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亶:巧修受降城、固邊二百年的盛唐名將

作者:陳華

他是一位文武雙全、出將入相的盛唐名將。本來好好地當著低階文官,面對眾人力捧武則天的大勢,頭鐵的他堅決不署名,卻由此成名。作為大將王孝傑的監軍,他竟使管軍事的上司秒變白丁

,自己卻立功提了幹。面對同事虛報戰功,他堅決不信,居然追問出實情,再次火線提拔為軍事幹部,從此一個文官幹起了砍人的兵事。面對後突厥強敵,他寧受傷,不退縮,打出了唐人的風骨。主政洛陽時,他化身敢恨敢殺的強項令,贏得了時人的褒譽。最牛的是,他力排重議,堅持在河套以北修築三座受降城,構築全方位的防禦體系,維護了漠南的穩定,讓後突厥再無大舉南下興風作浪的可能。他就是大唐

右衛大將軍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韓國公

張仁亶

古人文化自信滿滿,特別講究禮儀,總喜歡以莊嚴的儀式感彰顯天朝上國的風範。為了接受敵人的投降,古人不惜人力物力,在鳥不拉屎的塞外修築拉風無比的受降城。如公元前

105

年,漢武帝劉徹就曾派大將公孫敖在漢長城以北的朔方郡高闕關(在今內蒙古

烏拉特中旗

狼山口)西北的漠北草原地帶,修築受降城,以便接受匈奴左大都尉的投降。此後,漢受降城孤懸塞外,成為漢匈雙方爭奪的戰略要隘。

張仁亶:巧修受降城、固邊二百年的盛唐名將

後來匈奴勢弱,呼韓邪單于向漢宣帝劉詢請降,北疆寧定,受降城才一度寂寂無聞。直到公元

448

年,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出兵大漠

,討伐柔然,行至受降城,未見柔然人。北魏軍隊遂積糧於城內,置兵戍守,受降城重又恢復神采。

無獨有偶。盛唐時期,為了應對死灰復燃的後突厥汗國,唐軍在河套以北再築三位一體的受降城防禦體系。雖然唐受降城不再具有接受敵人投降的禮儀功能,但卻發揮了意想不到的積極防禦作用,極大地鞏固了大唐漠南防禦體系,

嚴重

削弱

後突厥汗國

。堅持修築唐受降城的正是大唐

右衛大將軍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韓國公

張仁亶

不肯巴結大佬的侍御史

張仁亶,又名仁願,作為一名出將入相的政治大咖,在《舊唐書》中的記載卻很短,以致於筆者竟不知他的字號和生年(最有可能出生於高宗朝早期)。之所以改名,是因為“亶”與唐睿宗李旦犯忌諱。他是華州下

(在今陝西渭南臨渭區)人。下

gu

ī)是由秦人起的古地名,沿用至今,只是由縣變成了鎮。下

雖是小地方,卻出過張仁亶、白居易、寇準

等大賢,素有“三賢故里”之譽。

同樣,由於史家惜墨如金,關於張仁亶的早年故事也知之甚少,只知道他的祖父做過龍州刺史,他可謂官宦子弟。張仁亶從小練就一身過硬的文武材幹,是個不

偏科的好學生。在武則天稱帝后,他擔任殿中侍御史的職務。按照唐朝的職官制度,殿中侍御史的官階為從七品下,主要負責糾察朝會時文武大員的朝儀是否符合規範。雖然職位不高,但卻可以出現在金殿上,甚至還可以發表意見,算是一個很有前途的後備幹部,因此容易被朝廷大佬看中,捲入某些權力勾當。

張仁亶:巧修受降城、固邊二百年的盛唐名將

一次,他的同事、御史郭霸發起了一次往上爬的文字遊戲,上表稱武則天是彌勒佛轉世。眾所周知,唐朝本是推崇道家的,甚至不惜說自己是李耳(老子)之後。可是,到了李家兒媳武則天這一代,竟改變信仰,將佛教抬到至高無上的位置。如今說武則天是彌勒佛

(未來佛)轉世,絕對是一個投其所好的創意。

見到素有“嘗尿御史”之稱的郭霸在拍馬事業上一騎絕塵,鳳閣舍人(即中書舍人,唐代宰相的後備軍)張嘉福、王慶之也不甘落後,將拍馬的重點放在了武則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身上。這兩貨準備擁戴武承嗣為皇太子,只是覺得民意不夠,就力邀張仁亶一起在奏章上聯名。筆者不知道這兩貨還拉了誰入夥,但兩個正五品的官員共同拉一個從七品的官員署名,足見張仁亶還是蠻有人緣的。

