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的主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其實唱的不是康熙,而是鄭成功

康熙王朝的主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其實唱的不是康熙,而是鄭成功

康熙王朝劇照

2001年,一部《康熙王朝》走入人們的視線,距今已有19年。看過該劇的人們或許已經模糊了劇情,但是絕對不會忘記那首鏗鏘有力的主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

那一聲聲高歌彷彿是對命運不甘的嘶吼,讓人愈發敬佩起這位康熙大帝。

可是你知道嗎?康熙在位61年,乃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更是開闢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盛世——康雍乾盛世。實在不符合“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中壯志未酬的悲劇情感。細細探究起來,

這首歌更像是寫給民族英雄鄭成功,並非寫給康熙的。

巨大利益之下,“海禁政策”形同虛設,盛行

鄭成功,中學歷史課本中在南明末年擊退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歷史上的鄭成功,並非只是一個普通的將領,

他的背後依靠的是海商中的龍頭老大"鄭氏家族"。

康熙王朝的主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其實唱的不是康熙,而是鄭成功

海上馬車伕

鄭氏家族發家於素來以“海禁”著稱的明朝,是活躍在東南沿海地區的“海商”。當然,

在禁止海上貿易的朝廷看來,鄭氏家族不是海商,而是海賊。

彼時世界正處於大航海時代,荷蘭已經完成了自己的偉大航路,將印尼的香料群島當作了自家的後花園。

香料養肥了荷蘭這個不足河南省面積1/4大的"彈丸之地",

打出了“海上馬車伕”的稱號,奠定了荷蘭海上霸主的地位。

僅僅憑藉香料,便讓荷蘭如此富裕,更何況中國的茶葉、瓷器與絲綢,具讓荷蘭渴望無比。荷蘭商人開出很高的價錢收購這些“中國特產”,在巨大的利潤之下,即便明朝有海禁政策,浙江、福建一帶的海商活動從未停止。

康熙王朝的主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其實唱的不是康熙,而是鄭成功

崇禎劇照

鄭氏集團就是眾多海商之一,與日本、荷蘭交易往來密切,

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就是正兒八經的日本人。

而後,鄭氏集團做到了龍頭老大的地位,可謂是東南沿海一霸。

鄭家在海邊叱吒風雲,賺得盆滿缽滿。

大明朝卻並沒有做出相應的整治措施,這蓋因為當時的明朝已經自顧不暇。

此時崇禎當政,明朝內有農民起義,社會動盪不安;外有清軍吞併蒙古,像一頭猛獸一樣趴在大明的脊樑上,虎視眈眈。

終於,農民軍最先取得了勝利,李自成攻破北京城,逼著崇禎自縊,建立了“大順”政權。緊接著,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宣告著明朝的覆滅。明朝殘餘政權大多逃亡南方,以南京為都城建立了“南明”。

