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被允許“發脾氣”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結局?媽媽早知早好

hello,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豆芽麻麻。

昨晚,家裡又發生了“家庭大戰”。老公回到家,看到電腦開著,便斥責大寶怎麼又玩遊戲,大寶自然也不甘示弱,直接頂嘴說自己沒有玩。各自氣陷都很囂張,總之誰也不服誰。

從小被允許“發脾氣”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結局?媽媽早知早好

老公和大寶都各自在屋子裡生氣,看到他把電腦關上,我想起自己寫的稿子還沒保持,頓時情緒也上來了,冷冰冰地說:“把電腦給我開啟。”老公感受到我們的壞情緒,自己也把持不住,直接甩個話:“以後你自己管,我啥也不管了。”說完,就離開家門。

因為家庭關係複雜,三世同堂蝸居在一個五六十平米的小屋子裡。家庭大戰經常發生,不是爺爺奶奶吵孩子,孩子和老人據理力爭,就是大寶和二寶爭搶東西,要不就是大人管教孩子和老人觀念發生衝突。最經常的還是父子大戰上升到家庭教育大戰。

樊登在《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中講到薩提亞做過的遊戲,整個家

裡面有

大量三角關係構成,三個人組成一個關係,家庭成員越多,家庭系統越複雜,整合起來就越難。

孩子在成長中會經歷三個叛逆期,2-3歲時,出現的叛逆行為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表現,稱

“寶寶叛逆期”

;6-8歲時,則來到人生第二個叛逆期,稱為

“兒童叛逆期”

;12-18歲時,是人生第三個叛逆期,這是大家最常見熟知的

“青春叛逆期”

恰巧大寶處於青春期前期,明顯“不聽話”、“叛逆”,主要表現為挑釁父母權威,公然和父母叫板,還試探父母的底線,讓父母總處於“崩潰無助”的邊緣。

其實,這時候的孩子因為“成長的煩惱”,快速增長的身體和不那麼健全的心智導致他們內心深處有很多矛盾在交織,為了想受到關注,表達自己的觀念,所以表現出處處和父母作對。父母如果意識到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正確引導其識別情緒,加強情緒管控力,不和孩子“硬剛”,所有的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01

家長首先要認識情緒

我們家經常發生“父子大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有兩個“鋼鐵直男”,說話硬碰硬,誰也不服誰。

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思想、觀念和判斷,父母如果不經調查的一味指責,會帶給孩子極大的反叛情緒。

就拿上述的事件來說,老公是因為擔心孩子玩電腦損壞眼睛、耽誤學習,但是他表達出來就是赤裸裸

斥責。孩子覺得自己只是玩了一會,並沒有什麼大不了,內心深處是抗拒這種無端的指責,所以矢口否認,故而表現為“撒謊”的行為。

其實他們都沒有錯,只是沒有正確表達並且識別對方的情緒。

他們只是感受到了來對對方的“憤怒”

。這種憤怒帶著極大的殺傷力,是不認可、不允許以及帶著深深的否定的。

從小被允許“發脾氣”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結局?媽媽早知早好

長期處於這種“對峙”中,家庭低氣壓帶來深深的不適,孩子的精力都用來研究怎麼對抗父母,怎麼有效逃避,怎麼投機取巧……試想,孩子又如何能夠專注的學習?如何能夠將內在的能量用於自我成長中呢?

所以,

情緒穩定是一切發展和成長的前提

。孩子的情緒自控力需要家長的引導和培養,

首先家長要作為榜樣,成為其成長路上的“帶路人”,遇到孩子的反叛、頂嘴以及“無理取鬧”等等,自己不能先“炸毛”,保持自身情緒穩定,知道“哦,原來我有情緒了,需要冷靜一下”

。只有正確識別情緒,才能帶領孩子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處於一種情緒對抗的狀態。

02

從小培養孩子識別情緒的能力

我在前面提到,因為家庭關係複雜,所以孩子一直處於各種矛盾衝突中。早些年,因為和婆婆性格、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但是又不得不生活在一起,所以就很彆扭。

而孩子是敏感的,他能捕捉到家庭中大人們細緻末梢的情感糾結。在一次參加的家庭系統排練中,透過排練,我才發現,原來大寶在不自覺中、很大程度上是承擔了我的一部分情緒壓力,用來對抗家庭成員。

因為原生家庭,我們並沒有給大寶互動過情緒詞彙,他也不會正確表達情緒。前段時間他在學校因為和同學打鬧,把一個同學的胳膊弄骨折了。但是回到家問他,他卻不以為然,還振振有詞說因為那個同學上課一直打擾他聽課,下課故意要打賭。