在李唐式微,唯二的皇子李顯、李旦又朝不保夕的情況下,不知有多少人爭著去燒武承嗣的熱灶。那些仍忠於李唐的大臣則橫遭迫害,甚至

被冤殺。在此情況下,張仁亶如果署名的話,極大可能會得到武承嗣的嘉獎,升官指日可待。然而,頭腦清醒的張仁亶對於武承嗣一夥的胡作非為異常不滿,他不相信憑著這些人的倒行逆施能夠治理好天下,就勇敢地嚴辭拒絕。張仁亶的行為受到有識之士的讚賞,這也為他在李唐復辟後得到重用埋下了伏筆,此事用李世民的話說就是“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所幸,武承嗣當時要對付的人主要是反對他當太子的宰相岑文倩等高官,對於一個侍御史是否站隊自己這邊並不看重,否則以其睚眥必報的小人心性,張仁亶必將提前謝幕。

武則天是個極其複雜的女強人,她並不

吝惜給有才之人提供廣闊的舞臺,這也是她的武周雖然酷吏當道,卻仍欣欣向榮的原因。武則天很快注意到這個只顧認真做好本職工作的張仁亶,就提拔他去給愛將王孝傑擔任監軍。

當時,在古裝偵探大劇《神斷狄仁傑》中出場頗多的王孝傑,正以夏官尚書的身份出任

肅邊道

行軍大總管,率軍攻伐

吐蕃。能夠到王孝傑軍中出任監軍,本來是一次鍍金之旅,畢竟王孝傑此前表現極為搶眼,跟著他容易刷到戰功。可是這次頭鐵的張仁亶卻吃憋了,原來,王孝傑功勞大,脾氣也不小,和文官身份的張仁亶根本尿不到一個壺裡。儘管王孝傑軍中有以寬厚著稱的婁師德幫助和稀泥,仍

不能調和二人的矛盾。

張仁亶因此很委屈,就屢屢上書女皇,訴說王孝傑的所謂不法之舉。此時王孝傑聖眷正隆,張仁亶的小報告並沒有發生作用。然而,公元

696

年,隨著唐蕃素羅汗山(在今甘肅臨

潭東)之戰決出勝負,王孝傑指揮的唐軍大敗,張仁亶此前的上報材料就此發酵,武則天下旨將王孝傑削職為民。

張仁亶:巧修受降城、固邊二百年的盛唐名將

張仁亶因代表群眾雪亮的眼睛檢舉有功,升為侍御史。侍御史雖只是從六品下,但由於唐朝重視御史臺官員,侍御史又號稱“端公”,往往由皇帝直接指派去完成重要任務,因此權力極大。也就是說,此時的張仁亶已是皇帝夾袋中人,只待風雲際會,便將扶

搖直上。

小試牛刀逼退草原狼兵

公元

697

年,時任監察御史的孫承景出任清邊軍監軍。這貨到任後,不想著怎麼做好本職工作,卻琢磨出一條升官捷徑,那就是利用天高皇帝遠的資訊不對稱,謊報戰功。他仗著監軍有直接奏報的特權,多次虛報戰功,甚至說自己每戰必甘冒矢石,身先士卒。武則天接報後非常高興,對孫的表現大加讚賞,還準備將其提拔為右肅政臺(武則天分御史臺為左右肅政臺,其中右臺負責糾察州縣)中丞,還特意讓張仁亶為其部下記功。

武則天不清楚孫承景的底細,還以為孫承景一準是練了辟邪神功,才能如林平之一樣揮劍殺敵。可與孫承

景共事多年,深知其底細的張仁亶,才不會相信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會在一夜之間習得神功,然後就能在刀山血海中出入自由,也不怕步子大了扯到蛋疼。於是,他詳細地向回京述職的孫承景詢問作戰經過。孫承景本是文官,又是虛報戰功,哪裡說得清具體戰事,只能支支吾吾地胡亂回答。張仁亶見狀,知道孫承景的戰功就是個笑話,便上書彈劾孫承景的欺君行徑。武則天被孫承景胡悠,固然很生氣,可為了維護自己英明神武的領導形象,還是法外開恩,將孫承景貶為崇仁縣令。