誰知南明還沒有南宋堅持的久,僅僅18年便覆滅了。

康熙王朝的主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其實唱的不是康熙,而是鄭成功

李自成

雖是“海賊”,但有一顆忠君愛國之心

偏安一隅的鄭氏集團目睹了大明的種種動盪,拋去鄭氏集團種種違禁的海上貿易活動。鄭成功生於明朝,長於明朝,

有一腔忠君愛國之心,見到國家動盪,他毅然地站了出來。

康熙王朝的主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其實唱的不是康熙,而是鄭成功

鄭成功像

鄭成功打著大明的旗號,在福建沿海一帶抵禦清軍,一度攻入過南京。只是愈進行膠著,鄭成功愈是看清,

大明氣數已盡,清軍的大勢不可阻擋,負隅頑抗已經沒有意義。

一腔抱負無處施展,鄭成功萬分不甘心的撤軍。回到福建一帶時,遙望著臺灣海峽,鄭成功突然想到,臺灣此時還是荷蘭的殖民地。

他更加氣憤,祖國被內外分割,他的憤懣之情滿溢胸內。

清軍勢大無可奈何,小小的荷蘭竟也如此囂張。思及此,鄭成功便發動了收復臺灣的戰爭。他帶著山河破碎的國仇家恨,一路勢如破竹,成功收復了臺灣,

鄭成功憑此永垂青史。

康熙王朝的主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其實唱的不是康熙,而是鄭成功

鄭成功像

彼時,只有臺灣這一座孤島屬於大明,成為了大明最後的“火種”。被視為“海賊”的鄭氏集團,也成為了大明最後的希望。

康熙搶了鄭成功的歌,也剝奪了鄭氏集團的政權

縱觀鄭成功的抵抗清軍、收復臺灣的歷程。

他一生征戰,

相較於康熙一生中寥寥三次親征,似乎更加符合《向天再借五百年》中所唱的:“做人一地肝膽,做人何懼艱險,豪情不變,年復一年。”

康熙王朝的主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其實唱的不是康熙,而是鄭成功

康熙帝

豪情一詞更適合來形容遊俠,放在帝王身上有些違和,特別是長於深宮的康熙。但是放在長於海浪中的鄭成功的身上,便會合適許多。大風大浪沒有澆滅他胸中的豪情萬丈,不然他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抵抗清軍、去驅逐荷蘭。

這正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而鄭成功少年無憂,成年後肩負大業,打著大明的旗號討伐清軍,期待能夠復興大明,不正是歌詞中所說的“做人有苦有甜,善惡分開兩邊,都為夢中的明天”嗎?

唱到副歌部分:“看鐵蹄錚錚,踏遍萬里河山,我站在風口浪尖緊握住,日月旋轉”時,

細究起來,這每一句歌詞都像為鄭成功"量身定做"。

康熙王朝的主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其實唱的不是康熙,而是鄭成功

鄭成功像

以一個大明子民的視角來看,滿清騎兵入關,一路南下擊破南京城,可不正是鐵蹄錚錚,踏遍了大明的萬里河山嗎?這顯然與出身異族,以侵略者身份入關的康熙無關。

再者,清朝的都城是北京城,雖說

經濟上屬於沿海地區,但是地理上並不屬於沿海地區,

康熙又從何“站在風口浪尖”處?相反,鄭成功長於海上,倒是常常可以得見何為“風口浪尖”。

而後便是“日月旋轉”這四個字,

"日、月",恰好組成了一個"明"字。

如果這還不足以證明這是大明的“明”的話,不妨來看一下鄭成功以光復大明的口號抵抗清軍時的旗幟。

旗幟乃是一面"日月旗",其上月亮圍繞在太陽周身,

揮舞旗幟時,可不正是“日月旋轉”嗎?

康熙王朝的主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其實唱的不是康熙,而是鄭成功

康熙劇照

此外,

鄭成功在廈門的據點叫做思明,

如果說一件事可以說是巧合,那麼件件事都與“明”字有關時,就必然不是巧合了。

最為關鍵的在於這首歌的名字——《向天再借五百年》,這需要結合鄭成功的結局來看。

他收復臺灣後,沒能看見"夢中的明天",不足5個月便急病去世,

年僅39歲,可謂是英才早逝。因此歌詞中多次吶喊的“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十分符合一位壯志未酬的悲劇英雄。

其實據坊間傳言,這首歌最初是給《大英雄鄭成功》量身定製的。不過由於種種特殊原因,這部飽含愛國主義情懷的電視劇遲遲未能上映,這首歌自然也擱置許多,

最後才被同時期的《康熙王朝》劇組要走。

康熙王朝的主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其實唱的不是康熙,而是鄭成功

鄭成功像

而後《康熙王朝》大火,讓本屬於鄭成功的歌,徹底地落在了康熙頭上。最為諷刺的是,在鄭成功死後,鄭氏集團勢力早已不如從前,很快便被康熙親手拿下,讓清朝的領土逐漸走向完整。

清朝也在康熙的治理之下,愈加繁榮昌盛。

數百年之後,更多的人會記得那個“康熙大帝”,而少有人會主動想起鄭成功。只有史實,記載著鄭成功曾經為大明做出的最後努力,記載著他英年早逝之後,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的悲涼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