有時候我們很生氣了,他還表現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其實就是不會正確識別情緒,不會表達情緒。

孩子有共情能力,情商才會高。社會能力、為人處事才能舒暢。

“先天不足,後天彌補”。現在,對於大寶的家庭教育,我會有意引導他對於情緒的感知和識別。比如說他已經看了很長時間的書,還想放鬆一下玩會手機,我不同意,他擅自拿走我的手機。我會說:“因為你的眼睛不好,看了書再玩手機,所以高強度用眼,媽媽擔心你用眼過度,造成不好的後果。”

儘管不情願,他也會把手機乖乖給我,並且說:“是不是我12歲之後,就可以多玩會了。”我說:“是的,12歲視力增長緩慢了,18歲之後,眼睛基本就定型了,到時候給你買個手機。”

從小被允許“發脾氣”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結局?媽媽早知早好

於是,他真的是很期待,長大的日子。

自己不能先“炸毛”

培養孩子識別的情緒能力,家長需要做到——

不會準備表達時,讓孩子照出自己的情緒臉譜圖,並進一步確認溝通。

從小被允許“發脾氣”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結局?媽媽早知早好

1、梳理情緒詞彙,讓孩子對照情緒臉譜圖進行識別。

儘管情緒是負面的,這也需要有宣洩的出口,是“疏”而不是“堵”。

2、允許接納孩子的情緒。

遠離“原始腦”和“情緒腦”,讓“理智腦”迴歸。

03

練習情緒的積極暫停

開啟我的記事本,在“情緒跟蹤”處理中,發現有很多次不由自主對孩子發火甚至動手。事後都懊惱不已,但是自責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3、 加強自身情緒接納和處理能力。

最後就任由情緒蔓延,孩子叛逆越來越嚴重。

有了情緒不可怕,可怕的是讓壞情緒肆意蔓延,心中的“怒火”越燒越旺,最終是兩敗俱傷。怎麼破?透過學習,我瞭解到

一味自責,很容易陷入自責—犯錯—自責的怪圈中而出不來,週而復始。

從小被允許“發脾氣”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結局?媽媽早知早好

,家長一定要在家庭中練習情緒的積極暫停。

其實,情緒暫停,也就是給爭端雙方冷靜的時間,防止壞情緒蔓延。怎麼做呢?

孩子拿手我的手機,想看手機放鬆,問他要不回來,我明確的告知他:“我生氣了。你的行為讓我感到憤怒。”

1、情緒識別。

2、情緒歸因。

。認為這一切都是孩子的錯,不是解決問題之道,只會對事件進行惡化。畢竟是父母首先產生了情緒。我記得剛畢業那會,不想回家鄉工作,表現出叛逆,爸爸對我說:“都是我們沒有本事,咱家沒背景沒靠山,需要你自己打拼。”這席話,我一直記在心中,每每想來,都是心頭一熱。

切記,歸因是一定要歸到自己身上的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讓孩子當情緒的“背鍋俠”、讓其產生“負罪感”。更有利於他們的教育和成長。

3、情緒處理。

找到每個人感覺會好起來的地方,進行情緒的修復和處理。

04

共同解決問題

找到一個情緒“暫停角”,

從小被允許“發脾氣”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結局?媽媽早知早好

一般在冷靜後,大人再對孩子講道理,共同解決問題,孩子更容易心平氣和的接受。而不能像上述我老公的做法,直接甩給我一句話:“再也不管了。”就摔門而出。

這樣做還處於“原始腦”的執行系統下,並沒有有效解決問題,給孩子也做了錯誤的示範。不僅加深孩子的“負罪感”,而且他會有一種內在的被遺棄感。

父母不能做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定時炸彈”,隨時吼叫的媽媽和崩潰的爸爸,也會讓孩子產生很大的負擔。

父母作為成人,應該具備更成熟的思想和沉穩的處事風格,不能被孩子“拿捏住”。當然,我們也有自己內在的小孩,也會產生深深的沮喪和無力感。

在進行情緒識別、積極暫停後,還需要安全感的確認來完成一次情緒管理的閉環。

05

寫在後面

家庭教育中,缺席的爸爸,失控的媽媽,和一個難以管教的熊孩子,組成一個複雜的家庭系統。如何讓熊孩子“收之麾下,乖乖聽話”?

關鍵在於家長如何正確引導。你們是如何對待叛逆期的熊孩子的?歡迎留言互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