張仁亶:巧修受降城、固邊二百年的盛唐名將

既然孫承景名不符實,那麼肅政臺就交給辦事認真的張仁亶吧,就這樣,張仁亶升任

肅政臺

中丞

肅政臺

中丞

相當於御史中丞,是御史臺的中堅力量,在唐代為正五品官員。因為唐代的一二品官員基本上都是榮譽頭銜

,堂堂宰相一般只是正三品,作為肅政臺中丞的張仁亶至此已然算得上官運亨通。

作為文臣的張仁亶要想突破晉級朝廷重臣的瓶頸,又不想違背自己的本心曲意逢迎當紅的武氏集團,最好就是有戰功傍身,這在“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盛唐不失為一條上

位捷徑。就在張仁亶舉目四望尋找立功機會的當頭,突厥人就急火火地送貨上門了。

張仁亶:巧修受降城、固邊二百年的盛唐名將

讀過筆者此前拙作的大大們

也許會說,突厥不是早已淹沒在蘇定風剽掠如風的攻擊中了嗎,怎麼此時還有突厥?讀者大大要明白,蘇定方幹滅火的是東西兩大突厥汗國,而不是遊蹤不定的突厥人。面對大唐無往不勝的軍威,突厥人在失去大汗和汗國後,著實變乖過一陣。但是隨著唐軍注意力的轉移,緩過勁來的突厥人死灰復燃,數十年後又成為縱橫大漠的一條餓狼。只不過此時的突厥汗國往往被後世稱為後突厥汗國。

後突厥汗國的默啜可汗於公元

698

年進犯武周河北道,先後攻陷了趙州、定州等地,威脅著北方重鎮幽州。此前一路順風順水的突厥人在幽州城下,卻遭遇了一場不可能取勝的戰鬥。

時任檢校幽州都督的張仁亶正一身戎裝地等著這群狼性難改的草原殺手。張仁願可不是隻會虛報戰功的孫承景,自小文武雙全的他渴望沙場建功已經很久了。此前一直是文官,而且官位低下,沒有大展拳腳的機會,如今終於可以拿這群打不死的小強練手了,這讓關中漢子張仁亶怎能不熱血上頭呢?

張仁亶沒有被動防守,而是擺開陣勢,出城迎戰。要知道五代亂世時期尚能妥妥修理契丹等北方強族的幽州盧龍軍,可不是蓋的。面對突厥鐵騎,幽州軍毫無懼色,他們在張仁亶的指揮下萬箭齊發,大量殺傷敵人後,便揮舞長槍與欺身進前的敵騎奮勇搏殺。雖然沒有安西軍那種能令

敵軍人馬俱碎的陌刀兵,但憑著燕趙男兒的一腔熱血和滿身功夫,照樣殺得後突厥士兵鬼哭狼嚎。

激戰中,不知從哪兒飛來的流矢射中了張仁亶的手臂。張仁亶全然不以為意,只是揮劍斬斷箭桿,然後一如從前地站在高處指揮唐軍作戰。見主將如此沉著,唐軍的悍勇絲毫不減當年,他們用滔天的戰意告訴眼前的草原強盜,你大爺還是你大爺,少來沒事找抽。

張仁亶:巧修受降城、固邊二百年的盛唐名將

突厥人苦戰多時,不僅沒有撈到啥便宜,還留下了一地死屍。本就底氣不足的默啜可汗擔心頓兵堅城之下,時間久了會被唐軍合圍,只得大呼一聲“風緊,扯呼!”便帶頭撤向遠方,突厥人的遠征就此虎頭蛇尾地結

束了。多虧他跑得快,要不然準會讓狄仁傑率領的唐軍主力包頓餃子。

武則天聽說文官出身的張仁亶居然如此牛掰,把復起後狂得不行的突厥人揍跑了,不禁

鳳顏大悅,立刻派出天使慰勞軍隊,還特意帶上止血神藥賜給張仁亶,並命他兼任幷州大都督府長史。筆者以前說過,唐代的大都督一般都是宗王遙領,長史即為大都督府一把手,已然是從三品下,離宰執級大佬只有一步之遙了。

敢作敢為的洛陽父母官

後突厥汗國閃擊河北沒有撈到好處,不得不改變主攻方向,準備從山西境內寇邊。公元

702

年,突厥人攻破石嶺關(在今山西陽曲北),兵鋒直指幷州。山西是唐朝的龍興之地,自然不會任由突厥人蹂躪。武則天接到警報後,立刻任命雍州(在今陝西長安)長史薛季昶代理右臺大夫,充任防禦大使,率軍備戰。同時,以幷州長史張仁亶負責幽州、平州(在今河北盧龍)、媯州(在今河北懷來東南)、檀州(在今北京密雲)四州防禦。薛、張二人互為犄角,共拒突厥。

