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預防中風日|關注腦卒中,防“風”於未然!

世界預防中風日|關注腦卒中,防“風”於未然!

2022年5月25日是世界預防中風日

中風也叫腦卒中

是中老年常見的腦血管疾病

今天,我院院長、腦病專家、主任中醫師林興棟教授

帶大家瞭解腦卒中

讓我們防風於未然!

什麼是腦卒中?

腦卒中俗稱中風,是一種突然起病的腦血液迴圈障礙性疾病。又叫腦血管意外。臨床表現為一次性或永久性腦功能障礙的症狀和體徵,如猝然昏撲、不省人事或突然發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智力障礙為主要特徵。腦卒中分為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即腦出血與腦梗死。

腦卒中為我國成年人致死和致殘的首位原因,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複發率”的特點。且隨著社會老齡化和城市化程序加速,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普遍暴露,我國腦卒中疾病負擔有爆發式增長的態勢,並呈現出低收入群體快速增長、性別和地域差異明顯以及年輕化趨勢。

腦卒中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2016年發表在《柳葉刀》的研究結果顯示:全球 90。7% 腦卒中與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心臟疾病、吸菸、酒精攝入、不健康飲食、腹型肥胖、體力活動不足和心理因素10項可糾正的危險因素相關;對於我國人群,該10項危險因素可解釋高達 94。3%的全部腦卒中。這提示腦卒中是可以預防的,腦卒中一級預防也是降低腦卒中發病率的根本措施。

快速識別腦卒中口訣:“120”或“FAST”

在卒中的識別中,肢體的乏力或活動障礙是重要的表現。

中國卒中學會總結的“120”口訣:

“1”:看一張臉,面部出現不對稱,口角歪斜,尤其是微笑時兩邊弧度不一樣。

“2”:檢視2只胳膊,平行舉起時有單側無力;

“0”:聆聽患者語言,言語不清、表達困難,連基礎的短句都無法準確表達。

或者“FAST”也可以作為一個有趣的識別方法:

F(face)臉:面癱,如口眼歪斜、流口水等

A(arm)胳膊:突然出現上或下肢體乏力,拿物不穩,或者行走不穩

S(speech)說話:說話不清楚,或不能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

T(time)時間:抓緊時間救治啦!時間就是大腦!!!

如果出現以上任何一種症狀,都有可能是卒中的先兆。

不可不知!三級預防腦卒中!

除非腦血管發育或結構醫常,腦出血預防要控好血壓。建議高血壓患者規律服藥,每日監測血壓,將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注意勞逸結合、低鹽飲食、適當運動、保持情緒穩定、睡眠充足、肥胖者控制體重。

腦梗死的預防大致可分為三級:

一級預防指

發病前的預防

,建議大家積極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防治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飲食上預防高血脂,儘量避免經常食用過多的動物性脂肪和含膽固醇較高的食物,如肥肉,動物腦、肝、腎,蛋黃、魚子、蟹黃,奶油及其製品;進行適當的體力勞動和體育運動,如慢走、做體操、打太極拳、游泳等有氧運動;避免過度勞累,保證睡眠充足,戒菸限酒;保持身心愉悅,樂觀向上。中醫認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強調養心、養神的重要性。自我調整,調養身心,能使我們在緊張與忙碌中過得更加輕鬆。

二級預防主要是

預防或者降低再次發生卒中

的風險,減輕殘障程度,主要針對發生過短暫性缺血發作或者可逆性缺血性神經發作。做到早診斷、早治療,預防完全性腦卒中的發生,這在中青年患者中顯得尤為重要,常用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林興棟教授建議,中風後的用藥要“三不”——①不中途停藥:根據關於腦卒中複發率的臨床資料統計,建議患者中風後至少堅持用藥5年,可降低中風複發率,因此建議患者長期規律用藥;②不自己選中成藥,中成藥有固定的藥物組成,或單味藥,或多味藥,便於攜帶,服用方便,多用於中風輕型或恢復期患者,藥物種類很多,但病人不能輕易自行挑選,中醫的精華在於辯證論治,由於病人對自己本身疾病的認識有限,故建議患者在中醫師的指導下合理選擇中成藥品;③不奢望“特效藥”,不少患者及家屬求愈心切,希望能短時間康復或徹底防止中風復發,然而就中風病人而言,發病因素複雜,加之患者多年老體衰,決定了中風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鬥爭,因此建議患者使用規範藥物,不輕信廣告宣傳的“特效藥”。

三級預防是在腦卒中發生後積極治療,建議患者一旦確診,應當及時根據醫生的建議進行規範化的治療,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儘量將神經功能損傷降低到最低限度,並防治併發症,減少殘障發生,預防復發,並儘早在醫生的指導下開始功能康復訓練。

腦卒中康復,中醫中藥有優勢

我國的腦卒中康復治療實行的是分層級康復醫療服務體系:一級康復是指腦卒中急性期(病後1~2周)在神經科住院期間進行的康復治療;二級康復是指腦卒中恢復早期(病後的3~4周)在康復醫學科或康復中心進行的康復治療;三級康復是指腦卒中恢復中(病後4~12周)後(4~6個月)期和後遺症期(>6個月)在社群或家庭開展的康復治療。

腦卒中患者常遺留各種後遺症和功能障礙,長時間臥床也會出現肌肉萎縮、關節攣縮變形等問題,導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治療一定要儘早進行,並貫穿疾病恢復的全過程。

