孩子,才真正的為接下來的學習與生活,做好了覺悟上的準備。

第三問

怎麼讓孩子“喜歡去上學”?

想要幫助孩子進入小學生活,

“儀式感”

是個很好的幫手。

從孩子準備進入小學開始,家長就可以有意識地安排不同的小小儀式來給孩子建立長大的自我覺知。

譬如:

用大名來稱呼孩子;

拍一張正式的入學照;

買一個蛋糕,正式慶祝成為小學生;

讓孩子參與入學登記報名的每個環節;

帶孩子到校門口看看;

讓孩子參與到準備學習生活用具的全過程……

連續4個月一上學就吐血,醫生卻說:生病的不是孩子,而是爸媽

買一個蛋糕給孩子慶祝,也是不錯的“儀式感”

孩子越多地參與到小學的準備工作當中,他就越能產生主人翁意識,也就自然而然地從心理上也做好準備,迎接新階段。

第四問

讓孩子喜歡上老師,家長能做些什麼?

無論是在哪一個學習階段,對於孩子而言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角色:

老師

這是個在學校處於主導地位的角色,是會最瞭解孩子在校情況的角色。

若是想要孩子的小學階段能夠更加地融入,喜歡老師,就顯得尤為重要。

喜歡老師,老師講的課會變得更有趣

只有發自內心的喜愛,才會是孩子自發地喜愛這個老師教授的科目的動力。

讓孩子喜歡上老師,家長能做點什麼呢?

一是多在孩子面前誇獎老師,幫助孩子發現老師的優點。

二是多讓孩子知道老師對自己的關注,讓孩子覺得老師喜歡自己。

讓孩子喜歡上老師,就給孩子的學習力養成提供很大的幫助,

讓孩子親眼看到你和老師之間友好融洽的關係,以及要及時扭轉孩子對老師的負面感受和看法,及時和老師溝通。

第五問

怎樣讓孩子在同學中更受歡迎?

一年級的孩子是非常單純的,面對別人的才能和優點,他們不會像大些的孩子乃至大人們那樣,憑空地生出一些複雜的情緒。

你確實比我強,我就佩服你

——這是這個年齡的孩子真能做到的。

那麼,哪些孩子在入學開始階段更容易受歡迎呢?

一是有實力。

這是基礎利器。

實力的來源更多的時候是每天一點點的滴水石穿的笨功夫,量化每天的學習內容,設立小目標,日復一日堅持。

二是整潔。

個人形象的整潔和書寫卷面的整潔。

三是能爭會搶好協商。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沒有爭執和衝突時不可能的,廣受歡迎的同學往往具有對爭執更好的處理能力。

四是玩耍力,俗稱“會玩”。

一個人能帶動一起玩的人越多,就越有本事。所以,不要小看孩子們那些無聊的小遊戲,因為這些可能就是他們在同學中被推崇的本領哦。

家長能做點什麼?

幫助孩子找到好朋友,幫孩子建立朋友圈。

多結伴遊玩,孩子有伴大人更輕鬆愉快,孩子也能夠看到別的父母別的家庭的相處方式,發現和理解了世間的多樣性、不一樣的存在。

最後

成長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離別。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儘快獨立長大,獨當一面。然而,這有個前提,就是讓孩子擁有話語權與自主權。

從小學階段開始,把主動權還給孩子,讓他們對自己的人生當家做主。

1、凡事多問問孩子的意見

雖然他們不一定能講出什麼規則或者道理,也不一定有明晰的方向與目標,但是起碼他們知道自己的內心所向。

再多的優劣比較,都敵不過孩子的一個“我喜歡”。

2、讓孩子看到你的努力和成績

說給孩子聽,不如做給孩子看。

父母天生是孩子的模仿物件,你是如何做的,孩子看見了,就是他們的行為標準了。

3、你為他驕傲,就要讓他知道

成就感是孩子堅持努力的最強續動力。

透過讓孩子看到自己努力一段時間後的成果,讓孩子獲得後續努力的能量,這才是推動孩子的最佳方式。

對於孩子而言,“被看見”很重要,

從中獲得的關注感和存在感,都是他們獲取自信心和原動力的途徑,因此,父母不要害怕曬娃,要讓孩子知道,你以他為傲!

每一個成長階段都有著其重大深遠的影響。

然而一年級的孩子是尤其特別的。

正因為是踏進人生的另一個新階段,對於父母而言也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點。

雙方的扶持和相互改變,都是為了能夠更好地過度這個轉折、為未來鋪墊更好的基礎而努力著。

孩子是第一次上一年級,父母又何嘗不是第一次成為一年級生的父母呢?

讓我們互勉!

讓我們為成為更好的父母而不懈努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