張仁亶:巧修受降城、固邊二百年的盛唐名將

薛季昶是大唐名將薛仁貴的侄子,也是一位文武雙全、敢作敢為的猛人,與張仁亶頗為相似。這兩人強

強聯合,突厥人佔不到任何便宜,不得不灰溜溜地再次撤軍。

此後多年,張仁亶一直為國守邊。薛季昶則參與了迫使武則天下臺的神龍政變,當時薛季昶曾勸主持政變的張柬之除惡務盡,將為禍朝廷的諸武一併滅殺,可惜沒被採納。後來,武家反攻倒算,薛季昶不願受辱,自刎而亡。

706

年,武則天的兒子唐中宗李顯任命張仁亶為左屯衛大將軍、檢校洛州長史。奮鬥多年的張仁亶終於成為大唐十二衛大將軍中的一員,可謂國之重將。

張仁亶以軍中高層的身份兼任東都洛陽的行政長官,這絕對算是贏得了皇帝的信任。當時正值改朝換代,朝廷大佬們忙著站隊表忠心,沒

人顧上治理地方,結果導致洛州糧價飛漲、盜賊橫行。堂堂皇都尚且如此,其他州縣可想而知。

張仁亶:巧修受降城、固邊二百年的盛唐名將

張仁亶雖是文官出身,但多年軍旅生涯,早把他煉成鐵石心腸。為了迅速穩定洛州局勢,張仁亶奉行“亂世用重典”的名訓,下令將抓捕的盜賊全部用亂棍打死,然後把他們的屍體統統陳列在洛州府衙門前。這場血淋淋的治安秀直接震懾了京城內的老少爺們。

由於武則天生前刻意打壓不肯向她低頭的關隴貴族集團,所以她在位期間,基本上都是坐鎮洛陽的,很少回長安,所以洛陽沾了皇帝的光一路風生水起。洛陽城中的老少爺們也算是見過不少大場面的,可是如今面對人狠

話不多的張仁亶,都瞬間宕機了。一些人本來還想

給張仁亶施壓,說“我爸是李剛,千萬不要亂來”,可是話還沒說完,就已經橫屍當場了。

就這樣,洛陽城中的百姓免費看了一場殺人大片後,再也不敢亂來了,偷搶行徑就此一夜絕跡,畢竟再頭鐵的傢伙也比不過長史大人的頭鐵。見到洛陽治安陡然一變,人們不禁想起唐高宗時期洛州刺史賈敦頤的輝煌治績來,覺得這個新父母官也是個敢作敢為的好官,紛紛為他點贊。更有好事者還編出一句流傳後世的評語“洛州有前賈后張,可敵京兆三王”,將賈張組合比擬西漢時的京兆尹王尊、王章、王駿。

都說京官難做,京城的父

母官尤其難做。這是因為京城之中,皇親貴戚、高官顯宦多如牛毛,這些人論品秩都在京城父母官之上,一旦他們作起妖來,京城父母官們便會壓力山大。如今,張仁亶快刀斬亂麻,迅速搞定了京城治安,必然讓渴望自己屁股底下清靜安寧的皇帝刮目相看。

果然,李顯這個皇帝雖然有些慫,但依然是令人敬畏的盛唐皇帝。他可以在老孃和老婆那兒慫,但不可以在外敵那兒慫。這年年底,突厥人又一次入侵鳴沙(在今寧夏青銅峽西南),擊敗了朔方軍大總管沙吒忠義後,便進掠原州(在今寧夏固原)、會州(在今甘肅靖遠)等地,奪走了隴右牧馬一萬多匹。這幫天殺的馬賊,

總是利用騎兵的機動,四處出擊,讓農耕的大唐防不勝防。

接到邊境警訊後的李顯,於公元

707

年初,任命張仁亶為朔方軍大總管、御史大夫,率軍屯邊防禦突厥打草谷。張仁亶趕到朔方時,突厥人聽說那個屢次壞了自己好事的張仁亶要來,早早就退兵準備回去瓜分戰利品了。這下可把張仁亶氣壞了,老子的防區豈是爾等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