中醫在腦卒中恢復期發揮了獨特的優勢:如針灸,從整體上調整機體機能,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推拿手法,對半身不遂的患者,可以起到放鬆僵硬的肌肉、減輕疼痛麻木等症狀;中藥燻洗,可以疏經活絡,幫助改善患肢血液迴圈,有助於患者的早日康復。

專家介紹

林興棟

主任中醫師、教授

擅長中西醫結合診療中風(腦血管病)、頭痛、眩暈、失眠、帕金森氏病、腦炎(多發性硬化)、神經痛等神經系統疾病和中醫藥防治(熱病)感染病。

陳根成

主任中醫師

中醫臨床 30 餘年,擅長治療內科各種疑難雜症,尤其擅長治療抑鬱症、中風、偏癱、眩暈、頭痛、失眠、面癱等神經 系統疾病,以及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面板溼疹、惡性腫瘤等疑難病症的治療。

葉江琳

副主任中醫師

擅長神經內科疾病的診治,在中風、失眠、眩暈、痴呆、頭痛、肢體麻木等方面有較豐富的經驗。

相關科室介紹

內三科(神經內科)是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的重點發展學科,設有專科病房、專科門診,配備有1。5T核磁共振、64排螺旋CT、德國DWL Doppler-Box全數字化經顱多普勒系統、腦電圖儀、肌電圖、彩超等先進裝置,並設有神經功能及電生理室,能為臨床提供較全面的輔助診斷資料。目前開放床位33張,科室本著“病人至上、服務患者”的宗旨,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在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風、失語、痴呆、頭痛、眩暈、顫證、癲癇、面神經炎、面肌痙攣、失眠、多系統萎縮、運動神經元病、周圍神經病等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配備專業的綜合性康復治療,臨床療效顯著。目前已形成三個主要優勢病種:中風、眩暈和顫病,針對三大優勢病種,已形成完善的診療規範(中醫特色突出)、療效評估系統和預後管理系統。

經過多年的運作,我科建立了具有中醫藥特色的專科醫療及護理團隊,人才架構合理。醫生團隊以林興棟教授、陳根成教授為學術帶頭人,葉江琳主任為科室負責人,含有4名主治醫師、2名住院醫師、2名康復治療師。診療過程嚴格按照中醫辨證施治及施護原則,形成具有中西醫結合特色的治療及護理方案,對中風、眩暈、顫病等腦病科患者進行全面評價,實施個體化治療及護理。同時,醫護人員廣泛接觸臨床中西醫不同病種,吸取各科的中西醫診療特色及優勢,進一步豐富臨床經驗,拓寬中西醫的理論與診療思路,增強急危重症救治能力。

科室負責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大學課程的本科教學工作,有多名教師被學校及學院評為優秀教師,並獲得校內教師講課比賽獎項。在臨床教學方面,科室透過多種形式對見習生、實習生、研究生及進修生進行臨床教學,包括臨床帶教、教學查房、主任重點查房、操作指導、疑難病例討論、中醫病例討論等;定期組織業務學習及專科講座,讓學生的中西醫思維方面都得到提高,同時以身作則,教導學生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承擔廣州中醫藥大學課題2項,廣州市衛生局課題3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項,主要進行腦卒中相關實驗研究。發表論文三十餘篇。

【科室文化建設】

中醫治“人”,以人為本,堅持仁心仁術,科室本著“病人至上,服務患者”的宗旨,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中西互補,給患者帶來了滿意的療效,並逐漸形成了具有專科特色的中醫藥文化。堅持“大醫精誠”的傳統醫德,維護患者的利益,用心治病救人。

【專科專病建設】

我科以中風為主攻病種,發揚中醫特色,救治了許多中風急危重症患者,在中西醫結合診治中風(腦梗死)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並配有專業的康復治療師,對腦卒中等神經系統疾病患者進行中西醫結合的系統康復治療。根據中風的發病特點進行創新性分期治療:中風急性期治以“開竅醒神、活血化瘀”為主;中風恢復期重視扶正,以溫補脾腎為主,兼活血滌痰;中風後遺症期以益氣血、補肝腎、填精益髓為主法。並根據本科成員的多年臨床經驗研製出益氣活血片,實驗研究證明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防止血栓形成,抑制細胞凋亡,減輕腦水腫,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的作用。此外,近兩年逐步在眩暈和顫證兩個優勢病種上發揮中醫特色,運用陳根成主任推崇的“命門”學說,透過“溫養命門”的治療方法,結合臨床實踐,積累較為豐富的經驗,療效滿意。

【中醫特色療法】

開展以腦血管病為重點的中風康復治療及中醫特色療法如針灸、貼敷、穴位注射、中藥奄包、中藥外洗等。開展開天門手法治療,對於眩暈、頭痛等疾病有較好療效;開展耳穴壓豆治療,對於中風、眩暈、失眠取得滿意療效。

【中醫傳承發展】

以林興棟教授為首,陳根成教授為學術帶頭人,以名醫診室為發展契機,加強中醫學術傳承。平時加強中醫典籍學習和應用,組織科室人員研讀《內經》、《溫病學》、《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及各家經典與學說,並對臨床經驗進行總結與文獻梳理,對相關神經內科疾病的中醫診療進行總結,營造良好中醫學術氛圍,定期進行相關疑難中醫病例討論、定期對門診中醫處方總結,形成學習中醫、使用中醫的良好氛圍,開展帶教活動,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傳承人才。

初審:林興棟

稽核:王劍

審定釋出:範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