張仁亶:巧修受降城、固邊二百年的盛唐名將

於是,他下令邊軍加大

馬力全力追擊。在他的字典裡,可沒有“歸師勿遏”的禁忌,與突厥打過多年交道的張仁亶知道突厥人仗著人急馬快,一向疏於防備,只要唐軍能夠追上去,打他個措手不及,勝算一定是大大的。果然,當唐軍悄悄接近敵營時,這夥草原強盜還在做著分果果的美夢。唐軍突入敵營,大殺大砍,無數突厥士兵在睡夢中就丟了腦袋,那些還沒捂熱的戰利品也物歸原主。張仁亶輕鬆取得了一場反擊戰的勝利。

力排眾議修築受降城體系

張仁亶取得了反擊突厥的區域性勝利,並不能改變唐突長期對峙的格局。此時的大唐再無李靖、蘇定方那樣遠距離、大迂迴深入敵境、殺將覆國的

天縱奇才。而且,草原民族與農耕民族對戰存在嚴重成本不對稱的問題,使農耕民族無法徹底搞定草原民族,最多隻能打疼對方,讓對方消停幾年。這也是在當時技術水平下,農耕文明的最大無奈。

張仁亶:巧修受降城、固邊二百年的盛唐名將

那時的朔方軍與突厥人是以九曲黃河為界的。黃河北岸有一座拂雲祠,突厥人每次發兵南下,都要在祠中進行祈禱,希望老天保佑他們成功地把壞事做盡。這讓對岸的朔方軍看著就牙疼,恨不得撲過黃河去把對方咬死。

公元

708

年,默啜可汗率領大軍向西進攻原屬西突厥的突騎施部落,妄圖恢復大突厥的昔日榮光。這讓一直在默默積蓄力量準備反擊張仁亶看到了機會。於

是,他派人飛馬上奏朝廷,請求皇帝允許自己乘敵人後方兵力空虛之機,發兵奪取黃河以北的漠南之地,然後沿著黃河北岸修築首尾相應的受降城,並以此為基礎構築完善的防禦體系,進而斷絕突厥人的大舉南侵之路。

哪知道,張仁亶的

奏疏

送至長安後,立刻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李顯知道張仁亶的

奏疏

事關重大,就召集重臣廷議此事。曾經大破過吐蕃的宰相唐休璟表示反對,他說:“自從兩漢以來,歷朝歷代面對外族都是北守黃河。如今我朝卻要在敵人腹地築城,這樣做後果很嚴重,一來興師動眾,勞民傷財,二來修好了城如果守不住,豈不是資敵嗎?”有了唐大佬的反

對,修城之事很難一帆風順。不過,張仁亶也不是個輕易會放棄的主,他隨後多次上疏,力陳修城的益處,最終取得了一向看好自己的大領導的首肯,由此不難看出,李顯同志有些時候還是能夠做到大事不糊塗的。

張仁亶:巧修受降城、固邊二百年的盛唐名將

有了皇帝的背書,張仁亶也有了底氣。可是,他很快又發現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邊境一帶人煙稀少,現從內地徵發伕役又恐耽誤時間,萬一默啜可汗擊敗突騎施後突然回師怎麼辦?再者,朔方一帶能夠施工的時間段有限,一旦天寒地凍,還幹個毛線?

於是,張仁亶再次上表請求將那些完成戍邊任務的府兵留下來幫助修城,畢竟眾人拾柴火焰高嘛。這下,

等著回家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府兵可不幹了,當時就有二百多名咸陽籍士兵集體出走,當了逃兵。

張仁亶:巧修受降城、固邊二百年的盛唐名將

對於這些不開面的關中老鄉,張仁亶可不慣著,一聲令下,逃兵們盡數被捉了回來。張仁亶下令把他們斬於城下,藉此告誡三軍此為國事,不可兒戲。張仁亶的雷霆手段迅速搞定了民意,大家再也不敢提回家探親的事了,索性狠下心來,使出全力加快工程進度,終於在大雪來臨之前,用兩個月的時間築起了三座巍峨雄壯的受降城。

三座受降城中,原先讓唐軍看著就來氣的拂雲祠被囊括進了中受降城(在今內蒙古包頭西),南對朔方城。西受降城則南對靈武,東城南對榆林。

三座受降城彼此之間相距四百多里,北面皆是沙漠。依靠這三座受降城,張仁亶鎖住了河套以北的大片土地。隨後,他又向北拓地三百多里,進一步拓展了戰略縱深。這還沒完,張仁亶最後在牛頭朝那山(在今內蒙古固陽東)以北設定烽火臺

1800

餘座,大大提升了唐軍的預警能力。這就是張仁亶彪炳史冊的唐受降城防禦體系。

張仁亶:巧修受降城、固邊二百年的盛唐名將

等到默啜可汗凱旋而歸之際,突然發現自己以前常來常往的拂雲祠再也不回不去了,甚至自己的大本營都受到了唐軍的威脅。默啜可汗派軍前去試探唐軍的深淺,結果卻碰了個頭破血流。這讓默啜可汗渾身上下都不好了,再也不敢輕易南下了,

朔方就此關河寧定,唐廷節省下上億開支,減少了數萬鎮兵。

生活缺少樂趣的默啜在此後的歲月裡,只能轉頭殺向西域,結果又與北庭都護府的生猛唐軍擦出了火花,後果可想而知。此後的默啜不得不放下身段,向大唐尋求保護,那些喜歡傍大款的部下則選擇直接投靠大唐。就這樣,面對受降城體系無能為力的後突厥汗國,從此再無不敢染指漠南,只能在漠北折騰,就如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到了公元

745

年,重生於公元

682

年的後突厥汗國便在唐廷與回紇汗國的混合雙打下關門大吉了。因此,我們可以負責任地說,後突厥汗國的短命而亡,與張仁亶修築的受降

城防禦體系關係匪淺。

張仁亶:巧修受降城、固邊二百年的盛唐名將

及至安史之亂爆發,朔方軍擁戴唐肅宗李亨在靈武即位,然後大規模出動平叛,因為有受降城的屏障,當時北方興起的遊牧民族依然難以越過雷池一步。可見,受降城的長期效益還是蠻大的,足以收回張仁亶當年築城的原始投資了。

別開生面的送別詩會

築城大功告成後不久,張仁亶回朝任職,被任命為同中書門下三品,這是唐朝宰相的標配,表明張仁亶同志已然是大唐政事堂中的一員了。張仁亶同時還兼任左衛大將軍,晉爵韓國公,可謂出將入相一個都不能少。

再之後,張仁亶受命返回邊地,李顯專門為他開了一場帶有大唐特色的歡送會。會上,李顯不僅親自賦詩為張仁亶餞行,高調贊他“

薊州

作牧

,既紓東顧之憂

榆塞

總兵,方釋北垂之慮

”,同時還動員朝臣獻詩共和。於是,在《全唐詩》中出現了難得一見的組詩,名字都稱作

《奉和幸望春宮送朔方軍大總管

張仁亶》。這裡面就有當時的文壇耆老,與杜甫的爺爺和蘇軾的先祖蘇味道等合稱“文章四友”的老幹部李嶠,他揮毫而就的應制大作“

玉塞徵驕子,金符命老臣。三軍張武旆,萬乘餞行輪。猛氣凌玄朔,

崇恩

降紫宸。投醪還結士,

辭第

本忘身。露下鷹初擊,風高雁欲賓。方銷塞北祲,還靖漠南塵

”,寫得頗有氣勢,其中的“

方銷塞北祲

(妖氣)

,還靖漠南塵

”,不正是張仁亶修築受降城,功在當代,利在百年的藝術寫真嗎?

不久

,李顯

給張仁亶

授從二品的榮譽頭銜

鎮軍大將軍

710

年,到了唐睿宗李旦即位後,張仁亶改名仁願,光榮退休。朝廷賜給他兵部尚書、光祿大夫的加恩,讓他可以安心在家榮養。公元

714

年,張仁願因病去世,唐廷追贈太子少傅。想來那一刻,張仁亶的耿耿忠魂必然飄向大漠之南、黃河之北,老將軍還要再看一看他親手修築的受降城,見一見長河落日、大漠孤煙及高高飄揚在城頭的大唐戰旗。

張仁亶:巧修受降城、固邊二百年的盛唐名將

據說,

張仁願

當年修

築受降城時,

堅持不

壅門

、曲敵、

戰格

等守

設施。曾有人

不解地

邊城

不設

防守裝置,行嗎

張仁願

淡然道:“

者,

貴在攻取,不宜退守。如果敵人

敢於進攻此城

應當全力出擊,敢回頭望城

者皆

殺,

這樣必能禦敵於國門之外,又

何必設定守備,

以致於

養成退守的

呢?”一席話,那位在幽州城下硬撼突厥騎兵的

鐵血書生

彷彿又回來了。只是可惜,

後來常元楷接任朔方軍總管,

開始修建

壅門

,越發注重防守而不是攻擊敵人了。那些喜歡點評別人的好事者,便據此

推重張仁願而輕視常元楷。

圖片來源於網路

END